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玲
摘要:報紙新聞語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總是與特定的時代特征、社會環境相適應。在融媒體環境中,網絡語言的出現推動了報紙新聞語言的變革,傳統嚴謹、嚴肅的報紙新聞語言開始向趣味化、平民化方向發展,有效擴大了報紙新聞的影響力,但同時也暴露出用語隨意性、語言粗俗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就融媒體環境中報紙新聞語言的規范問題進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融媒體環境中傳統紙媒語言的變化,指出了報紙新聞語言失范這一問題,提出幾點應對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紙媒;語言規范
當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已成為現代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融媒體環境中,報紙新聞要想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就要在語言和內容等方面做出適當調整,使語言更加貼近現實,符合大眾口味[1]。需注意的是,報紙新聞語言改革不是簡單地套用新媒體語言風格,而是要堅持傳統紙媒的語言特點,尋求報紙新聞的規范化發展道路[2]。
一、融媒體的發展使得傳統紙媒語言發生變化
(一)用語新穎
詞匯是組成文章的基礎元素,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盡量選擇適宜的詞匯,使文章的思想與情感更加突出。傳統的新聞語言以正統、嚴肅的詞匯為主,而新媒體語言詞匯更突出新、奇、特的特點,為了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新媒體平臺的新聞經常會融入一些網絡語言,如“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等網絡用語,以提高新聞的趣味性。此外,游戲語言、經典方言以及電影精彩對白也是新媒體語言的廣泛素材,并且外語詞匯也不時出現于新媒體語言中,如“歐巴”“歐尼”等。在此背景下,傳統報紙語言也順應形式發展,對新聞語言進行了適度調整。例如,《北京青年報》曾以《當“榮耀”變成農藥,誰來解毒》作為標題,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此外,在融媒體環境中,傳統紙媒除詞匯更豐富外,其語言語體也更加豐富,紙媒語體以傳統語體為主,同時融入大量現代語體,如“將軍體”“甄嬛體”等,這些語體是由某一事件或網絡小說演化而來,傳統紙媒在新聞中予以借鑒,可以有效增強新聞閱讀的趣味性和新聞內容的幽默性。語體融合是當前傳統紙媒語言的主要變化,并且在同一篇新聞中融入各類語體,可以使新聞報道更立體,事件敘述更直接、生動[3]。
(二)風格輕松
在融媒體環境中,傳統紙媒的語言逐步向新媒體語言風格轉變,更加貼近受眾,多數傳統紙媒的語言風格開始走草根路線,接地氣、草根語言成為報紙新聞的語言特點,且平民化的語言風格更能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4]。草根化的新媒體語言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一是報紙語言呈現出口語化風格,草根語言的來源是網絡語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相較于傳統紙媒的嚴肅語言,草根語言更體現出口語化傾向;二是語言簡單直接,語言樸素是草根語言的又一特點,在語言表達上簡單直接、通俗易懂[5];三是草根語言在形成與使用中融入了地方語言特色,更突出地域特色,如《人民日報》曾一改嚴肅風格,用《再迎暴雨 北京有譜了》作為標題,體現了濃厚的地方語言特色;四是語言生動形象,作為大眾化語言,草根語言的表達方式更加形象生動,更易被公眾所接受,如《人民日報》曾以《黨員的“保質期”應是一輩子》作為標題,語言更加生動。
(三)立體多元
相較于傳統紙媒,新媒體對語言表達的要求更加開放與包容,在語言表達、文化傳承等方面都體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不但把國內不同地區的語言融合在一起,還吸收國外的語言,逐步形成了立體多元的新媒體語言體系,易于受眾接受[6]。同時,傳統紙媒也可順應這一語言發展趨勢,借鑒新媒體語言表達形式,將其滲透到報紙新聞內容的編輯中,如在新聞編輯中直接借用直譯拼音或方言等語言形式[7]。可以說,這種滲透性語言在紙媒中的應用,也是傳統紙媒向綜合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的體現,便新聞語言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二、融媒體環境中報紙新聞語言失范現象普遍
(一)語言不規范
