趙真一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對出版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優勢互補,成功地變產品的利益驅動為用戶的思想驅動,實現技術和思想的融合,是出版業鞏固和發展的需要。《三體》自2008年出版以來,一直不斷跨越傳統出版邊界,其衍生的多元化產品在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和裂變式增長,完美地展現了出版融合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本文以此為例,重點探討用戶驅動的出版融合以及怎樣實現。
關鍵詞:出版;思想融合;《三體》
融合出版是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融合,是“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緣起于20世紀的冷戰時期人類積極探索地外文明的大背景。對人類道德完全絕望的物理學家葉文潔希望借助高等文明對人類進行改造進而拯救地球,但是經歷過幾百次浴火重生的三體人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妄想侵占地球以實現他們的星際移民,此后數百年間,人類為了生存而與三體世界不斷碰撞、沖突、決戰,以至最后兩個文明的毀滅。在宇宙社會學的大背景下探討了生存與死亡的價值以及道德與信仰的維系,作者在政治、哲學、社會、人性等諸多方面都有超驗性思考,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一組性格鮮明的救世英雄群像,如章北海、羅輯、托馬斯·維德、云天明等。《三體》第一部更一舉斬獲了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雨果獎,獲獎至今好評如潮,尤其是其在新興出版領域的大作為,成功地跨越了出版業、影視業、廣電業、游戲業等諸多信息產業的邊界,從這一角度來說,《三體》“超越了文化消費而介入到了文化建構之中”。[1]本文即以《三體》為例重點探討一下何為出版的“深度融合”以及“內容為本”的全系列開發和全產業鏈運營。
一、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從根本來說就是思想的融合,其次是全系列開發和全產業鏈運營。
《三體》表達了怎樣的思想?重慶大學的李廣益教授在《〈三體〉的言說史》一文中有這樣的評述:“在《三體》中,有人看到文明的沖突,有人發現了現代或現當代中國的隱喻,有人提煉出對‘末人的批判……馬基亞維利、霍布斯、黑格爾等先賢所思索過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命題,在宇宙尺度下徐徐展開……一部小說能夠激起文、史、哲以及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學者的廣泛興趣……《三體》還能讓從事天文、物理、航天、生物研究的諸多科學家津津樂道,甚至衍生出《〈三體〉中的物理學》之類的科普著作,更是絕無僅有。”[2]但是,真正奠定其偉大作品地位的思想,是根植于無限宏大敘事的哲學思辨。《三體》自第二部《黑暗森林》開始依照故事自身的發展和張力不斷加速擴張,層層翻拓,直抵時空盡頭,更超乎無限時空之上的,是對“給歲月以文明,還是給文明以歲月”這個終極哲學命題的探討。前者讓我們胸懷康德式的星空與道德律,而后者則時刻籠罩在帕斯卡式的對無限空間的永恒沉默的恐懼,那么當我們置身于零道德的宇宙黑暗叢林,是生存?還是道德?作為理工男的劉慈欣應該還是相信“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所以盡管他在小說的結尾部分安排了一個道德式的正向回歸,卻也難以避免這種內在哲學的沖突所導致的矛盾,顯得過于簡單。可能也正是由于他長時間糾結于無法回答這個沉重的問題,最后不得不逃向了一個美好的宇宙烏托邦:田園時代的宇宙不是四維的,是十維。那時的真空光速也不是比現在高許多,而是接近無限大,那時的光是超距作用,可以在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從宇宙的一端傳到另一端……如果你到過四維空間,就會知道十維的宇宙田園是個多么美好的地方。[3]
那么這是唯一答案嗎?顯然不是。他認為要回答“給歲月以文明,還是給文明以歲月”首先要想清楚人類文明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如果文明的終極目的是延續,那么當然是“給文明以歲月”;如果文明的終極目的是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獲得自由和幸福,那么首先應該“給歲月以文明”。劉慈欣在2020年11月回母校的一次座談中特別引入了一個新的術語——“歷史微積分”,試圖闡釋這個問題。他認為,歷史的演進過程就像微積分,長期來看是曲線,短期則近乎直線,所以人類文明只有清晰的短期目的,而終極目的則很難達成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共識,這是一個偽命題。那么究竟應該“給文明以歲月”,還是“給歲月以文明”呢?《三體》為我們列出了一系列可能:程心式的回歸田園宇宙、章北海式的星際遠航、維德式的不擇手段的前進、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所開辟的新世界、三體人構建的小宇宙……這是作者對文明的多維思考和終極關懷。