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瑞鵬 陳靜 謝浩冉 王曉倩 李佳佳
摘要:隨著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在國家稅收征管工作中的有效運用,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必然有所改變,企業在合同制定、管理及履約過程中的涉稅風險越來越受到重視。針對企業合同涉稅風險管理的現狀開展調查,采取多維度、多因素分析方式,挖掘數據差異的根源,提出從制度化、信息化、證據化等角度構建防控機制的對策,以滿足企業應對新環境和健康發展的新要求。
關鍵詞:經營合同;風險管理;多因素分析;制度建設
0 引言
2021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我國稅收管理從“發票控稅”轉為“數字控稅”。新的稅收征管體系給企業稅收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經營合同與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存在較強的黏性和因應關系。但前期研究發現,經營合同存在涉稅條款設計模糊、后續管理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證據效力管理深度不夠、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梢?,科學、有效地實施企業經營合同稅收管理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本文以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為視角,設計“企業經營合同稅收風險管理實施調查問卷”,根據問卷結果了解企業合同稅收管理的現狀,分析影響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提出配套性政策建議,期望為企業財稅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管理范式,提高企業稅收管理的抗風險能力。
1 研究設計
1.1 指標設置
調查指標的設計必須能有效、準確地反映調查對象存在的特征和本質。由于企業經營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很多學者前期也開展了相應的研究。
自2016年國家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國家稅務總局“金稅三期”工程已落地,減稅降費、“放管服”、留存備查等一系列新的稅收管理理念和舉措不斷推進,我國稅收管理站上了一個新高點。加之大數據控稅、信息化管稅等有效手段的實施,企業涉稅風險的后期管理力度不斷加強,新一輪稅務管理革新勢在必行,對新環境下的企業健康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國內很多學者也在研究和探索企業經營合同涉稅風險課題,主要分為2個方向。
1.1.1 基于具體行業或業務種類的合同涉稅管理研究
呂琳琳[1]從建筑施工企業合同角度對合同條款中的財稅注意點進行分析;劉苗苗等[2]從國際EPC(工程總承包模式之一)工程項目合同角度提出了稅收風險防范的建議;陳樹國[3]從合同能源管理的角度探索能源管理經營模式中的合同涉稅風險;陳欽和陳棟[4]基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探析了業務合同的操作模式;田效先[5]從勞務派遣業務的角度分析合同風險的法律和稅收問題等。從具體業務的角度探索合同涉稅管理的優勢在于更加精細化,能對接企業特定業務的特點和屬性,具有較強的借鑒作用,但是未能綜合考慮價值鏈上下游關系及企業內部其他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1.2 基于合同普遍性條款的涉稅風險分析
梁紅星和鄭彥臣[6]、代利剛和胡有順[7]、郭杰[8]、胡建雄[9]、路春霞[10]、雷盟和雷江林[11]等眾多學者和專家基于合同涉稅條款風險管理,對合同當事人、定價條款、發票條款、運輸條款、違約條款、稅費承擔,以及其他相關約定的普遍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風險存在的因素和正確規范的條款行文方法,具有較強的參考性和推廣性。但是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更新,部分研究成果已經無法適應新政策環境,甚至會產生新的稅收風險。
綜上分析,前期研究都是基于特定業務和特定條款展開,未能從產生稅收風險的原因、影響因素、企業自身業務適從性及內部合同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等角度開展更多維度的深度探討。特別是未能從企業性質、企業規模、企業區域等主體因素,企業財務人員參與合同主觀動因,以及財務人員業務能力角度進行討論,而這些因素也會影響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成效,因此在設置調查指標時必然對其加以考量。
基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在進行問卷調查指標設置時,先期采用深度訪談和專家調查法對樣本指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行認證。在進行全面調查前,針對性地選擇8~10家不同行業的企業,對企業經營合同進行抽樣分析,考察企業管理環境,對企業負責人、財務負責人和公司法務人員進行訪談,充分了解企業經營合同涉稅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內外部影響因素,設置相關指標并形成調查問卷。問卷圍繞調查對象基本情況、企業財務參與合同審核期待度、企業合同會審會簽制度存在性、合同審核中財務人員的關注程度、經營合同審核專業救援情況、合同內容涉稅風險的關注、合同涉稅風險發生情況、合同涉稅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情況等維度展開調查。共設計12個問題,其中包含11個封閉題(10個單選,1個多選),1個開放題。