在融媒體環境中,網絡語言體現出有趣、幽默等特點,呈多元化發展,受到人們的喜歡,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同時傳統紙媒為拉近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使新聞閱讀更加親切,在詞匯選擇上更注重標新立異,盡管受到部分受眾的歡迎,但從語法角度分析,部分用語違背語法使用規則,造成新聞語言的使用不恰當,如“粉絲”“玉米”等,這些詞匯多是引申義,并不符合漢語特殊詞匯的使用規則;還有的新聞從業人員缺乏職業操守,在新聞報道中融入個人情緒或使用歧視性語言,以個人喜好引導媒體報道方向,犯了新聞報道的大忌。為了規范新聞語言,新華社要求本社新聞報道中只允許使用詞匯本義,不得使用詞匯的引申義。此外,在傳統紙媒中還存在新聞語言隨意現象,如“很man”“很女人”等,這類語言在修辭手法、詞匯順序等方面不符合漢語語法使用規范。所以,對于包括傳統紙媒在內的新聞媒體來說,在新聞報道中使用的語言要符合語法使用規范,不得過分追求新詞匯與新詞語,要盡量貼近普通大眾邏輯與事理。
(二)語言低俗
當前,部分傳統紙媒對草根語言的應用存在誤區,片面認為草根語言就要語言通俗,以俗見長,導致新聞語言偏離正確方向,出現媚俗、流俗現象。例如,名稱低俗化是新聞語言低俗的典型表現,部分媒體如使用弱智、低能等語言稱呼智障人士,并且“屌絲”“逗比”等詞語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主流新聞中。造成傳統紙媒語言低俗化的原因很多:一是當前大眾文化中具有媚俗與粗俗因子,原有的粗俗語言成為網絡流行語,在大眾文化中得到廣泛應用;二是新媒體的出現于無形中給傳統紙媒造成了壓力,為了與新媒體爭奪受眾,傳統紙媒選擇通俗化語言;三是部分媒體人對語言尺度把握失當,缺乏語言底線,造成新聞語言的規范性欠缺,也與正確的新聞通俗化之路漸行漸遠。
傳統紙媒行業對報紙新聞的過分流俗化現象持不同的態度,部分媒體人認為草根語言更接地氣,把紙媒拉下神壇有助于減少受眾和媒體的距離,是一種通俗化語言表達形式;也有媒體人認為部分草根語言媚俗,傳統紙媒應堅持新聞語言底線,在語言應用上要和紙媒的社會角色相符合,堅持正確的文化與輿論導向,堅守紙媒的新聞語言使用原則[8]。
(三)形式主義
當前,年輕人成為電子書的忠實讀者,中老年人是傳統紙媒的主要受眾,據調查,多數中老年人在報紙新聞閱讀中會遇到不理解新聞語言、詞匯意思不明等問題,究其原因是中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慢,與社會脫節,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傳統紙媒新聞在語言表達上具有隨意性,忽略了報紙新聞的嚴謹性,如在新聞報導中出現中英文詞匯濫用,甚至出現生僻的縮寫,導致新聞表意不清,增加了老年讀者理解新聞的難度。也有的新聞語言存在表達問題,如標題簡化,造成信息混淆;或過于追求報道亮點,而忽略新聞內容本身。例如,一篇《干了112天終于濕了》的新聞報道,該新聞主要報道深圳普降暴雨、結束干旱,但僅從標題上來看,容易引起誤解,與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特點相悖,不僅影響新聞的傳播,還會對紙媒行業的形象造成影響,降低媒體的權威性。
三、融媒體環境中報紙新聞語言的規范策略
(一)把握新聞特點,強調新聞特性
在融媒體環境中,盡管新媒體信息占據信息傳播的較大比例,但傳統報紙仍有較大的受眾群體,所以報紙新聞要秉承新聞特性,根據新聞特點,做好新聞語言規范,提高新聞質量,從而擴大刊物的影響力[9]。第一,傳統紙媒要全面分析、對比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的差異,了解二者間的異同,堅守新聞特性,把握新聞特點,確保新聞語言的嚴謹、客觀、生動與健康,同時要順應融媒體的發展趨勢,改革新聞語言表達;第二,報紙新聞的語言表達要忠于客觀事實,真實、全面、準確、客觀地描述新聞事件;第三,報紙新聞的語言要嚴格按語法要求編輯。主流紙媒要牢記自身使命,切實負起文化傳播的重任,把新聞特點和受眾需求相結合,做到語言規范,同時了解受眾閱讀興趣,使傳統紙媒的語言更加積極、健康;第四,報紙新聞是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要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陳述新聞事實,在語言表達上要克制情感,不得過度渲染氣氛,盡量不使用情感傾向性明顯或過激的語言,要本著理性客觀的原則進行新聞報道;第五,報紙新聞語言表達要重視語言的優美性、流暢性與趣味性,新聞記者要密切關注社會發展變化,深入了解受眾喜好,把新聞特點與受眾需求有機融合,兼顧語言的規范性與草根性。
(二)注意用語篩選,避免濫用新詞
人們對傳統紙媒的固有印象多是正統、呆板的,在報紙新聞中使用新詞能使傳統紙媒的語言風格更活潑,改善公眾印象,提高公眾對紙媒的關注度與閱讀興趣[10]。但在融媒體環境中,網絡新詞大量涌現,并且新詞良莠不齊,多數新詞在主流媒體的應用率不高,只在網絡等特定范圍內、或在特定群體中使用與傳播。作為主流媒體,傳統紙媒主要面向社會大眾,有著廣泛的讀者群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及不同職業的群體,所以部分普及率較低的新詞不適合作為報紙新聞語言。報紙新聞在語言選擇上要嚴格篩選詞匯,正確使用新詞,盡量不使用或少用新詞匯,減少新詞的濫用,并且一些生僻、古怪或存有歧義的詞匯也要盡量減少使用,使傳統紙媒的新聞語言更加規范。
(三)掌握用詞規律,優化詞語分類
