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的題材多樣化,重點強調了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話語文本創新,并從新聞攝影報道在智媒時代下傳播形式創新作為切入點,對交互式傳播新聞圖片、重構新聞報道生態系統以及鏈式擴散新聞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期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攝影報道;策略研究
相較于傳統新聞攝影報道,智媒時代的新聞攝影報道更加多樣化,所以在新聞攝影報道中具有顯著優勢。而對智媒時代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策略進行研究分析,則能為智媒時代新聞攝影報道創新提供依據,繼而為新聞攝影報道發展提供便利。
一、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的題材多樣化
(一)無人機航拍報道突發新聞
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報道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普通新聞不同,預期性新聞和突發性新聞是整個新聞報道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但因為傳統新聞攝影報道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應對突發性新聞時難以及時進行報道,而無人機拍攝技術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在應對突發性新聞時,很多媒體開始使用無人機技術進行新聞報道,不僅可以保證新聞拍攝畫面的清晰準確,還可以防止拍攝出來的畫面出現同質化情況。此外,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不管是影像表達方式還是影像數量,都朝著豐富化方向發展,因此,如何在新聞拍攝過程中防止出現同質性畫面,提高受眾觀看興趣,成了相關媒體面臨的主要問題。
不僅如此,當出現突發性新聞時,攝影記者必須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然后進行新聞拍攝,但由于很多事故現場的環境十分復雜,攝影記者要想在這種情況下拍攝出優秀的攝影圖片和視頻,便需要擁有豐富的拍攝經驗,并準確把握拍攝角度。而如果在遇到突發性新聞時,將無人機技術應用到新聞拍攝中,便可以輕松應當復雜的事故環境,拍攝出全景畫面,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觀感,避免拍攝的畫面出現同質性,以此提高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1]。
(二)運用網絡平臺,挖掘多樣化新聞題材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新聞攝影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新聞信息的接收途徑轉變成手機等移動終端,因此在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也要進行創新,轉變新聞傳播方式,通過網絡平臺,挖掘多樣化新聞題材,以此滿足受眾對新聞多樣化的需求。此外,很多人喜歡通過客戶端以及各種新聞網站觀看新聞,或者用文字等形式將身邊發生的事情傳播到網上,也正因為如此,新聞攝影報道模式也要不斷進行創新,不僅要報道個性化新聞,還要報道臨場化新聞、分布式新聞等,增加新聞傳播的受眾面,滿足群人們多樣化的新聞需求。新形式新聞報道的出現,為新聞攝影與寫作在智媒時代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新聞攝影合理運用網絡平臺,能夠挖掘多樣化新聞題材,使新聞題材來源更加廣泛,從而為群人們供更加豐富的新聞信息。同時,由于新聞報道模式的不斷創新,新聞記者在報道不同新聞時可以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使新聞內容更加合理。
(三)構建Vlog式新聞報道
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媒體新聞報道程序區域多元化。只有在新聞報道中通過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方式,才能將新聞事件完整地呈現在受眾面前,讓其了解新聞事件的整個過程。構建Vlog式新聞報道,可以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讓新聞進行傳播,讓記者本人通過第一視角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拍攝報道。這種新聞報道形式,記者本人不僅是整個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同時還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記者在拍攝過程中可以通過塑造別樣的新聞瞬間,將受眾與新聞聯系在一起,容易引發共鳴。
除此受眾,通過Vlog式的新聞報道,可以強化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感,讓群眾在觀看新聞時能夠有種參與其中的感覺,并且還可以及時和受眾進行互動,帶給其良好的觀看體驗。不僅如此,通過Vlog進行新聞報道,還可以豐富新聞拍攝視角,讓受眾在觀看新聞時可以從多角度進行觀看,方便群眾對新聞事件的了解與認識。例如,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便采用了“Vlog+新聞”的拍攝方式,通過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客串記者,從而使新聞更加具有現場感,引起了受眾的廣泛共鳴。
