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做好成就報道,對于弘揚主旋律,凝聚力量,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具有重要意義。行業媒體要打破自身局限性,解決成就報道中“高端大氣”和“貼近性不強”的矛盾,增加成就報道的感染力,讓成就報道這種“硬”新聞實現“軟”著陸。本文主要探討了一些行業媒體策劃、撰寫以及推送此類報道的方式方法,以凸顯成就報道的新聞性、政治性和故事性。
關鍵詞:成就報道;“軟”著陸;“時度效”;融媒體
成就報道是新聞宣傳圍繞大局、服務人民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成就報道,對于弘揚主旋律,凝聚力量,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具有重要意義[1]。但一直以來,由于成就性報道主要用于宣傳政績、展示成績,導致報道中經常是只見成就而不見人物,空洞且不生動,受眾很難接受,進而達不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因此,如何寫好、寫活成就報道,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于行業媒體來說,由于行業本身的局限性,如何打破“高端大氣”和“貼近性不強”的矛盾,增加成就報道的感染力,讓成就報道這種“硬”新聞實現“軟”著陸,更值得深入探討。
一、國家、行業與百姓的有機統一
一般情況下,在黨代會、五年規劃最后一年、逢五逢十的國慶前夕等,都會出現大量成就性報道。作為行業媒體,不可能像綜合類大報一樣圍繞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某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全方位的宣傳,而應抓住行業在國家發展大背景中的亮點,緊扣行業發展特色做文章,所以在選題上需要費一番思量。
策劃為先,這是成就報道的一個最基本原則。策劃一個好的主題,確定報道方向、立意,對于報道的高度、深度、廣度、角度、創新度具有決定性作用。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為例,當時,這個已知的大題目擺在多家媒體面前,不少媒體早在半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策劃,以期用最出新出彩的報道吸引受眾眼球。各大優秀的行業報刊更是絞盡腦汁,意圖在這一大型主題成就性報道中脫穎而出。
針對這一重大選題,《中國民航報》專門組織團隊精心策劃,力求立足行業看發展,跳出行業看成就,突出展現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背景下中國民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特別是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策劃方案幾經打磨,最終確定了“大國之翼”這一報道主題。單從名字看,該主題巧妙地將國家發展與行業特點融合在一起,70年來民航在國家不斷騰飛、創造輝煌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看便知。在具體策劃中,該主題選取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八大國家戰略,通過對地方政府、主要機場、航空公司等的實地采訪,謳歌中國民航70年來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時從不同側面反映民航對國家戰略的助推和促進作用,實現了國家發展與行業成就的高度融合統一。
尤值一提的是,“大國之翼”主題策劃在具體欄目中設置了很多與人有關的內容,如“飛入百姓家”欄目從民航對百姓生活的改變著手,著重體現民航改善了地區通達性,助力百姓“飛出去”;“藍天追夢人”欄目主要通過對一個人或一組人的采訪報道,將人物命運與民航發展、國家發展大背景相結合,以人物的親身經歷感受反映當地民航數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我的飛行故事”欄目從一個普通旅客的視角出發,以第一人稱描寫民航發展的變遷,講述其個人與民航之間發生的難忘故事。這些欄目見人見事,以小見大,真正實現了成就報道中國家、行業與百姓的有機統一,也讓該主題策劃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情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切實把握好“時度效”
“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為新時代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確立了基本原則和方法論指導。[2]事實上,把握好“時度效”的要求也同樣適用于成就報道中,行業媒體把握好時機、掌握好尺度、突出好效果,才能在成就報道中主動作為、拔得頭籌。
2021年初,《中國民航報》在頭版開設“改革增動力 發展有活力”專欄,通過8篇專題報道全面呈現“十三五”時期民航深化改革工作的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工作經驗和“十四五”時期民航深化改革工作重點。該系列成就報道就是把握“時度效”基本原則的一個很好實踐。