對問卷調查指標初步設計后,為考證指標的有效性和黏合度,采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通過相關財稅領域專家,包括理論界專家、財稅中介服務機構及稅務機關相關人員,對問卷指標進行獨立、客觀的認證,判斷問卷調查指標對形成調查結果的相關性和科學性,為后期開展實際調查提供科學基礎。
1.2 樣本選擇
調查樣本需要從定性和定量2個角度進行選擇,既要保障樣本的覆蓋面,又要保障樣本的代表性和差異性。一般情況下,企業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崗位提升計劃等會受到多因素影響,包括企業經營規模的需求、企業性質及企業所在區域等[12]。經營規模較大的企業,涉及業務類型多,市場覆蓋面廣,需要不斷強化內部管理和制度化建設。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受管理者思維、專業、成本等因素制約,企業負責人的主管意識往往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內部管理方式。同時,企業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文化及競爭形勢對企業的科學發展也起到較為積極的作用[13]。因此,為有效保障調查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采取定向調查方式,分別從被調查企業的性質、經營規模、所在區域、所屬行業4個維度開展調查。這4個維度與公司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及執行力相關。
1.3 數據來源
通過“樂調查”調查平臺形成網絡調查問卷,面向全國各類企業財務負責人或財務主管定向開展了“企業經營合同稅收風險管理調查”,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06份,涵蓋國內不
經營規模、地區、行業的企業,樣本及數據均能充分反映企業經營合同涉稅風險管理的社會現狀,見表1。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企業經營合同涉稅風控制度及執行情況
2.1.1 企業財務參與合同審核期待度分析
在此項調查中,69.37%的企業財務人員認為“財務必須參與合同審核”,這也充分體現了業財融合的發展趨勢。但在響應調查的506家企業中,也有33家企業的財務人員認為“財務沒有必要參與合同審核”,占樣本總數的6.52%,雖然比例較小,但是也足夠說明,在當今會計轉型的大環境中,“財務參與合同管理”的理念并沒有在我國全部財務人員的思維中建立,需要引起企業管理者的關注。調查結果具體見表2。
2.1.2 企業合同會審會簽制度存在性分析
雖然絕大多數企業財務人員認為,除法務工作者外,財務人員也應該參與合同審核,從源頭防范稅收風險的發生。但是在“企業合同會審會簽制度存在性”調查中,受調查的506家企業中只有57.11%的企業“有規章制度,財務要參與合同會審會簽”,從制度建設上保障了財務對合同審核的機制,29.25%的企業“沒有相應制度,但老板有時會讓財務審核合同”,這樣會導致隨機性加大,合同審核完全取決于企業高層的財稅風險意識和主觀性,未能建立制度保障?!柏攧諒牟粎⑴c合同審核”的被調查企業占總樣本的13.64%,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意識上,都未能關注合同稅收風險。調查結果具體見表3。
2.1.3 企業經營合同審核專業救援情況分析
企業財務人員雖然也是財稅方面的專業人員,但往往受工作經歷、專業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對企業經營業務的風險識別及國家財稅政策的理解、利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難以全面保障企業的財稅風險控制。而稅收專業救援可以在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從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幫助企業識別、防范和化解風險。在調查中,只有24.90%的企業“經常”接受專業救援,54.35%的企業“偶爾”接受專業救援,“從不”接受專業救援的企業占比達20.75%。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專業財稅救援的成本壓力;二是“關系稅”的陳舊思維在很多企業決策層依然存在。調查結果具體見表4。
2.2 企業財務人員對經營合同審核的關注點
企業經營合同的審核應從合同的可信性、可操作性、合法性和抗風險性等多個角度進行嚴格把關。法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對合同審核的切入點和角度也有所差別。財務部門更應從業務形成的稅負成本、涉稅風險、資金支付及占用等角度開展審核,以防范企業出現財稅風險。在“財務參與合同審核,最應該注意的是什么”項目調查中,71.34%的財務人員認為,財務審核合同最應該關注的是“合同規定的業務是否涉及稅收風險”,這也體現出業財稅融合發展的新理念;14.23%的企業認為“合同規定的業務涉及的稅款是多少”是財務人員審核合同時首要關注選項。從該選項數據可知,一定比例的企業對合同涉稅審核僅僅停留在對稅負高低的考量上,并未深層探析合同稅收風險因素。另外,總樣本中有1.78%的企業首選“合同規定的經營業務是否違背國家相關法規”選項,說明在現代企業發展中,部分企業財務人員已經逐漸突破崗位限制,從更廣的角度對企業經營業務進行考量。調查結果具體見表5。
在針對合同涉稅條款審核度調查中,調查問卷共提供合同主體條款、合同價格條款、合同運輸條款、合同收付款條款、合同發票條款、違約金條款和合同稅金承擔條款7個選項,并要求受訪企業從中選擇最為關注的3項。經過數據分析發現,財務人員最為關注的合同涉稅條款前3項分別為“合同發票條款”(67.98%)、“合同收付款條款”(56.72%)和“合同主體條款”(50.40%),這也充分說明企業財務人員最為關注的稅收風險分別是“虛開發票”“納稅時間”“三流一致”的稅收事項。另外,“合同稅金承擔條款”(48.81%)和“違約金條款”(33.40%)也值得企業財務人員關注。從調查數據的分布看,目前我國企業財務人員對合同涉稅風險的關注點較為準確,識別度較高,也較為符合我國稅務機關對合同涉稅風險的稽查方向。調查結果具體見表6。