二、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話語文本創新
(一)圖片與寫作相結合
媒介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不僅是媒體行業的發展需求,也是為最大化突破交流困境而做出的重要努力[2]。在新聞攝影報道中加入人工智能寫作,可以打破寫作上的局限,并根據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一種新的寫作模式,然后選擇科學、合理的話語文本,完善新聞寫作形式,使其能夠滿足智媒時代下對新聞攝影報道話語文本的需求。
除此之外,智能技術使機器設備能夠完成數據類、簡單消息類的新聞[3]。因此,將人工智能寫作應用到新聞中,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新聞報道形式,而且這種新聞報道形式還具有高效性、快速性的特點,能夠快速完成新聞報道,保障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使用人工智能寫作進行新聞報道,可以極大減輕新聞記者的工作量,幫助新聞記者完成一些簡單的新聞消息或者數據類新聞。例如,新聞媒體在報道體育新聞時,由于這類新聞具有格式化、數據化的特點,便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寫作對新聞進行報道,不僅可以減輕新聞記者的工作量,還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目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部分新聞媒體行業都增加了對人工智能寫作的應用,并通過對推進算法技術的使用,使得人工智能寫作內容得到不斷擴大,能夠逐漸勝任更多的新聞報道任務。
(二)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智能寫作當中
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智能寫作中,其關鍵在于在新聞寫作時為人工智能建立一個人機協同的模式,使人工智能可以勝任新聞寫作任務。同時,人機協同模式也是智能化新聞報道的主要發展方向,能夠推動新聞攝影報道朝著現代化方向前進。當構建了人機協同模式后,人工智能便可以在日常新聞寫作當中對寫作進行學習,最終掌握對新聞的編輯、排版布局等,從而推進新聞攝影報道的不斷發展,進而實現整個新聞報道過程都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不僅如此,當人工智能掌握全部過程后,便可以不再使用傳統的寫作模式,而是在采集到新聞素材后自由進行新聞創作,在創作完成后交由人工來審核。這種新聞寫作模式的核心便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通過不斷的試錯增加自己的寫作能力,最終滿足寫作要求。
除此之外,通過人機協同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AI+記者”的優勢,不僅可以做到對新聞的快速寫作,保證新聞的時效性,還可以通過人工的二次編輯加工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提高關注度。
(三)借助新聞現場引發深度思考
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可以減少在新聞攝影報道上所消耗的時間,將新聞攝影報道重心放在現場采訪、深度報道以及新聞評論上面。使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時能夠有增多更多的時間對報道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分析,讓報道的新聞內容更具有深度,能夠引發受眾的深度思考。同時,新聞現場采訪離不開人,這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替代的,只有新聞記者可以對當事人進行現場采訪,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也只有新聞記者才能在采訪過程中清楚政策和新聞標準二者的關系,保證新聞在不違背政策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對新聞進行報道。不僅如此,新聞的深度報道同樣離不開人,因為人工智能只能依靠表面信息進行報道,無法對這些新聞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因此,即便智媒時代到來,人工智能得到廣泛應用,但新聞工作依舊離不開人。
除此之外,對于新聞評論的引導也同樣離不開人,人工智能無法通過評論明確表達出自身的立場和價值觀,而人可以。新聞記者可以結合當前形勢以及國家政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分析,使新聞報道引發受眾的深度思考,加深其對新聞報道的了解和認識。
三、新聞攝影報道在智媒時代下的傳播形式創新
(一)交互式傳播新聞圖片
隨著智媒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聞傳播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4]。尤其是新聞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互換,地位也變得平等。在傳統的新聞模式中,新聞的挖掘和傳播需要記者親臨現場掌握第一手材料,再通過稿件的加工寫作和新聞播報員的播出再傳達給廣大人民群眾,但是這時候到達受眾耳中的消息已經是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的新聞材料了。現階段,多樣化的新型設備和各種社交網絡平臺的建立越來越關注對新聞的采集。這種采集方法并不是依靠記者走訪,錄制節目之后傳達給受眾的形式,而是通過廣大民眾個體以手機等通信工具,在網絡平臺上曬出自己正在經歷新聞事件的圖片或者以直播的方式進行實時播放。
