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簡介


佛山市順德區李偉強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81年,是廣東順德最早的職業學校。學校現址由旅港順德籍企業家、慈善家李偉強先生于1995年捐資倡建,校園占地126余畝,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所美麗的花園式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李偉強先生于2002年起設立“李強慈善基金”獎勵李職師生,20年來獎額近1000萬元。
學校獲評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級職業技術技能鑒定單位、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中學生志愿服務示范學校、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創新教育成果于2018年獲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志愿服務教育獲廣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6-2021年,畢業人數總計3331人,其中2593人考入大學,占比近八成;83人創辦了自己的企業。
品牌解讀
何謂強人?
內心堅定、品行高尚、技能高超、勇毅果敢,這樣的人當算強人。
佛山市順德區李偉強職業技術學校(簡稱“李職”),就以培養這樣的強人為己任,堅持“讓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的辦學理念,經過多年教育實踐,形成了“兩翼護航,崇善樂創”強人德育品牌,以“強內心、強意識、強品行、強思維、強技能”為育人目標,開展生命教育強內心,法治教育強意識,志愿服務教育強品行,創新創業教育強思維、強技能。通過這層層遞進、相互促進的“五強”來增強李職學子的志氣、骨氣、底氣,從而成就學生出彩人生,增厚學生生命價值。
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李職采訪,試圖解密其“強人德育”品牌。
強內心
生命教育,同伴互助共成長
“為什么‘強人德育首先要強內心?在‘新職教法出來之前,傳統觀念認為讀職校是沒辦法才讀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學生大多是一群倍受打擊的孩子,普遍自信心不夠,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因此我們要從強內心出發,讓每一個李職人打開內心的窗口,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強內心,不是簡單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依托多元智能理論,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導,引導學生探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李職副校長黃超告訴記者。
在李職校園,“同伴教育”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中餐201班的楊心雨同學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搭檔兼好朋友,在學習和生活上互相照顧,這種感覺很好!”原來,學校根據學生智力結構中的優勢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進行了“四個匹配”——學生與職業進行匹配,班級同學強帶弱的“強—弱”匹配,特殊學生和幫扶教師的匹配,隨班就讀學生與教師的匹配。這樣匹配有什么好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不同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在職業方向獲得更加專業的培訓和幫助,進而提高學生就業率,增強學生自信心,增加生命的厚度,更好地實現生命的價值。
專業心理教師顏靜表示,由于學習和家庭等原因,習得性無助是職校孩子面臨的最大問題,有些孩子甚至產生過度敏感、病態抑郁等問題。學校以“同伴教育”為主軸,通過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等方法對學生開展系列課程。通過實踐,形成了“素質拓展”“融合教育”“心理健康課程”三套完整的課程資源,以此磨練學生意志、陶冶其情操、完善人格、激發潛能、熔煉團隊。
學校的生命教育有賴于心理健康素質拓展基地和特殊資源課室這兩個平臺的支撐。在素質拓展基地,信任背摔、孤島求生、一路同行等拓展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對同學、對團隊進行重新認識與定位。特殊資源教室則主要面向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行為規范、職業規范等方面進行培養和訓練。
李職校長葉旭飛總結道,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學校以“同伴教育”為主題,以校心理健康拓展基地和特殊資源教室為平臺,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生命成長規律,從專題教育、團體輔導、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多方向探索學生的優勢智能及其職業匹配,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理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擁有強大內心,為其成長奠定基礎。其中已結題的《學生心理素質與生命教育的研究》的成果對其他學校具有參考價值,可促進中職學校生命教育向規范化、系統化發展,減少生命教育的盲目性、隨意性。
強意識