鑒于企業財務人員對經營合同涉稅風險審核的關注點的分析,在“合同涉稅風險發生情況”調查中,30.83%的受訪企業表示“從未發生”與合同有關的稅收風險,59.88%的受訪企業表示“偶爾發生”與合同有關的稅收風險,“經常發生”稅收風險的企業占比達到9.29%。這些數據從側面顯示出目前企業稅收風險發生的概率相對較高,說明企業應對稅收風險的能力較弱。調查結果具體見表7。
2.3 企業財務人員合同涉稅風險管理能力提升途徑分析
針對目前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發生較高的概率情況,在“合同涉稅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情況”調查中,“既參加過專業培訓,又購買過專業書籍”的財務人員占總樣本的38.14%,而“既沒參加過專業培訓,又沒買過專業書籍”的財務人員達到總樣本的24.51%。在國家新會計準則頒布實施、新財稅政策不斷出臺的大背景下,知識更新應該成為財務工作者的常規事項,但是目前國內企業財務人員參加專業學習、提升涉稅風險管理能力的機會并不多,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夠。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目前企業培訓成本相對較高,一般的財稅培訓每人每天也需要數千元,更不要說各種高端財稅培訓動輒數萬元的培訓支出了;二是財務人員工作強度大,涉及事項繁雜,沒有足夠的時間外出參加專業培訓。調查結果具體見表8。
3 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得知,目前國內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整體水平較高,管理層已經開始意識到財稅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業財融合也在進一步實施之中,財務管理人員對合同審核的期待較高,對合同稅收風險審核的切入點較為準確,對重要涉稅風險事項的定位較好。在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效果上,各企業在各環節加強稅收風險管控,使稅收風險發生的整體概率有所下降,總體呈現較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企業在合同稅收風險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3.1 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內涵建設不強
雖然眾多大中型企業已經逐步加強合同稅收風險的制度化建設,但是由于未能理解企業稅收風險與業務、流程之間存在的溯源關系,導致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建設流于形式。合同會審、會簽僅僅在程序上得到體現,企業各部門未能準確把控合同風險關注點,未能將合同風險管控與發票管理、流程管理、資金管理進行有效整合,導致合同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內涵建設不強。
3.2 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業財融合程度不高
合同會審會簽制度不僅僅體現在“審”和“簽”上,更應該注重“會”。調查發現,國內企業已經開始強化合同審核的信息化平臺建設,開展合同審核網絡化和電子化工作,但未能實現各部門對業務發生的批判機制和部門間業財融合機制的建設[14],業財信息未能真正在企業內部實現有效溝通和傳遞,導致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業財融合程度不高。
3.3 企業合同重要條款稅收風險認識深度不夠
調查發現,財務人員對合同稅收風險的審核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發票條款、資金往來條款和合同主體條款,雖然相對準確,但這也是財務崗位經常面臨的業務事項,從側面反映出非財業務未能被財務人員重視,對合同稅收風險管理把握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同時,合同稅收風險救援機制也未被重視,導致合同稅收風險管理存在較大隱患。
3.4 企業合同稅收風險佐證機制不夠完善
合同的設計和執行往往會因內外部環境、主體雙方地位的強弱、市場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因此需要利用科學的證據鏈保障業務發生的合法性、真實性、相關性和合理性,強化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保障機制[15]。但目前國內財務人員對合同執行、業務發生過程中的證據核查意識顯得較為薄弱,企業佐證機制建設不夠完善,從而削弱了稅企溝通的效果,難以保障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的安全性。
4 優化企業合同稅收風險管理的對策
為了有效強化稅收風險管理,增強合同涉稅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合同涉稅管理水平,企業應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4.1 加強合同涉稅管理的制度建設
企業合同涉稅管理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依法、科學、合理制定相應的辦法或制度[16]。企業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風險控制機制,應將合同涉稅管理工作作為重要風控點,健全合同簽訂審查流程,將合同涉及的法務、業務和財務作為制度建設的主體,強化財務部門對合同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和事后評估的控制機制,落實合同簽訂涉稅審查責任。
4.2 構建合同涉稅管理的業財融合架構