漢語語言博大精深,詞匯使用靈活,同一語意可以使用不同詞匯表達,在報紙新聞的編輯過程中,為使閱讀者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內容,要對詞匯的替代適當限制,并嚴格限定特定詞匯。首先,報紙新聞編輯要做好漢語詞匯分類,明確可以替代的詞匯,對于固定搭配的詞匯不可隨意替代;其次,為使閱讀者快速、方便地了解新聞大意、抓住新聞內容的重點,報紙新聞編輯要盡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復雜語句,使新聞語言更加簡潔明了;最后,要確保語言的生動性,相較于平鋪直敘的語言,具有象征意義的詞匯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如“大跌眼鏡”“炒魷魚”等語言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形象。可以說,報紙新聞語言的應用也有一定的規律,報紙新聞編輯要加強對語言應用規律的總結,確保在融媒體環境中擴大傳統紙媒的受眾群體,確保傳統紙媒的健康發展。
(四)拒絕低俗語言,營造和諧環境
部分報紙新聞為吸引關注、提高報紙新聞閱讀量而出現用語低俗的問題,這也成為部分傳統紙媒的通病。從傳統紙媒的角度分析,盡管新聞語言向通俗化方向發展對傳統紙媒的傳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若語言表述過于通俗,甚至把媚俗、低俗當作通俗,就會影響傳統紙媒的嚴肅性,甚至阻礙傳統紙媒的發展。對此,報紙新聞編輯要嚴格區別媚俗與通俗,在語言使用上,一方面要兼顧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語言表述要貼近群眾,使用更有利于閱讀者接受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嚴格新聞語言的審查,對新聞報道中的口語化表述內容,要剔除低級、粗俗及明顯具有歧視性的詞語。報紙新聞編輯在編輯報紙新聞語言的過程中,要根據語言環境、新聞性質以及讀者群體綜合選擇恰當的語言[11]。
此外,針對當前傳統紙媒新聞語言不規范、低俗、隨意的現狀,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立法,強化語言監督,這也是規范新聞語言的有效途徑。媒體監管部門要梳理當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語言不規范行為的監督與打擊力度,全面了解傳統紙媒在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立法手段,對違法媒體進行嚴肅處理,從而凈化新聞環境,為社會公眾構建相對寬松、自由的語言環境,規范新聞語言的運用,使新聞語言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同時,報紙新聞要重視讀者反饋,多渠道收集讀者的反饋意見與建議,構建輿論監管體系,鼓勵讀者對傳統紙媒新聞中的語言不規范情況進行舉報。監管部門對讀者的舉報要及時處理,并把處理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使輿論監督更加透明,在推進傳統紙媒語言創新的基礎上,使傳統紙媒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新聞語言有了較大變化,對于傳統紙媒行業來說各有利弊,一方面推進了傳統紙媒的語言創新與改革,為其語言帶來了發展契機;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傳統紙媒的語言規范性,所以傳統紙媒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合理使用新聞語言,盡量減少融媒體環境對傳統紙媒新聞語言產生的不利影響,使新聞語言的應用更加規范,實現傳統紙媒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佳寧.淺析報紙新聞采訪的語言技巧與情感把控[J].新聞傳播,2020(14):109-110.
[2] 魏少萍.淺閱讀時代的報紙版式語言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3(18):102+104.
[3] 周金香,梁賀年.淺論全媒體時代報紙版面語言的重構[J].中國傳媒科技,2019(4):24-25.
[4] 滕麗霞.新媒體環境下報紙版面語言的“繪聲繪色”[J].新聞采編,2019(5):22-23.
[5] 丁梅.報紙語言的示范作用和語言階層性的實踐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9):135-136.
[6] 程艷峰.語言哲學視閾下的報紙編輯理念思考[J].今傳媒,2020(4):134-136.
[7] 彭慶東,公克.論報紙新聞語言口語化發展趨勢[J].中國報業,2020(13):106-107.
[8] 楊元剛.基于媒介融合的報紙版面設計語言分析與創新[J].傳媒論壇,2020(21):89-90.
[9] 孫歡濤.新讀報時代報紙版式語言的傳承與創新[J].傳媒評論,2021(3):62-63.
[10] 崔選榮.淺談報紙新聞采訪的語言技巧與情感把控[J].文化產業,2021(1):145-146.
[11] 劉臻.報紙民生新聞的采訪與創作中的“情”與“理”[J].傳媒論壇,2020,3(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