例如,近日某社交平臺上,甲用戶在該平臺上迅速走紅,并成為該平臺的熱點話題,甲用戶通過手機直播的形式記錄著自己在祖國大地的旅行足跡,并因此邂逅了一名善良女子,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甚至驚動了當地相關部門上門采訪了解情況。直播過程中的視頻被網友們截取了圖片,并以用戶為單位成樹狀圖傳播,越來越多的用戶知道了該新聞。由此可見,受眾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接收者,他們正在依賴科學技術逐漸演變成了發布新聞的第一生產者,通過智媒時代新聞圖片的傳播,使得二者參與活動并形成了交互傳播的場域,而且新聞傳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二)重構新聞報道生態系統
新聞報道生態系統是智媒時代下發展的必然產物,這種生態系統以多種新型技術為載體,不再受約束于傳統的媒體框架。從新聞生產的主干分成兩個分支,一支導向新聞發布平臺,另一支導向受眾平臺。新聞發布者要合理利用新聞發布平臺,在采集和錄制新聞現場的時候,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構建數據信息的加工存儲系統,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新聞客戶端,學會創作出不同風格種類的新聞發布形式,防止受眾對單一發布形式的審美疲勞。從受眾平臺方向看,平臺方要更好地適應新型傳媒行業生態系統,不斷優化平臺,引導受眾合理評論,屏蔽不良言論,推動生產者和受眾在生態系統中的合理互動。
傳統的新聞攝影報道中主要是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試圖增強視覺沖擊力,想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現在的新媒體平臺可采用的新聞制作和發布手段層出不窮,打破了原有的技術壁壘。比如,新聞生產者在錄制好一段視頻后,可以根據平臺配備的加工軟件進行潤色和處理,對現有視頻附上文案或音頻現,或是將AR技術融入到視頻創作中,當受眾進行觀看時,同樣會進入AR的體驗當中,實現新聞報道生態系統的立體化革新。因此,重構新聞報道生態系統對現階段新聞媒體行業具有重大的積極影響。
(三)鏈式擴散新聞
在智媒時代下,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使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并且因為新媒體技術和超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受眾在觀看新聞時能夠根據自身的意愿,有選擇性地進行選擇和觀看。這就造成目前新聞攝影報道主要選擇具有沖擊力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報道,通過吸引人們的關注擴大新聞傳播速度。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加入帶有沖擊力的圖片和視頻,可以彌補文字的片面性,加深受眾對新聞的了解,增強現場感。也正因為如此,使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發生變化,不再是傳統的一對一傳播,變成了當前的一對多的傳播,形成了鏈式反應。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具有病毒性傳播特點,而且還擁有多級傳播屬性,所以能夠讓新聞得到廣泛傳播,擴大新聞受眾面,讓更多的人看到新聞。
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應該摒棄單向傳播思維,注重新聞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5]。目前新聞攝影報道已經脫離了專業媒體的掌控,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廣泛傳播,受眾的身份不僅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還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使新聞內在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增長。例如,當人們看到某一熱點信息時,便會將這一信息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從而加速了信息的傳播,使新聞報道脫離了媒體的掌控。
四、結語
要想了解智媒時代下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方法,還需要綜合考慮各種新聞攝影報道創新方式,掌握行業發展現狀,從而在智媒時代下推進新聞攝影報道朝著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占昆.無人機新聞攝影的應用現狀與發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0.
[2] 王建.智媒時代新聞攝影報道的策略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0(24):94-95.
[3] 周苑,陳婧薇.智媒時代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策略研究[J].傳媒,2020(19):68-70.
[4] 冉孟軍.圖文并重做好新聞攝影報道[J].新聞傳播,2020(16):73-74.
[5] 藍業佐.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融合創新研究[J].中國報業,202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