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玲
摘要:融媒體中心是政府在新媒體時代下針對信息傳播特征進行的一項嘗試性舉措,旨在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與依賴,并加強對媒體資源的深度整合。在這一背景下,做好新聞編輯工作,不僅有利于發揮出融媒體中心的工作優勢,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服務并引導群眾,配合區域經濟發展策略,有效發揮新聞資源的最大價值。本文立足于融媒體中心視角,針對新時期新聞編輯工作的思路拓展途徑進行討論。
關鍵詞:融媒體中心;新聞編輯;工作途徑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進入到融媒體時代。當下的新聞內容不僅強調要發揮出媒體技術優勢,還要在內容方面進行整合,以此實現多樣新聞元素之間的交互,并帶動信息、資源上的兼容調節。面對現實需求,傳統的新聞創作流程以無法適應如今的新環境,需要新聞編輯人員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準確迎合受眾需求提供信息服務。為此,本文通過對融媒體中心的概念內涵與定義做出解讀,提出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思路及工作技巧,希望對帶動我國融媒體中心的事業發展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一、融媒體中心的時代意義
(一)融媒體中心的服務定位
融媒體中心是傳統縣級廣播電臺在新媒體背景下一種發展創新,其組織框架是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將縣區一級的手機平臺、政府網站、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報社等媒體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從而打造多平臺的大型媒體融合中心,用于輔助縣區委宣傳部共同開展工作,并負責面向當地群眾提供媒體服務。因此,相較于傳統媒體,其不僅在技術方面獲得了支持,同時也實現了結構精簡與資源整合,有利于協助地方政務系統更加高效快捷地進行宣傳推廣工作。這樣的工作背景下,一方面推動了我國媒體事業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階段;另一方面也重點將融媒體中心在主流媒體中的重要地位凸顯出來,進而打造出了與群眾實際需求相符合的業務體系。
(二)融媒體中心的工作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屬性雖然到拓展,但是本質內涵卻沒有發生改變。其工作的開展原則之一便是服務群眾,也就是通過不同渠道對新聞資源進行采集,統一編輯創作后在不同渠道進行發布,從而起到宣傳引領功能;融媒體中心要配合地方政務系統開展建設工作,正確解讀黨的各項方針指令,以此增強群眾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具體而言,其日常工作路徑可以從五個方向展開:第一,對縣級新媒體平臺進行統一管理,負責其欄目版面的開發、設計、運作、維護以及新聞更新工作;第二,引領縣級電視廣播平臺中心,負責協助監管其日常宣傳業務以及輿論導向作用;第三,統整地方公共廣告資源,承擔日常戶外宣傳工作,協助縣級政府公益事業與政策推廣的順利進行;第四,統籌規劃廣播電視新聞的播出制作;第五,借助媒體宣傳優勢,協助地方縣委與上級單位交辦的工作事項順利落實。
融媒體中心近年來隨著不斷積累經驗與開拓進取,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并逐漸面向市級與省級地區開辦試點,形成了全面鋪開的良好局勢。在這一背景下,快速提升新聞編輯的工作技巧,不僅是保證新聞質量的關鍵,也是擴大傳播范圍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1]。
二、融媒體中心視角下對新聞編輯人員的素養要求
(一)以政治學習為基調
融媒題中心作為地方政務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新聞編輯人員的政治理論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并且其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不僅要發揮出對群眾的價值引領功能,同時也要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有效為群眾解讀黨的思想方針,以確保群眾能夠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的開展。因此,為了能夠契合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創作需求,新聞編輯人員不僅要掌握新型媒體工作理念,同時對于政策思想的理解程度也要進一步加強,如此才能夠促進專業技術與政策宣傳的完美結合,同時充分發掘新聞素材的信息價值,基于大眾群體的關注點來對政策思想做出深刻解讀。
(二)以受眾需求為目標
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編輯的準入門檻,使越來越多的自媒體行業開始出現在網絡平臺上。這使人們的選擇余地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對融媒體中心的新聞瀏覽量產生了沖擊。新聞編輯人員在創作新聞內容時不僅要保證時效性,同時更為關鍵的是要加強對受眾群體需求、興趣以及接受能力的思考,如此才能夠有效發揮出自身的專業優勢,通過制作精彩的新聞內容吸引關注。
(三)以渠道創新為思路