法治教育,面向生涯求發展
從李職大門進入后往左走,有一個法治文化廣場。德育處主任鐘向進一邊帶領參觀一邊介紹說:“我們的學生有近四成來自單親家庭,缺少關注、不被肯定的他們有時候會通過干壞事來引起關注,因此強內心之后還得強意識。”
加強法治教育是中職學校的迫切任務,但傳統中職法治教育往往存在明顯缺陷:第一,缺乏整體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次是教育資源匱乏,大多閉門造車,與社會資源明顯割裂、與時代要求脫節,缺乏法治專業師資儲備,也缺乏開展校外活動體驗和實踐教學的資源和渠道,教育效率低效果;第二,內容方法單一、單調,傳統中職法治教育內容以預防犯罪行為為主,如吸毒、盜竊、打架斗毆、敲詐勒索、搶劫搶奪等,這些內容從小學開始就不斷重復,不能滿足學生成長中日益增長的對“法”的需要,且以生硬背記為主的方式不符合學習發展規律,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在總結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李職針對性地提出中職法治教育要“面向生涯發展”的理念,即以助力學生生涯發展、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傳統的預防犯罪外,應涵蓋生活基礎和事業發展的多方面法治基本知識。在教育模式上應突出活動體驗和社會實踐,培育學生公共參與能力、法治思維和行為習慣。
鐘向進還介紹,學校自2015年12月起就積極聯結以檢察院、司法所、律所為主的多方法律機關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強化合作關系,構建中職法治教育課程建設的社會協同機制,通過發揮各單位人力智力、資源聚集、普法教育渠道等優勢,為中職法治教育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李職與區檢察院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成立關愛領航基地,接收走在法律邊緣的青少年到校學習,目前已經有多名學生順利畢業。此外,學校法制展廳為廣東省青少年法制基地,每年均接待區內青少年(含中小學生)參觀,成為順德區法制“網紅打卡地”。
基于社會協同機制,學校相關課題組開始探索貫徹“面向生涯發展”理念的中職法治教育的系統化、規范化課程建設,早在2016年10月完成了法治校本課程標準的編制,接著歷時3個月完成法治教育校本教材編寫,突破傳統“預防犯罪”教育,內容涵蓋生活基礎和事業發展的多方面法治基本知識,為學生生涯發展奠定法治知識基礎。
此外,為了突破以往的說教模式,李職課題組還探索了中職法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結合中職學生身心特點,構建了“課堂知識教學—活動體驗強化—社會實踐應用”的“知—體—用”三階教學模式,突出強調活動體驗式教學和實踐應用教育,培育學生公共參與能力、法治思維和行為習慣,為學生生涯發展奠定法治綜合素質基礎。新模式運行六年多來,師生反饋都很好,事實證明可行有效。
強品行
志愿服務,公益善行傳美名
行走在李職,“崇善”元素隨處可見,無論是校名,還是面向校門的教學樓上的“公益之心”四個大字,都在傳達一個信息:這所以李偉強先生名諱命名的中職,致力于踐行志愿精神,傳播善心善行。
校長葉旭飛表示:“學校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強調德技雙修,因此德育還得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單講德育恐是無源之水。”而這正是李偉強職校志愿服務品牌的最大特色——將公益之心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將志愿服務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記者在該校電子商務實訓中心的一間工作室看到,學生們正在淘寶平臺線上直播帶貨,商品主要是一些手工藝品,屬于和當地殘聯合作的公益助殘項目。通過一個個諸如此類的項目,學生們運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來行善,既鍛煉了專業技能水平,又踐行了志愿精神,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得到了極大提高。
“做公益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挺開心的!”來自康復201班的鐘俊杰滿臉自豪地告訴記者,他曾去啟智學校擔任過特奧會志愿者,參加過區人大選舉志愿服務,去養老院給老人包過粽子,還有日常的衛生巡查、核酸檢測、學校周邊的自行車擺放等等。
學校團委書記徐鋒介紹道,早在2014年,李偉強職校就承擔了省級課題“中職學校德育特色與品牌研究”,2016年提出了“基于志愿服務課程,培養德技并重人才”的理念,構建了“志愿100”德育特色課程,設置了4個目標:全員參與100%、用心服務100%、服務滿意100%、服務時數達100小時。
每個學生一入校都要參與“志愿者宣誓儀式”,并通過“廣東省i志愿平臺”成為正式的注冊志愿者。“志愿100”德育特色課程以“通識—專業—實踐”三輪動形式推進:每周1學時的志愿服務通識課,由班主任滲透志愿服務內涵,為學生打牢理論基礎;每周2學時的志愿服務專業課,由專業教師、基地負責人及社工組織專家利用社團課、工作室及專家講堂等形式授課,以提升技能、培養工匠精神;每周至少1次的志愿服務實踐課,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
為了確保“志愿100”課程建設的專業、系統、規范,學校搭建了“班—部—校—社”四級架構,成立班級、專業部、學校三級志愿服務隊,同時鏈接社會資源,在“專業志愿工作室”“校社共建聯盟”“社工融合”等項目中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此外,形成了“實施、保障、評價、激勵”四維機制:四表二證(通知表、記錄表、反饋表、心得體會表,登記證、服務證)的實施機制;組織架構、師資提升、資源融合的保障機制;“生師校社”評價機制;星級認定、嘉許表彰的激勵機制,解決了志愿服務活動組織松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確保志愿服務課程常態、高效、系統化推進。
