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摘要:受眾對新聞傳播形式和內容的高要求是推動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不斷創新的基礎。本文聚焦如何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新聞采編方式的創新,系統分析了受眾需求變化的特點,提出了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模式的方法,以期為提升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受眾需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方法
廣播電視新聞是我國社會民眾獲取新聞類消息的主要渠道,傳統上一直采用文字配合音頻以及圖像的方式進行播報,具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平臺除了負責向受眾報道新聞事件的真相,還負責普及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支持度,必要時需要引導社會輿論,統一宣傳口徑,使受眾對某一重要熱點事件達成共識,減少社會“噪聲”,凈化輿論環境。傳統上,廣播電視新聞主要依靠聲像顯示技術進行傳播,無論是排版方式還是播報技巧都比較固定,對于新聞編輯的專業技術要求較為一般化。[1]然而,近年來廣播電視媒體受到以實時交互為主要特點的互聯網新媒體沖擊,出現了市場占有率下降、新聞報道可讀性不強、社會輿情引領能力不足等問題[2]。
互聯網技術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進行文字及聲像處理以及版面編排時不能再使用一成不變的方式,必須在注重美觀的同時提升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獲取穩定的受眾源,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確保傳播力占據市場高點。如何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新聞采編方式的創新,是擺在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在分析受眾需求變化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模式的方法,以期能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一、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需求的變化分析
受眾是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對象,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事件信息采編工作之前,需要首先分析受眾需求的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各種信息充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欲望,同時也給人們的信息選擇帶來了困擾。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眾需求受到多種媒體形式的持續激勵,對新穎性、趣味性、知識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在處理新聞信息時,需要更加注重其來源的真實性、內容的趣味性以及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同時需要肩負起引導輿論走向的歷史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在滿足受眾需求變化的基礎上贏得廣泛的市場占有率。
(一)多源頭信息相互對比,真實性依然是贏得口碑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信息“泛濫”,關于同一類主題的信息不僅多而且時效性極強,經常是某件事情一發生,互聯網上就開始跟蹤報道[3]。注重時效性是新聞報道的根本遵循,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始終站在事件的第一現場,向受眾提供最及時的信息資訊。隨著信息源的擴大,受眾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同一主題的若干報道,潛意識里會進行相互比較,對其真實性進行質疑。他們會傾向于選擇真實度最高的信息源作為長期獲取新聞資訊的來源,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必須確保事件獨立報道的真實性,這樣才能始終占據“輿論喉舌”的主體地位,從而贏得大眾最高的評價和持久的信賴。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事件信息處理時,需要吸收、理解和借鑒其他來源的信息,做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持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融媒體時代,多種信息傳播源涌現出來,它們無論是在內容編排上還是版面播放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尤其是越來越具有趣味性,這是這些新媒體平臺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信息編輯工作時,需要借鑒這些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努力使電視新聞更具有收看性。但是在進行吸收借鑒時,必須秉持“真實性是根本”的原則,對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內容進行篩選與辨識,去除其中的不實內容,不允許對不真實以及違背社會道德或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的內容進行轉載和報道。
