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宗
摘要:隨著現代新聞媒體的發展,新聞采訪與寫作工作也進入了信息化發展時代,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導致其對各類新聞信息的要求提高,這對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和新聞采訪寫作功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在各類新聞媒體中脫穎而出,新聞記者必須結合公眾的現實需求,挖掘采訪寫作的獨特角度,進而賦予新聞作品別樣的魅力。在選擇采訪視角時,除了把握公眾的需求,還要結合采訪的內容,合理運用專業采編知識,在優化公眾閱讀體驗的同時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發揮新聞采編引導社會輿論良性發展的作用。新時代,新聞記者要以社會發展趨勢為重要參照點,不斷拓展新聞采編工作的創作著力點,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準確定位新聞采訪寫作的大方向,將現代新聞技術與新聞采訪寫作工作的本質特點相結合,進而創造更多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關鍵詞:新聞采訪;新聞寫作;視角創新
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對采訪的升華,采訪和寫作都是新聞編輯的基礎技能,在準確采集新聞事件的基礎上,記者需要合理運用新聞素材,反映新聞事件真相,并向公眾傳達更多正面信息,進而發揮新聞報道對社會公眾的精神引領作用。為了提升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工作人員除了運用專業的知識,還需要深度挖掘新聞事件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價值,選擇獨特的視角來制作新聞內容,從而體現新聞的社會感染力。尤其是在各類新媒體不斷發展、公眾獲取新聞信息渠道不斷拓寬的今天,新聞記者更需要思考公眾的閱讀需求與習慣,對新聞作品進行細節上的處理,以拓展新聞的廣度與深度。新聞記者要準確把握新聞采訪和寫作這兩把鑰匙,主動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技巧,用有深度、有意義的新聞作品打開公眾的精神之門,在信息涌流的大數據、融媒體時代承擔起新聞媒體人的工作責任與時代使命。
一、新聞采訪寫作存在的問題
新聞的采訪與寫作是一個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過程,需要記者收集新聞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最終使其成為公眾閱讀到的有用信息。而采訪工作的基礎任務就是挖掘各類素材,為后續的寫作加工提供素材資源。對新聞角度的選擇體現在記者采訪和寫作的各個階段,但不難發現,隨著各類媒體的發展,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很大挑戰,部分作者不再秉持客觀性、真實性的工作原則[1],而是以吸引公眾的眼球為目的,對新聞素材進行夸大甚至是虛擬的加工,采訪工作不客觀、不完整,寫作也往往拼湊了事,最終導致新聞采訪寫作的質量不高。
一方面,缺乏反思,未能充分重視新聞事實的素材價值。采訪是了解新聞事件真相的重要途徑,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采訪,記者能夠對新聞事件的真相和當事人形成全面了解,進而為后續的寫作打好基礎。但許多記者不重視實地走訪,而是通過片段截取的方式來對各種會議記錄、新聞媒體視頻和影音文字進行剪切收集,導致新聞原始素材缺乏統一的主題[2],或者是記者應付了事,在開展采訪前未對人物的主要經歷和事件等進行了解,導致采訪工作的重點不突出,采集的素材缺乏應用價值,不專業的新聞采訪更可能出現不和諧的采訪氛圍,最終導致新聞播報失去真實性。
另一方面,思維缺乏變通,寫作方式陳舊,不能發揮新聞作品對公眾的影響力。新聞記者的寫作工作面向全體受眾,其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在對采訪素材進行整理、拆解和編寫后形成有價值的新聞作品。在實踐過程中,如果新聞記者的工作思維陳舊,拘泥于簡單的新聞報道,就會使得文字作品缺乏情感感染力,作者僅僅是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來處理文字,卻忽視了新聞作品的社會文化功能。
二、新聞采訪寫作過程中準確定位的必要性
準確定位新聞采訪工作對新聞記者把控全局有著重要意義,更是體現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滿足公眾閱讀需求的必要條件。加強新聞采訪寫作工作的定位工作具有現實必要性。
就新聞傳播的服務功能來看,其要求記者樹立服務意識,通過采訪挖掘更多具有現實意義的題材。對新聞采訪工作本質進行理解,可以發現采訪工作是一個信息挖掘與處理的復雜過程,不僅需要對新聞事件本身有客觀公正的評價,更需要結合社會發展與公眾的合理訴求對新聞內容進行把控,同時還融入了一些記者的主觀意識[3],這就使得新聞制作與報道兼具傳播信息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復雜功能,如果新聞記者不能結合媒體發展的功能性與時代性來加工新聞作品,就會使新聞作品失去固有價值。且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社會群眾,新聞素材來源于人民群眾,新聞作品服務于人民群眾,只有將新聞采訪與寫作定義為“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才能在時代涌流中保持特色與生命力。新聞記者要時刻銘記自身的工作地位與職責。
