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旎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在信息傳播媒介和內容上與傳統媒體時代有很大區別。騰訊、愛奇藝、優酷等互聯網媒體平臺的崛起,相繼占領了網綜市場,還有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異軍突起,使傳統電視平臺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受眾習慣了碎片化的觀看模式,以長視頻為主的電視綜藝逐漸失去其優勢地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經濟形式的影響以及互聯網媒體在廣告精準投放上的天然優勢,也使投放到傳統媒體平臺的廣告收入銳減,直接壓縮了電視節目的制作成本,或多或少影響了電視節目的制作水準。加之近年來國家對影視文化行業進行大力整頓,要求主流媒體要注重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限制過度娛樂化,也督促以綜藝娛樂為主體的衛視平臺,對娛樂化的綜藝節目進行大幅度改版,收視陷入低迷。因此,改變傳統的模式,尋求突破之路,塑造電視綜藝的新名片,成為電視媒體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突破之路
全媒體時代來臨,傳統電視行業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移動終端新媒體內容的競爭和挑戰,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進行創新和突破,成為所有電視工作者們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電視綜藝互動新名片:跨屏傳播新形式
丹尼斯·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中提出了“受眾即需求”,受眾使用媒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并不是消極被動的接收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所以傳統媒體必須轉變傳播方式,讓受眾有共鳴、互動和參與感。[1]意識到受眾的重要作用以及新興媒體的互動優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節目和晚會等加入了“跨屏傳播”的行列,結合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和新媒體的互動傳播優勢,將移動的豎屏直播方式引入電視平臺,讓受眾有了邊收看邊互動的體驗感。尤其是商業晚會成為一種營銷新模式。
比如,湖南衛視《2020天貓雙11開幕直播盛典》,將直播間設立在舞臺上。主舞臺上演著精彩紛呈的晚會節目,而邊上的直播間里也在賣力帶貨熱鬧紛呈,電視大屏美輪美奐的視覺節目與直播小屏的帶貨相結合,讓觀眾體會到特別的互動感。
隨著移動互聯網占據越來越重要作用,一些頭部衛視平臺已經不滿足于節目形式上的融合,開始積極布局能整合臺網資源的融媒制播方式。比如,2021年開始的“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芒果季風計劃”,就是跨屏傳播的一次大膽嘗試。除了播出臺網聯動劇集,還在湖南衛視專門開辟了時間段播出芒果TV的自制綜藝,以電視大屏切入,擴大網絡平臺對客廳文化的影響;也借用網絡平臺的曝光量、點擊率吸引網絡用戶回歸對電視媒體平臺的關注,加深后續多層影響力。雖然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能夠顯示這次大膽破局的成果,但是臺網抱團效應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二、打造電視微綜藝新名片:以“長視頻+短視頻”的模式,打開臺網互動綜藝新局面
電視收視人數正在減少,被短視頻及其他媒介等分流嚴重。為了能更好地適應人們的碎片化觀看模式,以“綜藝基因+短視頻形式”的微綜藝應運而生,時間短、節奏快、信息量集中,完全融合網絡受眾的特點,如西瓜視頻推出的《別人家的公司》、新世相和騰訊平臺推出的《女人30+》《透明人》等。
網絡視頻的微綜藝節目如何與擅長長視頻的電視媒體結合?高品質的藝人定制微綜藝或成為一條不錯的出路。藝人定制微綜藝,既能依靠明星的熱度吸引一波關注度,又能憑借“短小精練”的特色迎合碎片化觀看習慣的受眾群體,近幾年來,越來越成為各大平臺積極尋求的風口。比如,抖音平臺和湖南衛視打造的藝人定制綜藝節目《給你,我的新名片》,該節目在抖音平臺周六的下午檔播出,湖南衛視平臺周日下午播出的雙平臺播出方式,每期節目30分鐘,通過記錄3位藝人歌手、演員之外的新身份,展示明星的“B面生活”。
雖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微綜藝,但這也是網絡移動平臺和傳統電視平臺雙播出的試水,包括同步制作了多個適于抖音平臺和網絡傳播的花絮、衍生視頻等,是抖音平臺借衛視平臺向傳統電視觀眾的一次傳播,更可以說是傳統電視綜藝向網絡平臺吸納觀眾的新策略。
在節目的制作上也和以往的傳統電視媒體制作不同,制作參與人員更加精簡,錄制時間更集中,比如藝人李冰冰篇四期錄制的時間為一周,劉憲華的主體錄制只有四五天;在呈現上,也比傳統綜藝要求更快的節奏感、更密集的笑點,以及更多適合碎片化傳播的內容。
首期張藝興的《全新企劃》播出后,就有了極高的話題度;第二位播出的藝人李冰冰的《云邊日志》,于12月18日在抖音平臺首播,12月19號下午在湖南衛視播出后,在收視表現上網絡收視率明顯,在尼爾森網聯媒介數據、歡網、酷云中都獲得了收視率第一的成績,網絡對于藝人的討論度也比較高。