因為“宇宙很大,生活更大”。第一,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擴張以及宇宙的熵增定律決定了人類不可能安于現狀地永遠止步于地球這個搖籃。霍金曾將地球形象地比作“荒島”,他說:“不離開地球就像在荒島上不想逃生的漂流者一樣。我們需要探索太陽系,找到人類可以居住的地方。”;第二,劉慈欣的憂患意識——于某些人來說似乎有點杞人憂天,如他對整個地球面臨超級災難的預警、類似于第四紀大冰期那樣的極端環境變化,或者像《三體》中所描述的降維打擊的突然來臨;第三,更深層次的是他渴望探索人和宇宙的關系,這是“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4]劉慈欣已將他的目光投向了直徑400億光年的宇宙深空。人類未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地球文明將在銀河系甚至更浩瀚的宇宙中生長延續,即便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5]即便“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6]
雖然人類文明自誕生以來從未經歷過超級災難,雖然依照我們現在的頭腦維度實在無法想象十維宇宙,也無法體會那種一轉身就是千萬年的時間,卻無限震撼于《三體》所構筑的讓人目眩神迷的科技世界,以及其背后所蘊含的磅礴冷酷的理性和直擊靈魂的拷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劉慈欣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現象級大IP——根植于宇宙維度的無限宏大深邃的哲學思辨。同人動畫《我的三體》編劇冰魂在接受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專欄“動漫雜談”專訪時說:“《三體》最吸引他的就是恢宏的想象力,和它引發的思考。前者是震撼,讓人啞口無言。后者是回響,讓人閉目深省。”
二、全系列開發
“科幻”是什么?僅僅是構建一個虛擬世界的想象力?還是預測未來——“那種預測未來科技發展會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故事?”所以我們需要給科幻以科學。劉慈欣在他的科幻帝國中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科學界的先鋒理論:彎曲空間、超新星、暗物質、超弦理論……意在超越常規,推導出多種“可能出現的事件”,以達成將來“人與未知在理性意義上的相遇”,[7]這正體現了他“硬科幻”的本色。當然,我們也要給科幻以思想,“三體”的全系列開發,是基于科學和思想的融合,才衍生出了多個IP,并進而產生了多種創意,甚至一個創意進行了多次開發,一次開發多種產品,一種產品多個形態,形成了多種產品的多次增值,如圖書、電影、廣播劇、漫畫、有聲書、游戲、同人小說、各種音視頻的混剪、改編等,完美展現了出版融合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
2014年11月,《三體》英文版正式出版發行;2014年,《三體》電影開拍。同年,《我的三體》第一季由B站UP主“神游八方”開始制作,到2015年10月,共完成并在B站游戲版塊上傳了11集;2015年,短視頻欄目《文曰小強》的“三體速讀”用電影混剪的方式將一整本小說壓縮在84分鐘的視頻中,除了海量的影視素材,更有令人目眩的專業電影后期手法;2016年,“神游八方”及其團隊入職“三體宇宙公司”,《我的三體》第二季《羅輯傳》上傳B站;2016年,中山大學開設了一門核心通識課:《三體》中的政治和道德哲學問題;2019年11月,《三體漫畫》在“騰訊動漫”APP和“波洞星球”APP上正式連載,并獲得了“2019水滴組委會特別獎”;2019年12月,喜馬拉雅官方平臺正式上線六季廣播劇,B站上的《三體》有聲書多達幾十個版本,包括英文版和日文版;2020年1月,《我的三體》第三季《章北海傳》上傳;2020年6月,《三體》電視劇開拍;2022年1月,《三體》三部曲與美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旗下的托爾圖書提前完成英文版續約,預付版稅高達125萬美元,創造了中國文學作品海外版權輸出的新紀錄。據統計,自2014年以來,《三體》三部曲已成功輸出30多個語種,外文版全球銷售超330萬冊,[8]被評論家譽為“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先進水平”。
這里值得深入探討的是同人改編作品《我的三體》系列動畫劇。限于成本,開始創作時他們僅憑一腔熱愛,用自己擅長的MC像素風格動畫模式,有極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這個方塊世界很“萌”、很“方”,粗糙的像素風甚至連人都分不清楚。從第九集開始,制作組改用三維動畫軟件C4D進行制作,畫面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高質量地再現了《三體》中的重頭戲“古箏行動”——ETO的船在經過巴拿馬運河時被一組比頭發絲還細的高強度納米材料切割。到2016年第二季《羅輯傳》時,已經可以看到成熟的飆車戲、動作戲,還有未來的科技世界,可謂“技術爆炸”了。2020年1月,第三季《章北海傳》上傳,分鏡剪輯、場景設計、對末日之戰等大場面的呈現已經不輸同類大制作,展現出科幻電影般的質感。