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楠
摘要:“融合發展新時代,電視新聞新發展。”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基層電視新聞的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從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對電視新聞編輯進行提升和創新,是新時代基層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時代課題。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基層電視新聞;電視編輯;技術藝術
電視新聞是電視業態的主要類型和信息傳播形式,在新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的大背景下,基層電視新聞的拍攝、制作、編輯手法也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基層電視新聞編輯應從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進行轉型和創新,才能制作出符合融媒體環境背景的電視新聞。本文嘗試從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意義、基層電視新聞編輯技術創新、基層電視新聞編輯藝術探究三個方面,對當前基層電視新聞編輯技術技巧的運用和藝術性的提升提出粗淺見解。
一、電視新聞編輯技術技巧的意義
(一)宏觀層面
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從宏觀層面而言,是電視新聞“本身”的重要支持、技術保障和主要環節。優秀的電視新聞編輯技術和技巧,不僅能夠豐富電視新聞內容、提升電視新聞質量,更能夠強化電視新聞的傳播效力,從而為電視新聞業整體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微觀層面
電視新聞,無論從自身的特點而言,還是大眾的認知來看,都具有正式、嚴謹、客觀等特點和意味。當“嚴肅性”等“感覺”多一些的時候,必然從某種程度上導致可看性、趣味性或許會少一分。因此,要更加注重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大膽認真從主題、顏色、構圖、畫外音、新媒體手段、大數據運用等多個方面進行有效編排,進而提升電視新聞的可看性和吸引力。[1]
(三)融媒體背景下的意義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電視新聞在此環境背景下若想求得較好的生存發展之路,就要高度重視電視編輯技術技巧的重要性。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創新技術、新媒體技術等手段,以及如何將這些“融”起來,提升基層電視新聞的質量,是探討此話題的深刻意義。
二、基層電視新聞編輯技術創新
(一)深化新聞主題,精心選取鏡頭
眾所周知,新聞的本質特征是“用事實說話”,新聞的靈魂是新聞主題,而新聞事實就是新聞主題的源泉,它是在對新聞事實分析、總結、思考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按照邏輯關系,新聞事實在先,然后在其中提煉出新聞主題。縱觀現如今基層電視新聞,大部分新聞主題會在新聞素材中直接體現出來,此類新聞事實,在編輯新聞的時候,比較容易找到和進行深化主題,然而部分新聞主題并不明顯,它隱含在新聞事實和素材之中,此時就需要配合畫外音等方式來烘托、渲染和深化,此種情況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從新聞素材和新聞事實中去尋找、判斷、提煉和運用。作為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基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新聞主題的重要性,更要對新聞事實、新聞題材具備一定的辨別力和敏感度,可以準確把握新聞主題,并熟練運用畫面素材來展現主題和深化主題。電視新聞是通過一組組新聞素材來編排的,如何利用新聞素材,深化新聞主題,是電視新聞編輯技術技巧的關鍵性問題。這就涉及“內核”因素:鏡頭畫面。可以說,鏡頭語言是電視新聞整體造型的核心要素,是電視新聞傳播信息最主要的表現方式。基層電視新聞編輯在選取鏡頭畫面的時候,要遵循受眾規律,仔細選取清晰度高、畫面構圖好、不同景別的全景、遠景、近景、特寫、搖鏡頭、推鏡頭、同期聲等鏡頭畫面來進行編排。傳統的基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受記者思維、拍攝手法、機器設備、后期制作等方面限制,鏡頭語言景別大多為中景與特寫,也就是使用“直白”的鏡頭語言來呈現新聞內容,多了一些“寫實和刻板”,少了一些“藝術和動感”。在新媒體、融媒體環境下,記者的視角更具開闊性、機器設備更加數字化、剪輯軟件和應用模板更加豐富多樣,因此基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就要充分靈活運用長鏡頭、航拍、大數據模板等多種方式進行編輯畫面,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制作疫情防控相關新聞的時候,電視編輯可以利用遠景、全景、展現疫情防控卡口工作人員恪盡職守、對過往車輛嚴格掃碼、測溫、檢查等場景;利用航拍展現整體場景、過往排隊車輛之多,所有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利用“睫毛掛霜”“跺腳搓手”等特寫來展現工作人員的艱辛和辛苦;利用大數據模板展現參加疫情防控戰“疫”人數、完成疫苗接種任務等情況。如果嘗試以此種模式,也就是多種手段融合的方式制作一條新聞,或許會大大提升新聞的質量、關注度與可看性。在此,筆者想多贅述幾句關于畫外音的重要意義。時至今日,電視播音員的形象與配音質量依然是整個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根據新聞的類型和內容,恰如其分地選擇“男播”還是“女播”,播音員也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稿件,選擇不同的出鏡服裝、播音方式、不同的播音技巧,以此來達到“聲音”與“畫面”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新媒體手段,豐富新聞形式
