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達蓮?李世耀
【摘要】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師應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保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輕松高效學習;還應做好作業系統化研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雙減”;作業設計;實施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明確提出了“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了評價內容、類型和方法,讓“雙減”政策真正落地。在小學階段,“雙減”并不是沒有學業負擔,而是要減掉“過重的作業負擔”。如何真正解決當前小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重的問題,如何制定出更科學、更合理的小學數學作業。為此,我們課題組參與了“2021年省教育科學規劃‘六項專項課題”的研究。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義務教育教科書為藍本,針對目前小學生數學“家庭作業”現狀展開調查與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困境:
困境一:問卷中僅有29.27%的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有多達61.84%的學生覺得個別題目有難度,作業完成的時間較長。而幾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需要家長全程輔導的學生占到了8.89%。由此可見,影響學生輕松、快速地完成家庭作業的重要原因是個別題目難度大,作業設計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
困境二:通過調查發現,數學家庭作業的來源主要是數學課本、課后習題,以及配套的練習冊,教師設計的作業只占9.18%。所以導致目前數學作業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關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此外,我們還走訪了多位一線的數學教師。在訪談中,這些教師普遍談到家庭作業基本都是自己全批全改,批改使用的符號主要是“√”和“×”。這種非對即錯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存在明顯的問題:只關注結果而忽略過程;只關注對錯而缺少與學生情感、思想活動的交流;只進行刻板評價而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基于以上開展的調查、訪談與分析,我們課題組成員立足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堅持科學設計、適度調整的原則,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實施研究,提煉總結出“‘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基本結構(如圖1)。
一、規劃單元學習主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積極探索大單元教學,促進學、教、評一體化。以大單元為單位展開新學習模式,必然產生大單元為主題的單元作業設計。基于大單元設計的課內外學習活動,是把課后作業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是以少而精的高質量作業取代了簡單、機械、重復性的作業,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因此,我們課題組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首要的任務是做好單元主題規劃。
例如“認識多位數”這一單元按照教材自然單元來劃定,屬于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大致由七個課時組成,分別是認識整萬數、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認識整億數、認識含有億級和萬級的數、整萬和整億數的改寫、多位數大小比較、近似數等。
經過對單元的整體規劃,我們在設計作業時就可以根據不同課時的作業內容、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統籌思考,加強不同課時的作業內容、作業要求及課堂學習效果之間的關聯,減少了反復性、簡單機械性的作業訓練,也減少了不切合學生理解水平,難度太大的題目出現,從而設計出高質量、有“進階”的作業,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二、確立作業設計目標
作業設計目標就像作業設計的靶心,靶心定位越準,設計作業的目的就越有效。因此,在設計作業時,先要深入了解、探究作業設計目標。只有設計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且清晰合理的作業目標,才能促使教學系統的高效運轉,才能有效地落實“雙減”目標。以“認識多位數”單元為例,基于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我們為單元作業設定了以下三種目標:
1.基礎知識作業目標。通過作業練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萬級、億級的計數單位,體會“十進制”計數法;能正確讀寫多位數,深入理解并掌握含有萬級和億級的數的組成,掌握多位數的數位順序表;會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改寫整萬數或整億數;理解近似數的含義,會求一個大數的近似數。
2.過程與方法作業目標。讓學生在完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數感;在有理有據地思考和答題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與態度作業目標。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這樣的作業目標,不僅與單元學習目標保持一致,而且清晰合理,為“少而精”高質量作業設計提供了清晰的導向,也切實有效地落實了“雙減”目標。
三、制定單元、課時作業框架
“制定單元、課時作業框架”與“設計關鍵問題及任務序列”屬于并行關系。前者關注靜態的模式,后者關注的是學生課堂的學習動態。我們在作業設計過程中,以“動靜結合”的模式,讓設計的作業更具有系統化、動態化和整體性。下面是我們課題組作業設計的基本框架:
作業設計的“關鍵問題與任務序列”與課堂學習的“關鍵問題、任務序列”保持著整體的一致性。但為了突出學習主題、突破難點問題,作業中習題編排的順序可能不同,呈現的形式以填空、判斷、畫圖、實踐等題型為主。下面是“認識整萬數”的“關鍵問題與任務序列”:
1.習題的設計,如何讓學生通過回憶、理解、運用本課的知識?
2.本課時的基礎知識需要多少作業量來鞏固?
3.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如何讓學生“重構”知識形成過程、形成基礎技能?
4.如何設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挑戰性、開放性的作業?
5.今天的作業大約需要多少分鐘?