在大數據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的合同管理在不斷與信息化建設協同發展的同時,更需要建立“業—財—法—稅”的信息溝通機制,強化實現業財融合的途徑建設。這樣就能使合同管理工作得到控制,合同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16]。部門間融合性的合同涉稅管理一定會成為合同管理建設的新方向,同時也是保障合同涉稅風險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17]。
4.3 增強合同重要條款的風險識別能力
合同是對未來經濟業務的描述,會計處理是對經營過程的反映,財務工作者應認真審核和遵循業務發生的實質性原則,審視合同或協議中界定的經營活動,明確合同主體對應的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18];同時加強對合同中各條款內容的涉稅風險控制,必要時啟動稅收風險救援機制,避免因合同條款理解或執行錯誤而帶來稅務風險。
4.4 強化合同涉稅證據鏈條的管理意識
近年來,國家不斷實施稅收服務的“配送服務”,并加強了對涉稅業務的“事后管理與監督”。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時,將采用“自行判別、申報享受、相關資料留存備查”的方法。這要求企業自行準備享受稅收優惠的有關資料,供稅務機關核實。企業未能按照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留存備查資料,或者提供的留存備查資料存在弄虛作假情況的,稅務機關將依法追繳其已享受的稅收優惠,并按照稅收征管法等相關規定處理。因此,在合同執行的過程中,財務工作者應注意對相關涉稅證據的收集與整理,包括合同附件、首付款憑證、支出依據等,用涉稅證據證明業務的發生。
5 結語
稅務風險作為企業經濟合同伴隨的重要風險,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充分了解經濟合同中的稅務風險產生的根源,建立合同涉稅管理制度,搭建業財融合平臺及風險控制機制,具體做好合同簽約過程中的調研、分析及核查工作,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做好合同簽訂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過程化風險防范工作[19],有效降低稅負,節省開支,為自身擴大生產經營、實現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琳琳.新稅收政策下企業合同評審探討[J].會計師,2021(1):45.
[2]劉苗苗,姚小秋,李惠平.國際EPC工程項目合同簽訂階段稅收風險防范[J].財務與會計,2019(17):5456.
[3]陳樹國.合同能源管理涉稅風險管控問題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9(3):110111.
[4]陳欽,陳棟.淺析PPP項目合同中涉稅風險應對[J].北方經貿,2019(12):8688.
[5]田效先.關于勞務派遣行業稅收管理現狀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1):100101.
[6]梁紅星,鄭彥臣.國際工程設備合同分拆稅收風險初探[J].中國總會計師,2021(2):4043.
[7]代利剛,胡有順.經濟業務合同涉稅問題的思考:基于風險防范與化解的視角[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5559.
[8]郭杰.合同涉稅條款風險管理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9(17).4850.
[9]胡建雄.全面“營改增”背景下合同涉稅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全國流通經濟,2019(8):128129.
[10]路春霞.企業合同涉稅分析與防范[J].中國商論,2019(20):5960.
[11]雷盟,雷江林.非納稅義務人承擔稅收的合同條款效力探究[J].稅務研究,2019(8):7376.
[12]孟高棟.論CFO的財務管理思維能力創新[J].財會月刊,2020(18):3438.
[13]房紹坤,柳佩瑩.商業特許經營合同效力認定瑕疵及矯正思路[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10118.
[14]
克茨,沈小軍.合同法中的風險分配[J].法治研究,2020(3):106117.
[15]王利明.《民法典》合同編的解釋與適用論[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24(3):5.
[16]張艷江,梁俊嬌.關于大企業稅收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3):1925.
[17]張琴.基于財務云平臺的合同管理內部控制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0(4):102105.
[18]梅日龍.基于合同管理的財務信息系統構建[J].全國流通經濟,2021(4):3436.
[19]方思吟.國有企業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3):1617.
收稿日期:20211101
作者簡介:
顧瑞鵬,男,1976年生,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稅風險管理。
陳靜,女,1977年生,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行政管理。
謝浩冉,男,2001年生,??圃谧x,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及稅收管理。
王曉倩,女,1999年生,專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及稅收管理。
李佳佳,女,2000年生,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及稅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