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昭
摘? 要? 生育率的高低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從歷史唯物主義看,當代中國生育率下降是由兩種生產與二重制約的共同作用、負面生育意識、個體自主性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導致的。為此,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健全和完善人口生育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完善的生育撫育責任分攤機制,推動人口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 歷史唯物主義;生育率;下降;法律
一、當代中國生育率現狀
2021年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在這些結果之中,有一項非常搶眼,即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僅為1.3。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簡稱TFR),是對某一時期例如某一年份中15至49歲女性分年齡生育率相加所得,代表每名女性49歲前所生子女的平均數量。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和生育狀況等因素對人口再生產過程的影響程度。人口學界一般以總和生育率2.1為世代更替水平,即只有總和生育率超過或等于2.1,人口才會繼續增長;而我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總和生育率應維持在1.8左右以協調經濟社會發展。
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中國的生育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進入21世紀后,一直處于較低水平,2020年1.3的總和生育率可以說處于極低水平。生育率持續走低,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加劇,甚至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當下中國如何避免陷入“低生育陷阱”,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將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探索低生育率背后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二、當代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令人振聾發聵的一句話。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時,從來都不是拋開現實的人來談論抽象的歷史,歷史是人創造的,沒有人就沒有歷史,歷史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世代更替中演進。生育問題就是人的生產和再生產問題,生產問題必然要放到社會歷史的運動中去,放到社會生產過程中去,放到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去考察,才能發現背后隱藏的規律。
1.兩種生產與二重制約共同作用導致生育意愿低迷
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針對家庭的發展進程、社會關系的變化演進來詮釋人口生產與再生產,尤其是“兩種生產”理論,不僅闡述了物質生產與人的生產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而且指明了物質生產是社會結構、家庭形式和由此而導致的生育意愿和行為的根本原因。兩種生產理論早在馬克思恩格斯二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有所體現,自人存在開始,兩種生產就在相互作用中創造著人類歷史,并且這種對歷史發展過程的作用至今還存在著。恩格斯在晚年寫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序言中,對兩種生產理論進行了總結:“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 [2]以此為基礎,恩格斯指出一個社會的制度受到勞動和家庭發展階段的二重制約。當下生育意愿低迷就是兩種生產與二重制約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大工業時期,物質生產方式在質上發生了根本改變,由此決定了人的生產在量上的變化。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經濟增長、社會福利體系的形成以及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帶來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傳統“養兒防老”“傳宗接代”觀念日趨瓦解,相對于生養孩子,人們更加注重自我的教育提升、個體的成長和生活享受;醫療技術的發展,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加之避孕技術的普及,減少了人們的生育數量;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腦力勞動逐漸代替體力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主要方式,人們不再因為要增加勞動力、保障家庭供給而生育等。生育率下降這一社會現象背后,反映的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轉變。
其次,兩種生產本身帶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二者都是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必然受到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社會經濟制度下勞動和家庭發展階段的雙重制約。以往個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位,婦女在其中承擔著生育撫育后代等義務,男性則參與社會勞動承擔著“賺錢”的義務。但婦女卻并沒有獲得與男性對等的地位和認可,女性的家務勞動成為隱形的被剝削、被奴役的存在,直到現代大工業的出現和發展,婦女也能參與到社會分工中來才逐漸改變這種狀況。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兩性在勞動過程中的差別逐漸縮小,女性群體被納入到社會生產當中。如今,女性以個體身份直接參與社會分工,加上社會福利體系不斷完善,不再需要以家庭作為生存的必選項;而越來越長的受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尤其是撫育下一代與職業發展之間難以協調的時間成本矛盾,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追求事業與結婚生子之間選擇了前者。
2.負面生育意識抑制了生育行為
人的行為活動受到意識的驅動作用,生育行為也是如此。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育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歸根結底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決定的。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非完全與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革同步,且個體和群體的生育意識尤其受到政策、法律等政治上層建筑的影響,導致負面的生育意識抑制了生育行為。