當然,作為首次嘗試網臺雙播出的藝人定制微綜藝,《給你,我的新名片》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藝人占過多主導地位,影響節目的呈現效果。作為藝人團隊往往對后期節目的制作會提出更多的要求,集中聚焦于藝人本人的展現,而這些內容能否更好吸納受眾的喜歡,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第二,抖音平臺本身的平臺用戶和傳統的衛視平臺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網絡用戶更喜歡娛樂性強的內容,而電視平臺承擔著更多的文化傳播責任,擁有更多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屬性,因而,對于內容的把控兩個平臺有不同的要求,對于整體的節目呈現效果也有一些分歧;第三,微綜藝對通過網絡方式觀看的用戶吸引力明顯超過了以傳統方式收看電視的觀眾,如在《云邊日志》的幾期節目播出中,CSM的全國網、城域網的收視率表現和酷云、歡網等平臺的收視率有明顯差別,這些都是網臺聯動的微綜藝節目需要解決的問題。[2]
探究融媒體時代電視微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第一,在垂直領域創新,深挖尚未開發的寶地。微綜藝因為時間短,所以一出來就要有吸引觀眾的特質,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傳統電視長綜藝節目,需要展現更多的內容,滿足更多類型的受眾,并且在60分鐘或者90分鐘的時間內,不斷扔出亮點才能引起觀眾的持續觀看。微綜藝更能集中在一個“點”上突破發力,并在有限的時長內使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只要這個創新的亮點能足夠抓住觀眾,吸引目標受眾的喜愛就成功了。所以作為電視微綜藝節目,更應該在新的垂直領域發掘可能性;第二,創新敘事結構。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節奏已經不能適應越來越追求快節奏的年輕人,而微綜藝節目的體量非常適合進行創新嘗試,特別的結構、新穎的包裝、引人入勝的話題都可能成為突破年輕人的窗口;第三,專注小而美的情感共鳴。微綜藝節目因為時長限制,如果講述一個宏大的命題或長篇的故事,總會給人一種展不開、走馬觀花的感受。而那些生活中不易發覺而又能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小而美的題材,則能在短時間內打動大家的心。
三、電視綜藝的文化新名片:深耕深厚的文化,引領精神文化的傳播
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泛娛樂”趨勢逐漸顯現,電視綜藝則深耕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文化類節目中尋找出到了新的突破口。從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的聲名鵲起,到衛視的《聲臨其境》《上新了故宮》《一本好書》《鄰家詩畫》等,各類文化節目百花齊放并受到大眾的好評,更加證明了電視媒體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的文化精神以及主流價值觀上具有新興的網絡平臺不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開始以“文化”為基石進行創新和探索。
第一,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手段,為傳統電視的文化節目插上想象的翅膀。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的畫面通過新興的技術手段進行還原,能更好地將這些文化精神、優秀典故呈現在電視平臺上,讓觀眾看到、理解、身臨其境。比如,獲得白玉蘭獎的央視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就巧妙地將技術與文化糅合,以古今對話的結構形式,將一個個歷史與現實中的故事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訴說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該節目聚焦《尚書》《史記》《論語》等在中國流傳千古的典籍,結合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新興技術,打造了一個360度的沉浸式的舞臺;以“戲劇演繹+講述”的方式將多個舞臺空間相結合,創新地打破戲劇時空的局限性;在內容的表達上,創造性地以主持人撒貝寧的現代讀書人的身份介入戲劇中古人的故事中,實現了現代學者和典籍的“對話”、觀眾和屏幕的“對話”,也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的“對話”。比如,在第二期《天工開物》中,將多重空間時間的舞臺利用到極致。雖然該期的主講典籍是《天工開物》,但并沒有把戲劇展現的時空局限在古代,而是講述了現代、古代兩位農業科學家的故事。[3]