現階段,由于社會經濟建設腳步加快,人們也開始進入快節奏的生活中。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報紙、電視傳播渠道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高效瀏覽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新聞編輯人員積極更新工作觀念,契合時代發展特征來適時轉變新聞傳播渠道,以便于能夠更好地適應受眾群體的閱讀特點,確保新聞內容獲得理想的宣傳效果[2]。
三、融媒體視角下新聞編輯工作的思路拓展
(一)加強細節挖掘——豐富新聞內涵
新聞細節是指一段素材當中蘊含的新聞價值、內容情感以及意義象征。想要保證新聞內容充實飽滿,并且能夠深刻引發人們的心理共鳴,便需要新聞編輯人員充分對新聞細節進行發掘,并將新聞內容中攜帶的零散信息整合起來,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幫助受眾快速掌握新聞信息。
以新聞內容中的圖片素材為例,圖片是新聞編輯人員進行新聞制作過程中,在特定環境以及特定時期條件下進行靜態定格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對新聞主題既要具有總結升華的作用,也要發揮出形象表達的功能。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在選擇新聞圖片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圖片內容具有足夠的沖擊性,同時還要關注其攜帶信息的完整性與真實性,確保受眾能夠從中獲得新聞主題相關的內容,同時又避免受到圖片的干擾或誤導。
(二)內外相互映襯——把控新聞節奏
新聞節奏可以分為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兩種形式,其不僅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同時還能保證新聞內容的結構性與邏輯性,從而降低受眾群體的理解難度。
第一,內部節奏。內部節奏是指新聞內容本身的播報氛圍,如主持人的語速以及不同的運動拍攝速度等。新聞編輯人員在進行把控的過程中,通常可以根據時間內容來調整畫面的播放速度,以及利用鏡頭畫面的推、拉、搖等運動節奏來進行控制。例如,在報道一些突發性事件時,新聞編輯人員可以通過加快主持人的語言速度,同時快速拉近鏡頭聚焦來表現新聞的緊張感,從而使觀眾能夠代入到新聞氣氛中。
第二,外部節奏。外部節奏是指新聞編輯人員在進行新聞制作時,通過畫面組接、背景材料以及音頻、視頻處理從而呈現出來的情感節奏。例如,在進行“神舟八號”發射與“天宮一號”對接的新聞中,該報道主線以航天器材的運行狀態作為主要播報線索,但是在此期間適時穿插了大量的航天科技知識、人員介紹,甚至是對“神州”與“天宮”的寓意解讀,不僅避免了受眾審美疲勞,同時也保證了新聞內容的豐富性與趣味性。
(三)優選文化主題——創新新聞結構
第一,標題編輯。新聞標題能起到吸引受眾觀看的作用,能夠直接決定受眾群體是否會點開新聞內容。因此,新聞編輯人員需要準確把握新聞內容主題來設置標題,并且在此基礎上考慮受眾的關注焦點,確保新聞標題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如此才能夠保證引發受眾關注。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杜絕的現象一個現象便是為了博取受眾關注而設置夸張、不實的標題,也就是“標題黨”,這樣做不僅無法贏得受眾認可,同時還會影響融媒體中心新聞的權威性。
以某市開展地攤經濟治理為例,新聞原標題為《地攤經濟——煙火氣中的“亂”》,雖然契合新聞主題,以起到了吸引人們目光的作用,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地攤經營者本身的感受,容易造成矛盾激化與部分群體的心態失衡。而在調整標題為《地攤經濟——要“放”更要“管”》后,題目內容表現出政府部門對于此事的態度,并且在突出新聞事件“放”“管”兩個目標的同時,也突出“服”這一整改核心,能夠更好地被所有受眾群體接受,并配合了政府治理工作的開展。
第二,導語編輯。新聞導語與標題的功能不同,其主要負責在受眾被標題吸引后,對新聞攜帶的信息內容進行整合以及梳理,從而幫助群眾在進行具體瀏覽之前形成大概的理解。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導語不僅同樣起到吸引關注的作用,并且還能夠有效降低瀏覽難度,使受眾對新聞定位變得更加清晰。
以《村干部變身“快遞小哥”——保障隔離村民日常生活》新聞播報為例,題目雖然能夠快速吸引人們目光,但也不免使人們內心產生疑惑,在進行新聞閱讀的過程中,很難讓讀者將“村干部”與“快遞小哥”聯系起來,從而缺少了對新聞內容的代入感。因此可以通過導語來介紹新聞的任務、背景、事件,從而使群眾內向的印象清晰起來,便于了解新聞詳細內容[3]。
(四)加強工具運用——提高新聞質量
融媒體時代下,想要提高新聞節目的播出效果,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因此新聞編輯人員應不斷拓展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積極了解不同媒體的技術優勢與播出特點,從而確保能夠適應不同受眾群體的瀏覽需求來制定新聞播出形式。例如,針對老年群體而言,由于視力衰弱,使其長時間觀看電視節目或文字內容會產生一定的疲倦感。因此,需要新聞編輯人員積極發揮廣播新聞的傳播優勢,通過技術手段來提高新聞的聽覺效果,從而幫助老年群體更輕松地了解新聞內容;而對于一些年輕的受眾群體而言,其更多的則是關注文化的多元性與創新性。因此,新聞編輯人員不妨從視覺效果入手,借助不同編輯軟件豐富新聞的畫面元素,并拓展圖像、視頻中攜帶的信息容量,確保其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握新聞宣傳的關鍵內容,以此滿足中青年受眾群體“碎片化”的信息瀏覽需求。