出乎意料的是,這種起始階段完全基于用戶驅動的、熱愛《三體》的自由松散的小團隊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的動畫劇,數百萬用戶給出了極高的評分,第一季B站評分9.7分,第二季《羅輯傳》9.9分,第三季《章北海傳》9.9分,在B站堪稱神劇。更讓人驚喜的是,本是《三體》同人劇的《我的三體》,如今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同人衍生,關于動畫的同人歌、同人MV甚至衍生短劇層出不窮,新的業態還在不斷裂變和生長,外延也在繼續膨脹,體現了私域流量成本低、轉化率高的裂變模式,思想的共鳴在彈幕文化興盛的B站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當章北海喊出“自然選擇,前進四!”當褚巖艦長說出“星辰大海才是他的歸宿”,滿屏彈幕隨之應和,那一刻的熾烈不僅僅是對制作者飽含深情的敬意,更是為了絕不消隱的人類文明的永恒星光而熱血沸騰。正因為有了這些凝結無數心血和工匠精神的神級作品,《三體》終于跨界出圈,從傳統的“小出版”走向了創新的大文化圈。
三、全產業鏈運營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金融資本提供了新的空間,同時,資本的運營也推動了文化產品在新業態中的發揚光大。我們需要給《三體》以資本。
繼踵漫威宇宙體系及星球大戰宇宙體系而來的是游族影業內部孵化出了一支全新團隊——專注“三體IP”系統開發的“三體宇宙”,致力于研發不同形態的三體故事,也就是說自“三體宇宙”誕生之日起,將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所有“三體”相關的項目,從創意、策劃到制作、營銷、發行,一體化運營。2019年,《流浪地球》口碑爆棚,《三體》IP炙手可熱,B站發布預告,將與三體宇宙和藝畫開天聯合制作新版《三體》動畫。2020年9月,三體宇宙和游族集團官宣,已與全球最大的流媒體網站奈飛公司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制作《三體》英文系列劇,《權力的游戲》主創加盟,劉慈欣本人對此也寄予厚望。
“三體宇宙”的母公司游族集團經過多年經營,積累了大量IP資源,他們在IP的開發和運營、內容組織、生產能力、充分發揮IP源頭產業鏈的優勢以及相關聯領域的資源整合、提高內容增值服務和多渠道變現方面,都是業界首屈一指的綜合服務商。隨著對《三體》IP的全系列開發、全方位深耕和全產業鏈運營,隨著新版動畫、網游、英文劇的陸續上市,《三體》IP一定會持續地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數字技術將出版業帶上了融合發展的快車道。隨著技術、觀念、行業壁壘的不斷突破,新業態的發展,將會模糊出版業、影視業、廣電業、游戲業等諸多信息產業的邊界,未來產業發展可能會超出今天的全部想象。[9]
四、結語
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促成了多元化的產品形態,那么怎樣實現有效融合?《三體》這個現象級大IP的形成以無可爭議的事實證明了:融合出版,內核為王。優質的價值導向及內容依舊是市場中的佼佼者,未來在迎接新技術挑戰的同時,尋找好的內容仍然是出版者的核心競爭力。以科幻小說為例,《基地》《沙丘》的影視化運作持續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依然繁盛不衰,甚至《沙丘》的運作過程都被拍成了電影,滄海桑田之后是真正的給經典以時光;培養優秀的出版復合性人才。這是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和新業態的發展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面向未來的胸懷和視野。馬克·扎克伯格在硅谷Facebook年會上正式宣布戰略轉型,新的數字帝國夢想正以狂飆突進的疾風掃蕩一切,賽博朋克式的內卷將把人類引向怎樣的未來?我們期待奔赴的星辰大海在虛擬中會不會被不斷降維?半個世紀前人類登月的輝煌與昂揚已漸行漸遠,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偉大的哲人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宋明煒.彈星者與面壁者[J].上海文化,2011(3):17-30.
[2] 李廣益,陳頎.《三體》的X種讀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5.
[3] 劉慈欣.三體·死神永生[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474.
[4] [英]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1.
[5] 同[3]2008:446.
[6] 同[3]2008:87.
[7] 宋明煒.彈星者與面壁者[J].上海文化,2011(3):17-30.
[8] 渠競帆.125萬美元!《三體》創造版權輸出新紀錄[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2-01-07.
[9] 劉燕南,姚遠.融合視角下的出版概念辨析與展望[J].現代出版,2017(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