第一,把握“時”,就是把握時機。一是把握重要文件出臺時機。2021年1月7日、2月18日,民航局黨組分別審議通過《“十三五”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總結報告》《關于“十四五”期間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這兩份重要文件的出臺是一個明顯信號——民航改革面臨“轉段進階”,這為記者進行深度報道提供了背景和依據;二是把握深化民航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時機。2021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后,深化民航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的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會議具體時間和議程的明確,倒逼記者加快采訪及寫作的進度;三是把握全國兩會召開的時機。當時,馬上進入全國兩會時間,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必須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在兩會前推出改革系列報道,為兩會期間從改革的視角宣傳民航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把握“度”,就是把握廣度、深度、精度。一是力求把握“廣度”,做到“全覆蓋”。改革系列成就報道涵蓋了民航改革的方方面面,呈現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既要重視“十三五”改革成效的總結,也關注“十四五”改革任務的部署,既重視改革經驗,也關注改革做法,既重視民航局機關改革,也關注其他方面的改革;二是力求把握“深度”,做到“向基層”,既從權威文件中找方向,也從基層一線中找答案,既重視領導“怎么干”,也重視群眾“怎么看”;三是力求把握“精度”,做到“靠數據”,通過記者深入一線的實地采訪,掌握大量數據和鮮活事例,靠數據說話,靠事實證明,較為準確地反映了民航改革成績。
第三,把握“效”,就是把握效率、效果、效益。該系列報道時間緊、任務重,報道團隊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時間形成報道方案、做好人員分工、提升寫作效率,最終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8篇深度稿件。專欄推出后各大媒體轉發量超過以往,受到了民航局黨組的高度肯定,得到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實現了政治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三、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
有了好的策劃,可以說成就報道就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則是執行[3]。由于成就報道一般政治性較強,篇幅較長,容納內容較多,因此如果寫不精彩很容易讓人讀不下去。如何讓受眾有耐心、有興致、有收獲地去欣賞一篇成就報道,著實考驗記者的采訪能力以及對稿件內容的深度加工能力,這需要在寫作過程中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掌握如何在海量素材中“斷舍離”。成就報道一般反映的是幾年來甚至幾十年來、一百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時間跨度大,關鍵節點多,重要事件多,當前期用心采訪、搜集、整理所獲取的大量新聞素材擺在記者面前時,“如何選擇才能為我所用”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一篇成功的成就報道并不只是簡單的“回頭看”,也不是資料素材的簡單堆砌,更不是時間節點的簡單梳理,這就需要記者必須要對海量素材進行“斷舍離”。一般來說,有三類素材必須保留:一是最能體現發展成就的數據。畢竟,數字解讀最直觀,也最能令人信服,如果沒有數字的分析和解讀,就會容易存在不具體、不實在的問題,缺乏說服力和可信度。比如,在寫改革開放40年民航業發展成就時,用改革開放初期的144架運輸飛機與40年后的3755架進行對比,在寫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航業發展成就時,用此前沒有獨立的航空公司和目前60家運輸航空公司做對比,這些數字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到底“變”在哪里;二是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新聞性、政治性和故事性是做好成就報道的三個關鍵要素,雖然縱跨若干年的成就報道往往離不開數字、概念和理論,但從現代新聞理念來看,充滿個性化的故事、充滿人文精神的報道,遠比枯燥乏味、缺乏情節細節的經驗介紹,更容易打動和感染受眾;三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一篇好的成就報道需要有極具說服力的具體案例來支撐文章的主題和觀點,如在成就報道中想體現近年來民航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一觀點,湖北、云南、河南、新疆等諸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是發展民航的受益者,最終最具代表性的河南省的案例被保留,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成使一個區域性機場一舉躍升為中部地區客貨運雙第一的國際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的事例,來證明如今民航已經成為帶動區域結構轉型升級的巨大引擎和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要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成就報道主要通過報道大工程、大項目、大數字,展示各地區、各行業、各單位的大變化、大發展、大成績,因此采寫成就報道必須站位高、眼界寬,站在全局高度考慮問題。但是,如果整篇文章都是這些“高大上”的政策、戰略、思想、理念,又會顯得非常枯燥,這要求我們必須在從宏觀上把握全局的同時,從微觀上導入實踐,通過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小感動,將歷史縱深、宏大視野與普通百姓的命運變化結合起來。《中國民航報》記者在《翼展長空搏云天》一文中,在提到“兩岸直航”這個關鍵歷史事件時,并沒有用過多筆墨描述該事件的意義,而是用臺商李良哲的個人經歷和感受來加以體現,做到了大變化小處落筆,使“硬”新聞實現了“軟”著陸。
