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一所學校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不單單依靠學校優美的校園環境和約束人行為規范的各種制度,還有這所學校的全體師生在參與環境塑造和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受到學校內涵文化的感化變成一種自覺行為,這種高度自律的行為反復適用并提煉總結的過程就是學校核心文化蘊含的精神之體現。三者之間有機聯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健康思想的基礎。外顯于全體師生規范的行為,內化于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校長辦學思想在師生心中滋長,從而形成了學校的靈魂,樹立了學校的美好形象,取得了良好聲譽。
一、制定校園文化發展規劃,傳承學校優良的傳統文化,以文化立校
校園文化發展規劃是學校文化發展的方向標桿,是學校發展的指明燈。科學的校園文化規劃可以塑造溫馨優雅的校園環境,還能使人遵章守紀,更能催人奮進,促使全體師生形成高度自律的氛圍,呈現出學校特有的精神風貌。制定校園文化發展規劃必須立足于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長的辦學思想,結合學校地理位置、歷史、現狀及師生的素質來定位規劃。規劃要體現時代特征,才能更好地傳承學校優良傳統文化,確定學校發展方向。規劃不但要描繪出學校的發展宏圖,更要體現出學校的發展愿景,并能不斷輻射出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宗旨及校長的辦學思想,體現獨特的辦學風格。通過對學校環境的設計、建造,制定較為科學且系統的管理制度來約束師生的行為,使校園文化能在師生的行為中滋長,讓師生的文化韻味在學校精神文化生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校園文化大放光彩,讓校園文化在學校發展中扎根發芽。
二、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以環境育人
美國教育家布萊森說過:“任何一所學校的環境都在默默地對孩子們發表演說,而且孩子們的確會注意它,不知不覺地接受它的熏陶和影響。”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理應為教師創造溫馨的工作環境,更應為學生提供優美的學習環境。所以,塑造一個溫馨適宜的育人環境,不但對學生的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同時也為教師創造了舒心的工作環境。
1.逐步落實校園環境建設規劃,創建優雅的育人環境。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認為:“所謂人的成長,就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更新自己。”校園環境建設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每個角落,對學校園區進行合理布局,要深入思考,根據學校的整體狀況進行精心設計。針對學校標志性建筑物、雕刻、廊畫、名人警句及花草樹木的布置,做到井然有序、品位高雅,使得校園美景無處不在,讓校園有舒心宜人、鳥語花香的感覺,使規劃的校園環境達到育人的效果。
2.學校環境建設精雕細刻,創立濃郁的人文環境,增強育人氛圍。要立足學校實際,制定學校的發展遠景,環境的建設要圍繞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長的辦學思想及“一訓三風”推進。學校宗旨性理念要在學校的所有環境建設中呈現出來,潛移默化地達到育人目的,讓人跨入校園就能看得見、讀得懂、悟得到,彰顯學校的人文素養。如我校新建的四個書亭:善亭、德亭、智亭、美亭,就是對校風“承善、樹德、增智、塑美”的詮釋。
3.突出主體文化,各種文化連環呼應。在打造學校環境的過程中,精心設計出學校的標志性特征,使學校形象鮮明而獨特。針對學校的整體布局,精心對學校圍墻文化、樹樁文化、走廊文化、樓道文化、班級文化和辦公文化等進行打造,做到板塊分明、連環呼應,讓學校的主體文化顯露出來。
三、規范學校的管理,提高責任意識,以制度立人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說過:“人生而有文化,文化生而有約束,人要生而取得新自由,只有接受并使用傳說的鎖鏈;說句似是而非的話,正是這些鎖鏈,才是自由的工具。”所以說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維護著校園環境建設的生態發展。制度文化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觀,科學性強的制度可以逐步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促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開展,實現教育最高效能。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1.規范管理行為,營造文化氛圍。管理制度是具有文本性的,制訂過程要體現其科學性、民主性,要以人為本,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首先,要讓學校文化建設的參與者領會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長的辦學思想及學校主體文化,能深度滲透,提升思想意識;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的辦學目標及其“一訓三風”要讓全體師生銘記于心,從感性上理解其含義;最后,制定好各項管理措施,規范管理行為。只有把制度中所規定的規章制度體現到校園活動主體的行為上,才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升學校的辦學品味,促進學校的健康和諧發展。
2.制定規范的學生行為管理措施,為學生成人成才奠定基礎。培養祖國未來的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的責任,是教育的追求。學校應當對學生立規矩、端品行,為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基礎。首先,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品質;其次,結合上級規定,制定出系列管理措施,規范學生行為;最后,在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中,要規范活動規程,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展示自我,形成自信、自律的品質,優良的品行是學生成人成才堅實的基礎。
3.制定研訓規程,組建高效的教師團隊。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的這一重要規律,在實踐中常常表現為:教育者很少去禁止學生做這做那,而是經常地,幾乎是始終用自己的榜樣去激勵和吸引學生。”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樹立人師形象,爭當四好教師是時代給予教師的使命。首先,教師要做到遵紀守法,以身作則,樹立人師形象;其次,制定系列的教師隊伍建設、培訓、教學教研和評價等管理措施,規范教育教學管理行為;最后,制定教育教學活動規程,大力展開課題研究,實施過程要嚴、實、效,努力培養研究型教師,加大教師團隊建設。科學且人性化的管理機制,才能真實評價教師的工作實效、實績,促使教師主體意識的提升,形成自覺行為,使制度具有效應性。
四、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能有效促進師生的文化交流,達到師生共育的效果
“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進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校園文化建設如在學校的物質和制度建設上得到完善,就能推進學校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促進師生文化交流,使學校的精神文化得到彰顯,體現出學校的特有魅力。
1.讓墻壁說話,花木動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該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健康和諧而溫馨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激勵教師的信心、熏陶學生的身心、啟迪學生的智慧、規范學生的品行。校園中的墻面、樓梯、走廊、花木及學校主體建筑等都能成為體現不同校園文化的載體,要組織全體師生參觀學習和討論,了解其文化內核,加深校園文化布局的理解。師生要熟記學校的辦學理念、“一訓三風”,讓學校的核心文化在師生的心靈里滋長。
2.讓靜態文本轉變為動態行為。學校的各種管理制度是一種靜態文本,是學校實行科學管理,規范辦學的重要保證。學校制度的制定必須按照章程進行,實行民主討論、評議,實行人性化管理,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制定重在實施,通過精細化管理得以實現。要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規范師生的行為,使制約行為轉變為師生自覺的行為,體現師生行為的精神風采,創造學校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3.開展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師生的文化交流。“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的喚醒才能實現。”校園文化生活是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師生文化交流最佳方式,更是學校精神的一個縮影。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實際就是為廣大師生提供實踐交流的平臺,從而促使師生表現自我,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認清自己、認識社會,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學校通過舉行文明禮儀、教師讀書沙龍、課題研究、教學活動、古詩詞經典誦讀、教學論文、教學成果評比和各類比賽等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能展示自我才能,使其在文化活動的浸潤中證明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學校通過開展校園藝術展示、作品展示、文明禮儀、讀書節、文化節、文藝匯演、運動會、社團活動和各類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創造鍛煉的平臺,展現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實現自我、認識社會、感受生活,更好地充實知識、豐富人生閱歷,提高個人的認知力、辨別力和鑒別力,在活動中尋找到自己的快樂,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在活動中教師得到發展,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促使師生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達到共育的效果。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表層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能樹立學校良好的形象和聲譽,是學校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更是學校的一種精神標志。它不但能激發師生主動參與學校的文化建設和管理,形成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動力,而且能把學校的文化轉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達到文化內化,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