新聞寫作要求新聞記者采取豐富多樣的寫作視角來突出新聞素材的價值,以引發社會的關注與思考。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記者會潛意識地帶入自身的情感,將主觀意識融入新聞作品中,這就要求記者時刻保持客觀與公正,避免個人情緒影響社會公眾。因此,只有作者合理考量新聞素材,選擇恰當的表述角度,并結合采訪內容和特定的時代背景、人物背景來進行針對性處理,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4]。這要求新聞記者有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堅定的職業操守,對新聞資料進行合理加工,要求記者選擇恰當的描述視角來呈現新聞內容。新聞記者所選擇的敘述視角、語言風格和報道順序等都會影響新聞作品的展現,在點明新聞作品的內容和主題的基礎上,還要形成正確的情感與價值導向,進而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避免因錯誤解讀或其他原因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不同的寫作視角與思考方向對新聞作品的影響極大,記者必須準確定位寫作的方向,把握重點、突出亮點。
三、當前新聞采訪寫作中存在的視角問題
(一)新聞采訪缺乏充分的準備
在開展采訪與寫作工作之前,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明確采訪目標和工作計劃的指引下,開展好新聞素材的收集工作,但許多記者在采訪前都缺乏必要的準備和調研。部分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時缺乏工作熱情,未能結合新聞事件或是新聞人物,選擇恰當的采訪角度,采訪的問題十分隨意,缺乏針對性和新聞價值,最終導致采集的新聞素材質量較差。且部分記者未能充分準備,只是對問題進行簡單的羅列和訪問,而缺乏深度思考,與新聞人物的對話十分干癟,未能營造和諧的采訪氛圍。尤其是一些針對社會事件的采訪工作,因其涉及的當事人較多,如果記者未能及時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未做好工作計劃,就會導致采訪缺乏秩序性和層次性,許多新聞事件當事人的主觀情緒難以得到有效的安撫,使得新聞素材的報道不夠客觀。可見,新聞采訪不能追求形式主義[5],其體現的是記者對新聞事件全局的把控程度,要求記者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來獲取真實有效的新聞素材。
(二)新聞主題的提煉不夠明確
采訪前作者要圍繞相關的新聞事件制訂完善的采訪計劃,盡可能使采訪的問題全面覆蓋新聞事件本身,而采訪結束后記者更需要對采訪的素材進行總結和提煉,以形成后續新聞寫作的中心主題,但許多新聞寫作者在選擇視角時,未能結合新聞真相提煉出明確的報道主題,導致新聞報道缺乏中心。部分記者未能對新聞采訪的內容進行全面的提煉和概括,僅僅是對內容進行修辭和表達上的簡單處理,導致一些新聞報道缺乏中心,公眾讀來不知所云,失去了新聞報道的服務功能。或是僅對采訪資料簡單地進行修改,而缺少總體歸納和升華,未能聯系新聞事件本身提煉出思想主題,導致新聞的社會輿論引導功能無法發揮。如部分記者在選擇新聞標題時表達不清晰,文字模棱兩可,讀者無法獲取有效的新聞主題,而在閱讀內容時又發現作者的表述混亂,缺乏統一的中心思想,這些都是主題提煉不到位導致的。
(三)寫作思維方式缺乏變通
雖然新聞寫作具有嚴謹客觀的要求,但記者本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字表達也直接影響了新聞作品的可讀水平,其要求記者靈活運用知識,對新聞作品進行有意識的刻畫與引導,但部分記者寫作思維方式缺乏變通,選題和新聞描繪的視角單一,靈活性不足,導致產出的文字內容干癟,缺乏文學價值。如許多作者被拘束于傳統的寫作空間中,用語刻板,語句銜接缺乏文學應用,套話現象嚴重。他們更多是按照傳統的工作方法來開展寫作工作,卻忽視了融媒體時代公眾對優質新聞作品的需求,許多新聞作品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堆砌,或是平鋪直敘地講解,缺少風趣,或是寫作的視角為第三人,雖然內容較為客觀,但缺少對新聞文字深層次的加工,不能體現記者的獨立思考,缺乏對社會的思想引領。
四、轉變視角,讓新聞視界不一樣
(一)以鮮明、獨特主題突出視角的獨特性
為了凸顯新聞作品的主題內容,幫助公眾把控新聞信息的重點,新聞記者在采訪和寫作時要合理把握新聞事件的重點,以鮮明、獨特的主題來突出新聞視角的獨特性。新聞記者要大膽選擇標題,將新聞的主要內容凝練于新聞標題中,從而突出新聞中心。當前,公眾的閱讀呈現出碎片化發展的趨勢,公眾能在各種場合和各個時間段閱讀不同的新聞作品,在有限的時間內滿足讀者需求,就必須在標題上下功夫。新聞標題要“奇”也要“全”。“奇”表現為對新聞精神文化內容的高度概括,要向公眾傳遞一定的價值取向,進而引導好社會輿論,而“全”表現為對新聞事件的直觀展示,要將關鍵的新聞主題展現于標題之中。例如,2021年《人民日報》關于東京奧運會的標題《東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冠軍鞏立姣:“沒有什么比夢想更值得堅持”》,簡短的標題既說明我國奧運健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又展現了以追求夢想為主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不同的標題展現出不同的新聞主題,在選擇標題時,新聞記者應當充分結合采訪工作的具體開展情況來加以設計,在保證標題的簡明性的基礎上凸顯新聞的文化服務功能。
(二)以充足的材料突出視角的獨特性