在主舞臺的演出區域,借用燈光和屏幕將同一個舞臺一分為二,一邊是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試驗雜交水稻田的場景,一邊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麥田中的場景,古今兩位科學家的“禾下乘涼”的夢想,通過這種直觀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撒貝寧作為不同空間舞臺的串聯者,與戲劇中的宋應星先生相遇,用對話的形式,不僅將古人的形象鮮活地展現,還通過向宋應星先生解釋什么是“科技電子書”的小橋段,展現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增加了故事表達的趣味性,再通過沉浸式的“AR+全景屏幕”的運用,巧妙地帶領觀眾穿梭于兩個不同的時空,給觀眾很強的情感共鳴。
第二,新技術助力媒體藝術融合,讓“文化”更出圈。電視藝術的呈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特別是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電視視聽技術和傳播方式不斷迭代升級,給電視節目創作帶來了更廣闊的天地,也給電視創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是對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更需要合理處理好新科技和藝術的關系,讓它們更好地融合,為電視節目內容賦能。
2021年是電視綜藝“文化年”,自河南衛視文化春晚的《唐宮夜宴》走紅后,“奇妙游”系列晚會又橫空出世(《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霸占了微博熱搜榜多個詞條,一時間引發的廣泛輿論,實現爆發式傳播,成功讓中華傳統“文化”出圈,該系列晚會也成為一個現象級IP。河南衛視文化晚會的成功,除了過硬的文化底蘊和內容,也離不開現代新技術的加持以及融媒體的助力。[4]
依托天然的中原文化優勢,和河南本地優秀的文化古跡資源,“奇妙游”系列晚會以“網劇+網綜”的獨創形式,擯棄了傳統晚會的主持人和各式明星的歌舞表演,用幾個線索人物將不同的舞蹈節目秀串聯起來,借用“5G+AR技術”、水下攝影、現實增強技術等,實現虛擬與現實的完美結合;在沉浸式的舞蹈中,感受美輪美奐的奇幻之旅。新技術的運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和人的感官交互,讓大眾能夠感知到這些技術并產生共鳴。“奇妙游”系列晚會把虛擬和現實結合變成了一種包裝形式,將整個環境營造成了一個熱鬧而繁盛的傳統時空,讓觀眾自然帶入。一曲水下中國風舞蹈《祈》,將觀眾帶入曹植的《洛神賦》中,成熟的水下攝影技術,舞蹈者“飛天”的曼妙舞風,驚為天人。《七夕奇妙游》中剛健有力《龍門金剛》,利用AR技術穿越而來,將現實中的龍門石窟與虛擬的場景相結合,通過舞者的形象表演,仿若石窟里雕刻的一個個石像都活了起來,讓人置身其中,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
除了技術與文化的結合,“文化”晚會能出圈,還得益于多媒體平臺的融合助力。河南衛視聯動相關的傳統媒體合力形成影響力,打通了全平臺,重塑了電視節目內容從生產到傳播的全鏈條,實現多次傳播,從傳統晚會的單一傳播,到成為一種具備社交屬性的文化話題,實現“破圈”。
打造好“電視綜藝的文化新名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慶幸的是通過現代科技和傳統藝術成功融合,越來越多依賴網絡而生的Z世代們,也漸漸接受了這些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節目中表達出的文化自信,也被標榜個性的年輕人當作一種新的中國潮。在這個追求速度,稍顯浮躁,又過度娛樂化的時代,電視文化節目像一股清流一樣亮眼,這對于完全對電視媒體沒有與生俱來黏性的“網生世代”來說是一次很成功的宣傳。[5]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媒體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機遇,電視媒體加速融合,5G、AR等技術的升級和廣泛應用和產業升級,實現了“云+”“云宇宙”的持續轉型。能否轉變思路、抓好改變的重點、借勢而為,打造屬于自己的電視綜藝新名片,將是每個電視綜藝創作者們都需要深思的議題。
要始終堅持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以“內容為王”、大膽改革,根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敢于守正創新,聚焦用戶需求,不斷推進媒體融合,以新技術助力藝術和內容的呈現,為觀眾展現更優質的綜藝節目,才能在全媒體環境的壓力之下,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趙俊宇.融媒體語境下的宣發創新:以江蘇衛視“55盛典”話題正向出圈為例[J].新聞前哨,2020(9):22-23.
[2] 吳夢明.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J].視聽,2019(7):05.
[3] 陳淼,王云峰.“使用與滿足”的凸顯:融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電視,2021(6):81-84.
[4] 高夢瑤.全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泛娛樂化”探究[J].新聞前哨,2021(3):2.
[5] 華敏.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視聽傳播力的路徑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傳媒論壇,2021(2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