四、融媒體傳播讓報道“活起來”
面對全媒體時代全新的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4],行業媒體做好成就報道不能僅僅停留在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更不能“一招鮮,吃遍天”,而必須不斷創新,以全媒體手段打造品牌,生產符合網友個性化傳播需求的新媒體產品。
近年來,在改革開放40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大型主題報道中,許多行業媒體紛紛把全媒體報道作為其宣傳的主要方式,在做好傳統媒體報道的同時,加強“兩微一端”及各平臺音視頻號的推廣力度,收獲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中國郵政報》策劃了以“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的大型融媒體報道,將《回首!再出發!》等三個視頻短片作為報道的核心,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多方好評,該系列視頻短片呈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郵政在郵件分揀處理、投遞物品以及投遞方式三個方面的變化,將郵政快速發展壯大的碩果,以及郵政人在各個崗位拼搏奉獻、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給觀眾。《國家電網報》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中,以“70秒看電網”為主題發布短視頻28個,以“紀錄片+特稿”形式刊發“人物紀”作品8個;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專題報道中,圍繞國家電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在短視頻平臺制作發布大量視頻,累計閱讀量達7000萬。《中國民航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報道中,推出了以“巨變”為主題的9期短視頻,以數字對比為切入點,記者出鏡述評民航在安全生產、航線網絡、服務品質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每期視頻2分鐘左右,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推送,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行業媒體要在成就報道中讓新媒體產品達到入眼、入腦、入心的效果,可以嘗試以下三點。
第一,將全媒體思維貫穿全流程。這個過程包括策劃、采訪、編輯、推送等全部環節。在先期策劃時就要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區分開來,制訂詳細的新媒體傳播方案,采訪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拍攝照片、視頻等形式完成采訪,編輯在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產品前,要將產品重新包裝,如果是文字產品,要使其從標題、導語到文章結構、行文風格均符合新媒體傳播方式,即便是視頻產品,標題和提要也要精心打磨,用最抓人眼球的語言吸引讀者。
第二,善于運用H5、動畫等形式。當前的新媒體傳播,不僅是在照片、短視頻等新媒體產品上做文章,也可以借助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充分采用H5、一圖讀懂,甚至手繪、動畫等融媒體表達方式,通過這些場景化的展示、數據化的表達和交互式的體驗,立體動感地呈現發展成就。
第三,讓讀者參與到成就報道中來。可以策劃互動活動,如向讀者征集個人見證行業發展的重要事件、對行業發展的體會感受等,并擇優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發表,充分調動讀者參與成就報道的積極性,增加讀者對該組成就報道的關注度。
五、結語
行業媒體要做好成就報道,就必須抓住行業在國家發展大背景中的亮點,緊扣行業發展特色做文章,深挖行業發展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達到國家、行業與百姓的有機統一。同時,要精心策劃選題,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將“時度效”原則貫穿始終,用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典型化的任務、個性化的故事寫出充滿人文精神的成就報道。要善于利用全媒體時代的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不斷創新,生產符合網友個性化傳播需求的新媒體產品,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 王曉芳.成就報道新論[D].長沙:湖南大學,2013.
[2] 鄧海龍.“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的方法論原則[N].青海日報,2021-04-26(008).
[3] 朱志宇.探索行業輿論傳播新模式:中國汽車報大型系列報道“中國品牌巡禮”的實踐與思考[J].新聞戰線,2018(3):53-56.
[4] 向芳,劉慧艷.全媒體語境下主題成就報道創新探析:以宜昌三峽廣電融媒體專欄“點贊”系列為例[J].新聞前哨,2021(3):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