新聞采訪寫作工作歷時長、難度大,需要記者準確把握新聞事件和主體人物的基本情況,并在明確相關主題的基礎上開展好準備工作,并為后續新聞作品的編寫創造條件。從確定采訪對象開始,再到采訪結束開始寫作,這一段時間內記者要盡可能積累充足的素材,素材的涵蓋面要廣、內容要全面深刻、主題要鮮明統一,進而增強采訪視角的獨特性。例如,在人物類新聞訪談中,記者就必須設計全面的采訪問題,在與被采訪對象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素材,并在后續的新聞寫作中展現出來。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發生的過程都要進行合理的記錄并寫入新聞中,進而保證新聞結構的完整。同時,針對事件的性質,記者還可以采訪更多專家學者,對各類政策、社會現象和背后的作用機理等進行深度剖析,以豐富的材料滿足社會公眾的現實需求。如對社會教育政策、生育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專家解讀,這些材料在社會類新聞中起到重要的補充說明作用,對提高公眾認知水平、滿足公眾需求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創新寫作思維方式,突出視角的獨特性
在保證對新聞事件描述的客觀真實性的基礎上,作者也要以個人的風格和主觀色彩來賦予新聞作品更多感性的火花,進而引發公眾的深入思考,提高新聞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對待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讀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而記者也會選擇不同的寫作思路,因此,記者可以適當創新寫作思維方式,以此來突出新聞采訪和寫作視角的獨特性。如針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疑問式的描述,將以往確定統一的標題轉變為疑問句形式。在新聞文章中,也要對不同的觀點予以展示,并選擇不同的立場和方法加以解讀,在展現新聞事件本身的同時,也賦予新聞作品更多個性化色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聞作品不僅要嚴謹、真實地再現新聞事件,也要對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社會輿論的分歧進行展望和討論,以突出新聞報道的人文性。
(四)群眾生活中蘊含著視角的獨特性
群眾是記者展開采訪和寫作工作的重要服務對象與素材來源,大量的新聞往往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又對群眾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在展開新聞采訪與寫作工作時,學會從群眾生活的視角去收集和設計新聞作品很有必要。記者要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各項新聞線索,讓報道的新聞始終貼近于群眾的生活[6],并解決群眾生活中的難題。如不少知名作者深入群眾一線,他們以身涉險,報道了大量涉及食品安全的新聞,還有部分新聞采訪圍繞普通人的生活,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在堅持走群眾路線的過程中,新聞采訪與寫作記者要堅持思考公眾需要什么樣的新聞作品,關注群眾的日常生活,在肩負起記者的社會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撰寫更多具有生活氣息的新聞作品。
五、結語
融媒體時代,各類新聞媒介在競爭中實現了互補,這推動了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變化,新聞工作不再是簡單的采編與推廣,更像是一場數據與文化之戰。優秀的新聞作品不僅要具有清晰完整的內容,兼具文學價值和人文關懷,更需要緊密貼合公眾的新聞閱讀需求,適應其個性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在各類新媒體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聞記者可以合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收集和整理新聞素材,在合理借鑒融媒體發展理念和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的基礎上對采訪和寫作工作加以優化,從而賦予新聞作品更高的媒體價值。部分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失去了發展的初心與洞察力,僅僅依靠片段化地采集和銜接,編輯的新聞作品缺乏新聞價值,這警示著新聞記者只有堅定新聞采訪寫作的發展方向,以創新和奉獻為發展驅動力,不斷創新采訪寫作工作的切入視角,才能引發受眾的關注與欣賞。
參考文獻:
[1] 顧書梅.新聞采訪與寫作中的獨特視角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1(22):109-110.
[2] 李俊峰.新聞采訪寫作中培養獨特新聞視角的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1(20):7-8.
[3] 關沛倫.新聞采訪寫作的獨特視角探究[J].記者搖籃, 2021(10):51-52.
[4] 王舒琪.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揮“眼力”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3):164-166.
[5] 侯永斌.新聞采訪寫作中的獨特視角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3):177-178.
[6] 孫亞澳.新聞采訪寫作中的獨特視角觀察[J].傳媒論壇, 2020,3(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