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守偉
“雙減”之后,不少家長擔心作業少了,孩子學習成績會不會下滑,這種失落感、恐慌感潛移默化地再次影響到孩子。對此,班主任要引導好家長遵循國家的“雙減”政策,引導好班級教師因材施教、分層作業、提高實效,引導好學生緊跟老師的步伐,在學習上、心理上、能力上取得自己的成功,從而減輕這種“雙減”焦慮感。我認為班主任要做好這三件事:
讓家長明白減負不減質
“雙減”背景下,厘清家校關系,重點是如何減輕家長的焦慮,讓家長相信:沒有輔導班,沒有大量的作業,孩子照樣可以在學校學得好,考得好。這也就是所謂的“減負不減質”。
如何才能做到“減負不減質”呢?
首先,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從學生個體出發,遵循教育規律,樹立“立德樹人”“多元智能”的教育觀念,既要傳授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也要潤澤學生的生命,成全學生的成長。其次,教師要提高備課實效,創新課堂模式,細心選題,分層作業,分層批改,分層過關,確保實效。最后,要改變評價方式,遵循“多元智能”理念,從學生的性格特點、特長愛好、人際關系、行為習慣等方面給予多維評價,對學生的成長進步、一點一滴的變化客觀評價,讓學生“看見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如何能讓家長切實感受到這些做法有實效,能夠起到“減負不減質”的效果?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會宣傳學校“減負不減質”的具體做法,讓家長知曉;可以通過班會,讓任課教師宣講學科具體做法的目標和作用,和學生達成共識;還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QQ大群,每天發布學生在“雙減”之后的學習狀態,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雙減”后的嶄新面貌,從而放心。對于焦慮感特別強的家長,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或邀請其到學校,詳細了解學生“雙減”后的心理動態,溝通孩子“雙減”后在校與在家的情況,并及時給出建設性意見,增強家長對孩子、對教師、對學校的信任感與支持度。
家長的心態穩了,家校關系自然和諧了,教師與學生也就形成合力了。
促學科作業實現平衡
“雙減”要求學生的作業量要減少,每天的作業時間總量也有限制。如何在有限的作業總量時間里把各門學科安排好、協調好,這就需要發揮班級共同體中班主任的作用了。
班主任可以召集所有任課教師開會,商議每門學科的作業量,確定每門學科的具體分層作業方法:可以讓學生準備“作業記錄本”,記載每天每門學科的作業量,班主任每天查看,發現作業量多的情況,隨時與任課教師溝通,進行調整;每周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了解作業的真正情況,傾聽學生對作業的看法,給任課教師布置作業做參考。
這樣,各門學科之間作業實現平衡,大家齊頭并進。學生完成得更輕松些,從而實現各科均衡發展,讓“雙減”落到實地。
幫助學生建立在校學習的信心
對于對輔導班老師形成依賴而因“雙減”落地產生焦慮的部分學生,班主任有必要介入,讓學生重建對學校老師的信任,減輕自我焦慮:第一,通過家長或學生本人了解是否存在焦慮以及焦慮程度;第二,和學生聊天,告訴他們學科老師的優秀之處,學科教師取得的輝煌成果、所教的畢業生如何優秀,獲得“只要跟著老師走,就能進步”的認同感,從而讓學生對學科老師產生信任感;第三,和任課教師溝通,激發任課教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第四,和任課教師一起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毅力,從而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贏得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感,讓學生獲得成功感,才能真正實現“減負不減質”!
(選編自“班主任之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