首先,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形成的“少生、優生,幸福一生”觀念弱化了適齡人群的生育意愿。當下中國青年是在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群體數量龐大。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只生一個孩子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和共識,成為群體意識中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反而是生育超過一個孩子需要更多的驅動力量和多方面考量。生育政策導致了生育意識的變化,并在長期的政策執行過程中弱化了生育意愿。雖然前些年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但難以對抗以往已經深入人心的生育意識,體現出生育政策對生育意識作用的滯后性。
其次,負面輿論導向造成適齡人群的生育焦慮,延緩了生育行為。社交平臺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大量制造與販賣生育撫育對個體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挑起性別對立、勞資對立等激烈矛盾,潛移默化中抑制了人們對婚姻關系、組建家庭、生養孩子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婚育年齡的推遲和生育率的下降。
最后,立法的片面和缺失,影響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和行為。早在兩百多年前恩格斯就看到了女性職業發展與家庭義務之間的矛盾,在恩格斯看來,只有當生產資料屬于社會所有,個體家庭不再是社會經濟單位時,才能解決這個矛盾。但由于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無法達到家庭消亡的條件,因此,我國女性參與社會勞動和生育之間仍存在矛盾。目前我國政府在生育、就業、撫育等多環節缺位,相關立法零散而不成體系,使婦女的生育意愿低落。一方面,我國目前生育保險主要由用人單位承擔,而用人單位為了減少成本,盡量不招或少招育齡女性。另一方面,我國在立法層面雖然旨在保護女性權益,卻缺乏周全考慮,各類關于生育養育下一代的法律法規中將女性作為主要甚至唯一對象,沒有將男性在生養環節中的責任、義務明確闡述,因而固化了傳統性別分工。這種角色固化從立法層面蔓延至生活當中,使得人們將生養任務固定為女性的單方面責任,這不僅導致女性遭受就業歧視,而且使男性也成為受害群體。因為,家庭乃至社會對男性的“賺錢養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給男性帶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男性群體身心健康,且男性的生育意愿也隨之下降。
3.個體自主性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拉低了生育率
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隨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3]社會是共同利益的表現形式,在大工業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減少了對人口的絕對數量的需要,但在具體的發展階段中,社會對人口數量的相對需要與個體自主性之間產生矛盾,導致人口生產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對于當代中國來說,生育后代對國家和社會都是極其重要的,但生育對個人來說卻需要承擔相當的責任和付出一定的代價,當下的家庭養育成本,如教育成本、醫療成本、住房成本等不斷攀升,是對家庭生育行為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的人的最高層次的追求是自我實現需求,當生養過程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實現時,個體會選擇放棄孕育下一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育觀念雖然發生了轉變,但社會并未對此進行有效的調節。目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套合理、高效的養育成本分攤機制,使原本應該由國家、社會共同承擔的養育成本向家庭轉移,造成家庭養育成本的增加,因此,生育意愿和行為下降明顯。
三、減緩當代中國生育率下降的對策
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口再生產的論述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制約著人口再生產,因而人口再生產也經受著周期性的波動。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人口增殖、過剩、貧困是社會的典型狀況,而現代社會則出現了持續的低生育率現象。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社會發展,如何使人口再生產與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是當今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對于中國而言,減緩生育率下降,已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就無法繼續繁衍,人的再生產和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辯證統一的。只有提供更多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提升育齡人群生育意愿。當前,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還無法有力解決生育成本過重、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生育保障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給人們提供更多的物質生活資料保障,才是減緩當代中國生育率下降的根本之道。
2.健全和完善人口生育相關法律法規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在我國一些企業中還存在違反《勞動法》的現象,這不僅對人民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摧殘,更抑制了生育意愿和行為。因此,要大力加強《勞動法》執行的監督,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此外,在我國,男女在教育、就業等各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平等現象。為此,在立法上要消除性別偏見,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兩性平等的法律關系,改變女性在生育、撫育等方面成為主體的情況,減輕女性在生育中的責任和負擔。同時,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和生育政策,推動人口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
3.構建完善的生育撫育責任分攤機制
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中,多處提到了由社會承擔家務、扶養教育孩子的思想。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和恩格斯給蓋爾特魯黛·吉約姆-沙克的信中,他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認為男女的真正平等只有在男女雙方都不再受到資本的剝削而“私人的家務勞動變成一種公共的行業以后”。[4]恩格斯的論述給當下中國減緩生育率下降指明了方向。為此,要不斷弱化家庭職能,強化社會職能,將個體的、家庭的事務變為社會的事務,及時改變政府在生育、撫育等各環節的缺位,例如提供相關補貼、津貼;針對承擔女性前期生育成本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補償;向全社會提倡男性承擔一定的養育責任;充分發揮社區基層組織的作用,提供一定程度的嬰幼兒照顧服務等。
參考文獻:
[1]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2.
[3]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4]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