記者還了解到,“志愿100”德育特色課程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順德區特色德育品牌”,在全省影響深遠,省、市兩級的相關榮譽不在少數。公益服務創品牌,媒體爭相報道,同行紛紛取經,學校聲譽持續向好。但令李職校領導和老師最開心和自豪的不是這些榮譽,而是學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近年,受志愿服務課程影響下的3300名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仍持續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比如,畢業生周健忠、梁文彬兩位同學考入大學后始終堅持“有時間做志愿”的原則,成為所在大學的志愿服務帶頭人;畢業生陳美靈在校期間曾是家電維修專業志愿者工作室成員,參與志愿服務的經歷成為她自主創業開辦公司的基石,助她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強思維、強技能
雙創育人,終身發展可持續
“如果說強內心、強意識、強品行屬于立德,強思維、強技能就屬于樹人了。”葉旭飛表示,學校注重拓展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自主開發了“雙創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兩翼護航、崇善樂創的“強人德育”品牌,助力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
學校創新團隊帶頭人、德育專干臧敏老師介紹,學校所在地廣東順德是創新創業的一片熱土,素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讓美的、碧桂園等成長為世界級品牌企業,更讓8萬多家中小微企業充滿創新活力。如何傳承順德人“創新創業”特質,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明確職業價值取向,跑出他們的人生“加速度”,為企業輸出創新型技術人才,是學校的使命和責任。
經過兩三代李職人的潛心研究,學校提出了“以基于知識產權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終身發展能力”的教育理念,依托多個國家級課題研究,構建了以“勞動實踐”為基石,以學生“專業技能”為基礎,以獲取“知識產權”為一個重要抓手,通過開發“承—匠—引—升”四類遞進式課程、搭建“孵—展—轉”三個平臺、形成“常態、內驅、融合、保障”四維機制,構建了“1434”中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雙創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創新原動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強化了學生專業技能,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科學高效運轉。
臧敏老師還特別介紹了學校開發的“承—匠—引—升”四門遞進式創新教育課程,內容從順德典型創新案例、發明故事,知識產權基礎知識,到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創新基本技能訓練,創意設計制作,最后到創作發明創新作品,學習內容由易到難,循序遞進。配合使用《發明就在身邊》《知識財富》《快樂發明》《創意制作》《科普苑》等校本教材,豐富了創新教育課程教學資源,形成了完善的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全方位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創—創中成”,培育了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經過多年實踐,李職獨特的“1434”中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雙創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近年,師生在包含國家級在內各級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1039項,學生完成創新創意作品15162項,申請專利465項,獲專利授權119項,羅漢文、蘇銘恩等83位畢業學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或企業;梁嘉慧、陳偉壕等學生創新成果有42項已成功實施轉化,部分學生專利產品暢銷到全國各地。學校獲得教育部與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首批“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示范學校”(全國首批25所示范校中唯一一所中職學校);學校創新教育團隊獲得佛山市首批創新教育示范團隊,并獲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創新團隊;學校創新教育成果也于2018年獲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是廣東省本屆唯一一個獲一等獎的中職學校)。
2019年教師節,創新團隊帶頭人之一臧敏老師,代表學校創新教育團隊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學校還多次在國家級知識產權培訓會及粵港澳大灣區STEM教育論壇上做專題講座,并受邀在“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權意識提升國際研討會(2019年11月6日)、WIPO圓桌會(2021年10月19日)等國際舞臺展示我國知識產權與創新教育工作成果。
(記者? 翁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