(二)信息獲取與休閑娛樂交融,娛樂需求比重越來越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在社會每一個角落的強力滲透,人們在獲取各類信息、了解事件過程的同時,更注重信息所帶來的休閑娛樂感受[4]。也就是說,之前一板一眼的說教方式或者純文字內容已經不太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人們更希望獲得生動、靈活、包含著大量笑點的信息,在滿足自己掌握社會動態的需求同時,更帶來身心的愉悅[5]。相比之下,很多受眾不需要對新聞事件掌握得足夠全面與詳細,他們只需要了解大概過程、抓住其中的關鍵點即可,因此,以偏重休閑娛樂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便于大眾理解。廣播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應該順應受眾需求的變化,注重改變新聞報道形式、增加易理解性并能夠帶給觀眾快樂的感受,這樣才能提升收視率、擴大影響力。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事件“娛樂化”處理時,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娛樂化僅僅是要求在新聞播報時更有趣味性,能夠抓住受眾的心理需求,帶給受眾愉悅的感受,而不允許將事件內容過度“娛樂化”,造成政治事件喪失嚴肅性和原則性,誤導受眾對事件的理解。電視新聞的“娛樂化”轉型:更應該體現在語言、版面等形式上,使語言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盡可能地貼近生活,避免使用過于書面化的語言報道普通的新聞事件,使受眾產生“被說教”的感受,從而對新聞報道的內容產生抵觸情緒;同時,樣式上更加新穎,增加更多的動畫、漫畫等對復雜的事件進行補充闡釋,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因為人們更愿意通過動畫這種有助于理解的形式接受知識,而反感從文字中讀懂事件的全過程。但是,在進行娛樂化轉型時,不應該改變事件的本質屬性,對于涉及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政論性事件應該進行原原本本地報道,同時盡量保持嚴肅性,不要為了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穎而使觀眾對新聞內容的嚴肅性和政治性產生動搖,從而造成不良的輿論影響。總之,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事件信息處理時,需要采用娛樂化的方式增強其趣味性和可讀性,但不能過度娛樂化,以防產生負面影響。
(三)秉承真相傳播原則,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不同于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廣播電視新聞具有更加強大的社會責任屬性。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體制所決定的,也是確保黨的領導地位、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現實要求。很多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人為制造熱點甚至扭曲事實進行炒作,這些都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不僅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甚至還會造成社會輿情事故。廣播電視新聞需要緊跟社會熱點,隨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不能混淆視聽進行不負責任的報道。廣播電視新聞需要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積極進行正能量宣傳,以實際行動強化社會責任擔當。
電視新聞媒體作為傳統的新聞傳播單位,在社會受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一直是全社會信賴的媒體發布單位。電視新聞媒體是社會大眾了解并掌握黨和政府政治立場以及方針政策的重要平臺,因此,必須要有社會擔當,避免做出“自毀長城”的事情。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對新聞事件進行處理時,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盡量避免加入帶有自我傾向性的觀點或者引導性的話語,不允許有選擇性地進行報道從而產生歪曲事實的嫌疑。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政治立場應該與黨和政府始終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時刻加強政治自律意識,只有忠于黨和政府的宣傳政策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從業職責,才能始終如一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從而贏得社會大眾對電視新聞報道質量的信賴。
二、圍繞受眾需求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模式
受眾需求受到時代發展的推動而不斷變化。受眾對電視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對自身的工作方式進行改變與創新,這樣才能滿足受眾需求、贏得受眾信賴。在實際工作中,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圍繞受眾需求創新工作模式,在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通過獨立分析還原事件真相,采用多種趣味性和知識性比較強的新聞報道方式播報新聞事件,同時創新新聞事件的播報角度,不忘肩負的社會責任,這樣才能持續提升電視新聞的播報質量,促進電視新聞媒體在多種形式媒體并存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一)去偽存真,通過獨立分析還原事實真相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事件采集的過程中,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對現場基本情況進行報道,盡可能多地采訪到事件相關主體方,收集到正反兩方面的所有信息,不能偏聽偏信。對于采集到的信息需要進行獨立分析,根據節目播出時長對相關信息進行取舍,保留必要的真實性。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具備對事件真實性的分析能力,還需要能準確判斷受眾對某一類型事件感興趣的“點”,根據興趣點對事件信息進行篩選與編輯,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事件真實面貌向觀眾提供最有“意思”的信息,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獲得收視率的穩步提升。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對新聞信息進行處理時,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允許摻雜帶有自我傾向性的觀點,不允許故意歪曲事實或者為了吸引眼球而進行不實報道,避免造成社會性輿情事件。對于突發事件,在進行編輯和處理之前要征得主管領導的同意,就報道主要內容與領導進行必要的溝通,虛心采納領導的指示和建議,不允許違背領導的意圖。另外,對于社會熱點進行報道之后,要督促相關記者及其他保障人員對新聞事件的后續發展進行跟進報道,根據事件的最新發展還原真相,使受眾對社會熱點話題形成全面的認識,同時做好輿論的引導,爭取能夠為其他自媒體提供基本參照,發揮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的作用,確保黨和政府的新聞主張能夠在社會環境中落地。