新聞編輯人員的審美觀念應不斷更新,保證契合人們的思維觀念,在新聞的內容設計、排版布局上不斷為受眾群體提供新鮮體驗,從而提高受眾的關注度,保證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內容能夠時刻成為人們口中熱議的話題。
(五)打破思維局限——加強媒體融合
融媒體發展的關鍵,在于打破不同媒體形式的邊界,充分發揮出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的平臺優勢,對新聞內容與資源進行全面融合以及創新。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要主動轉變以往的思維慣性,在深度繼承以往工作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平臺資源,將新聞內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在受眾群體面前。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尊重客觀實際,不能夠一味追求社會風潮的變化,從而忽略新聞作品最關鍵的本質,否則不僅無法體現出融媒體傳播的優勢,同時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為此,新聞編輯工作需要積極拓展邊界,通過創造平臺互動的良好條件,以此保證新聞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并滿足受眾對新聞更多的瀏覽需求。例如,智能手機是目前人們接收并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在以往縣級媒體中心推出的手機閱讀界面中,信息傳播范圍過于寬泛與被動,這樣的新聞投放形式缺乏效率且極易浪費資源,為此新聞編輯人員不妨借用網絡媒體的數據分析優勢,通過平臺統計的不同用戶瀏覽特點,從而借助推送服務將受眾感興趣的內容精準呈現在其手機界面之上,并起到快速吸引受眾興趣的作用;再如,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過于嚴肅,對新聞內容的解讀追求客觀以及準確,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趣味性。為此,新聞編輯人員不妨結合廣播媒體的優勢,發揮廣播主持對語言技巧的運用優勢,并利用視頻直播的形式將新聞內容呈現出來,以此滿足受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需求。新聞編輯人員還可以為其提供專門平臺,支持受眾在線獲取新聞內容的同時,將自身感受在評論區中表達出來,從而幫助新聞編輯人員更加精準地確定新聞后續播報內容,從而提高了新聞節目的播出效果。
(六)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新聞價值
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形式是作為一項服務性機構而存在。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在進行新聞內容制作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內容與質量進行思考外,最關鍵的是要對新聞功能進行思考,如此才能發揮出新時代融媒體平臺的最大優勢。為此,新聞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本職業務水平的提升,同時應當積極借助自身職業優勢,了解更多與民生建設、發展政策、國際形勢相關的信息內容,如此才能夠在不斷拓展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準確捕捉群眾關心的新聞素材,并結合一定的政策內涵為群眾作出解讀。
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橘蛆”事件為例,廣元地區某地的果園產業由于受到果蠅侵擾,導致橘子出現了蛆蟲。這一過程中由于外界群眾缺乏對事實真相的了解,一時間流言四起,對該地區果農以及經濟生產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此時,新聞編輯人員不僅要發揮出正確的輿論導向來制止流言,更為關鍵的是要對此事件進行深入拓展,如通過采訪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幫助果農引入技術支持解決這一問題;也可以通過了解國家惠農扶貧政策,為果農及時止損提供建議,如此才能夠有效發揮新時代融媒體平臺的服務能力。
四、結語
本文對融媒體中心進行了介紹,探討了其在地方新聞媒體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發展局限。在此基礎上,對新聞編輯人員的工作技巧進行了思考,提出相應的參考意見,以便進一步彰顯融媒體中心的信息服務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文彬.探析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工作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3):169-170.
[2] 玉小倩.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與新聞整合的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2):207-209.
[3] 王阿潤.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風格創新及編輯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