基于以上的“關鍵問題與任務系列”,我們設計了如下課時作業:
自我演練。
1.請用算盤撥出自己喜歡的5個整萬數,讀一讀并寫在橫線上:
2.請將下面的數位順序表填寫完整。
通過填表,我發現:我國的計數習慣是從(? )邊起,每(? )個數位是一級。
……
3.在下面計數器上表示出“? ? ?”上的大數,并讀一讀。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海南省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人;大約有30萬戶家庭。
(4)看計數器的珠子填空。
在十萬位上再撥一個珠子是(? ? ? )。? ? ? 在(? ? ?)位上再撥一個珠子是1000萬。
4.讀出下面的大數。
……
自我挑戰。
5.聰聰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3060000,其中正確的是(? ? ?),請你把錯誤的改正。
A B
C
設計以上類型的作業,不僅可以把握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以“關鍵問題、任務序列”為準繩,而且通過精心設計、選擇練習內容,讓學生在鞏固新知的同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層次練習,讓學生在獲得成功喜悅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四、作業習題的選擇、分析與優化
作業習題的分析、選擇與優化是作業設計的“靈魂”,是優化作業設計內容、豐富個性作業形式、實現“減量增質”的關鍵環節。
1.對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習題,構建豐富的習題庫。教材中豐富的例題和習題為作業設計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的范例。但教材限于篇幅、呈現方式及地區素材的差異。我們圍繞作業目標,通過各個版本教材習題對比,合理加工、適度開發,選擇相應的作業習題,并結合教學內容將作業習題合理分配在每一課時中。表1為“認識多位數”第一課時的習題在蘇教版、人教版及北師大版的編排對比情況。
通過各版本習題的編排情況的對比分析,不僅讓我們對教材習題的設計目標有更深入的了解,還為作業設計內容提供一個豐富的習題庫,更為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提供有力的保障。
2.建立習題質量分析表,整合、優化作業。在作業設計過程中,為有效地整合、優化作業習題。我們設計了習題質量分析表,從目標指向、核心內容、習題表述、要求與層次、情境設計等內容進行情況分析并優化完善。
在選擇、整合習題的過程中,我們依據習題質量分析表,對自創或改編的每一道習題進行反復斟酌、推敲,優化作業習題。并以提質減量為總目標,讓設計的習題指向學習的核心內容,讓習題更富有趣味性、實踐性和層次性,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作業需求。
(1)關注心理特征,增強作業習題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習題是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新穎有趣的習題能讓學生克服厭倦心理,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作業習題的設計要聯系生活,設計新穎有趣的作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2)聯系已有經驗,增強作業習題的實踐性。思維始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合適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們依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注重設計實踐性的習題,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數學能力,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如學習“一億有多大”后,讓學生以“大米、大豆、白紙、本子”為材料,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稱一稱、記一記”等實踐活動,感受一億有多大。圖2是“一億有多大”的課后作業。
這樣的實踐性作業,給學生思維或實踐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學生可自主完成、可組隊完成、可與家人合作完成。實踐性作業給學生更多的探究時間和更大的探究空間,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賦予作業本身一定的合作性、思考性,更有利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與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關注個性差異,增強作業的層次性。為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業的設計也要體現層次性和差異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努力讓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如“一億有多大”實踐作業,從“活動一”到“活動四”,活動的主題從“算一算”到“記一記”;活動的步驟從“給定”到“自敘”;活動方式,學生可自主完成、可組隊完成、可與家人完成;活動要求,可選一個或幾個完成。這樣分層次、有梯度的設計作業,不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與之匹配的作業,而且有效地減輕他們的作業負擔。
五、標識作業習題的屬性,科學設計作業
我們從“對應目標、題型方布、核心素養、數學文化類型、學習水平、題目難度、題目來源、預計完成時間”等方面,制定作業習題屬性表,對每道題進行屬性標識。
以作業屬性表為導向,設計“自我演練”欄目的習題時,要做到既全面,又少而精;既體現知識的過程性,又體現題目類型的豐富性。各個目標均有相應的習題對應,凸顯數學核心概念。設計“自我挑戰”欄目的習題時,以應用能力較強的中等及以上的習題為主,突出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遵循7:2:1的難易度來設計。在作業設計中達成對學生數感、幾何直觀、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應用意識等多種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作業中滲透數學與生活、數學與人文、數學與科技、數學游戲等數學文化。
六、構建多維度、多元化的作業評價體系
“雙減”對作業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完成指導、及時反饋、答疑輔導的前提是對學生的作業預先有精準的判斷,“精準的判斷”需要依據“學習結果、能力評價量化表”。由此可見,“學—教—評”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單一評價方式已無法承載這一強大的體系,“評”要與“學、教”融為一體。
為此,我們以“學習結果、能力評價量化表”為基準,以“習題屬性細化表”為依托。從知識維度(認識、理解、運用……);技能維度(數感、量感、運算能力、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幾何直觀……);解決問題維度(數學與生活、人文、科技、游戲……);情感、態度維度(對同伴的作業評價、自我評價與交流表現……)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方式,給一定的星級、累積成就等級等。同時,為了更清晰呈現學生在每個單元各個維度的評價情況,我們以家庭作業為橋梁,家校聯合,給每個學生建立單元作業檔案袋,讓學生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數學學習歷程,了解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雙減”是學生的福音,更是未來教育的方向。作業的變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讓我們攜手并肩、砥礪前行,我們堅信海南的數學教育在“雙減”之花處處開放之際,必定能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顧嫣宏.基于評價任務的單元評價設計—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多位數"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1).
[2]劉琳娜,劉加霞.學習進階視角:作業設計的目標、任務及其評分量規[J].基礎教育課程,2022(8).
[3]周坤亮.單元作業設計:為何與何為?[J].江蘇教育研究,20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雙減”專項課題“四年級數學下冊作業設計與實施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