(二)優化報道方式,采用多種方法增強趣味性
電視新聞報道為了吸引受眾的興趣、增強可觀賞性,必須要改變過去簡單的說教式或者純文字的報道方式。新媒體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形式靈活多樣,經常采用“戲謔”式的語言對熱點輿情進行報道,同時會更多地考慮受眾的立場,通過增加現場互動等環節吸引受眾參與進來,提升受眾的主體感受。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報道時,應該創新版面編排形式并采用更加靈活、富有時代感的語言,引導受眾思維跟著事件發展走,在有限時間內帶給受眾立體化的感受,包括更有吸引力的聲音、更有趣的動畫、更新穎的文字樣式等,使受眾感到新奇而又不失邏輯合理性,這樣才能維護穩定的受眾群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方式進行持續創新,如對于政治性的新聞事件,在進行報道時需要注意使用嚴肅的語言,這樣才能引起受眾重視,有利于新聞事件的深入傳播;對于社會突發事件,在進行報道時需要實事求是,并且持續跟進,對于在后續報道時發現之前報道中出現的錯誤需要及時進行更正和說明,向受眾表明新聞職業的實事求是屬性,這樣才能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可;對于娛樂性的新聞事件,必要時需要使用動畫進行事件過程的全局性描述,這樣有利于受眾理解整個事件的過程,同時有助于受眾接受事件中表達的觀點,也有利于吸引其他媒體進行引用和轉播,從而擴大電視新聞這一傳播平臺在整個新聞媒體行業中的影響力。
(三)創新報道角度,始終不忘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畢竟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進行形式創新必須要把握尺度,不能逾矩、出軌,不能為了追求“新穎”而放棄基本的政治立場。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需要創新報道角度,不應該一味宣揚所謂的“正統道德”引發受眾反感,而應該融道理于事件報道過程,向受眾提供必要的“信息空間”供其進行獨立思考。另外,對于社會熱點輿情,尤其是與黨的大政方針相左的事件,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及時向受眾提供相關的法律條文解釋,傳達黨和政府關于事件的指示精神,引導受眾接受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從而能夠在關注事件真實性的同時獲得個人價值觀和認知水平的提升。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必須要創新編輯思想,完善采編方式和工作流程,高度關注與重視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夯實自身新媒體技術,為自身的新聞編輯與傳播尋找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渠道。融媒體時代,在針對一些與大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民生新聞類報道中,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一些最新信息與新聞動態發布在電視臺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里,提前對新聞進行預熱,并且和受眾、粉絲展開積極的交流與互動。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也可以將較為具體、詳細的新聞報道網址鏈接和電視臺新聞節目播出的時間進行上傳,依靠新媒體平臺以及相關技術全面提升電視臺自身網站的流量與關注度,進而有效地擴大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與收視率,并且通過這種全新的傳播推廣模式,還能夠讓新聞節目變得更加親民、更加接地氣。此外,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也可以在各類新媒體社交平臺上汲取與聆聽廣大粉絲和網友的建議與想法,進而不斷增強自身的媒體創新意識與媒體融合能力,讓電視新聞媒體更具市場核心競爭力。
三、結語
受眾對新聞傳播形式和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既是時代進步的趨勢,也是推動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不斷創新的基礎。為了繼續保持廣播電視新聞社會輿情的引領地位,各級新聞從業者需要重視自身能力、素質的提升,不斷改進傳統工作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編輯方式與表現形式的創新,從而增強新聞內容的新穎性與趣味性,以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可與青睞,進一步提升新聞的關注度,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
參考文獻:
[1] 馮革文.新時期新聞傳播的轉型及其價值取向[J].中國有線電視,2020(2):206-207.
[2] 高秀瑩.利用新聞采編技巧體現廣播新聞節目特色[J].科技傳播,2020,12(13):85-86.
[3] 張軍峰.廣播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與受眾心理分析[J].中國有線電視,2020(1):67-69.
[4] 佟文泉.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對新聞稿件的處理方法分析[J].科技傳播,2020,12(8):81-82.
[5] 孫強.探析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途徑[J].科技傳播,2020,12(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