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以及“快餐文化”的興起,電視新聞的畫面質感,也就是“吸引力”程度高低更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基層電視新聞來說,如果依然按照傳統手段編輯制作新聞,那么新聞“可看性”程度會大幅降低,受眾會感覺到畫面質感、表現形式不夠吸引眼球,沖擊力較弱,與時代脫軌。新聞編輯“華麗轉身”立即就到新媒體平臺去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了。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航拍、大數據動態模板、畫面特效等新媒體手段豐富電視新聞內容、提升新聞吸引力、活化電視新聞形式,做出來的新聞才會好看、有溫度、有感覺,自然就會吸引更多受眾“前來觀看”。例如,黑龍江某縣融媒體中心采集制作備耕春耕新聞《清雪扣棚早行動 催芽車間忙檢修》時,除了利用傳統的固定鏡頭、特寫、同期聲之外,還充分利用航拍、大數據模板等新媒體手段展現農民如何依據實際搶前抓早、開始熱火朝天的春耕生產準備工作的場面,做出來的新聞讓人覺得真實、動感、好看。事實充分證明,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融合手段,最終呈現出來的新聞成片的真實性、可看性、吸引度都比較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電視新聞信息內容。全媒體時代,家里可以沒有電視機,但是如果讓一個人離開手機一天時間,恐怕就要坐立難安了。基層電視新聞若想在此種情況下“站穩腳跟”“贏得市場”,就要深刻認識時代形勢,才能更好謀劃生存發展路徑。基層電視新聞不僅要在傳統的電視端發布傳播,更要及時上傳手機APP客戶端、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以此來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速度、瀏覽量和點擊量。在運用新媒體平臺時,可以上傳一期完整新聞,這是一種基本的業態形式;如果要將其中部分新聞單獨上傳,那么就要根據新媒體平臺:短、快、小、精等特點重新有效剪輯編排新聞素材,制作適合新媒體平臺傳播的短視頻新聞作品再上傳,如果按照電視端新聞的模式直接“照搬”過來發布,那么“效果曲線”大概會朝下方向走了,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受眾的“耐心”是有限的,一定要認清這個現實情況,掌握創作規律進行制作播發,才能收到良好的收視收看效果。
(三)開設相關專欄,創新角標形式
電視新聞專欄是歸集主要新聞信息、讓新聞成系統化的重要手段。電視新聞欄目按表現內容可分為新聞信息專欄、社會教育類欄目(社會政治類、文化教育類、經濟類、科技類)、娛樂類欄目(也稱文藝類,包括欣賞性、綜合性、競賽性欄目)。客觀而言,在基層,尤其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電視欄目的種類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并不是很豐富,所以電視新聞的專欄就成為豐富基層電視節目形態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手段。在基層,如何創辦優質的電視新聞專欄,落實到具體事實操作,就是要根據不同時間節點、重點報道事件、重大主題、區域范圍內重點工作開設相關專欄。例如,湯原縣融媒體中心在近兩年內,根據不同時間節點,在電視端《湯原新聞》中相繼開設了《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開啟新發展階段湯原新局面》《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老黨員講故事》《強化教育整頓 打造政法鐵軍》《疫情防控 湯原在行動》《燭光頌》《以優異成績向建黨百年獻禮》《圓夢小康》《歷史不會忘記》《巾幗風采》《“創建文明城市”在行動》等電視新聞專欄,并將相關內容放置在這些專欄進行播發,不僅豐富了專欄內容,更進一步將新聞內容系統化,提升了電視新聞的整體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電視新聞專欄角標的設計,是專欄質量高低的重要一筆。傳統媒體下的電視新聞專欄角標,大多為靜態,不能用好壞來評判,只能說這是特定時代,受多方面主客觀因素影響所致的結果。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若想讓基層新聞專欄“有層次、上檔次”,一定要把握全媒體時代特點、受眾收視規律及對畫面質感美感的要求、設備機器不斷優化等,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制作專欄角標,要體現動態、簡潔、美觀,便于受眾觀看。
三、基層電視新聞編輯藝術探究
(一)遵循排版規律 交錯有序編排
“電視藝術”是一門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藝術,它是電視這種技術載體、傳播方式、表現形式派生出來的藝術形式。既然將“電視”和“藝術”兩個詞語搭配在一起,那就證明電視節目的存在,不只是技術層面,更有藝術內涵。電視新聞,雖然更具有“硬性”的味道,但是也有其“藝術感”的存在。融媒體時代,基層電視新聞在藝術方面若要有所突破,先要創新排版形式,但是在“創新”之前,要遵循必要的制作規律,這是高樓大廈最重要的“地基”。要根據新聞內容,按照規律有序進行長短交錯編排,好比音律一樣,高低起伏并非代表沒有規律,恰恰是“高山流水、平地洼渠”互相配合,才是“規律中的規律”,有序合理地編排畫面,正如美妙的音樂一樣,讓人聽起來、看起來是舒服的。從時間上看,同一條新聞中,要避免長鏡頭、短鏡頭過于集中編排;從整體上來看,一期完整新聞,要避免長篇新聞和短篇新聞過于集中編排;從內容上來講,要避免有矛盾和沖突的新聞信息“前后挨著”編排;時政、民生、訪談等不同內容的新聞,要按照先時政、后民生、再訪談的順序進行編排。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如何創新,這些常規的“必要動作”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創新”二字也是我們應當永遠追求的境界。在電視新聞編排藝術創新方面,創新方式有二:一方面,在新聞前后的“小片”和字幕上進行創新,“小片”可以做得更“新媒體”,字幕可以做得“更動態”;另一方面,在電視新聞畫面的選擇上,可以更“藝術”一些。例如,如今央視許多會議類新聞,尤其中景鏡頭,不再是原來的“卡”到位,而是前面略有幾人當作前景,以此來突出后面的主題人物,如此處理出來的畫面藝術美感很好。
(二)創新新聞語言 優化細節處理
一方面,要提高新聞標題的撰寫水平。快餐文化時代,許多受眾都為“標題黨”,因此電視新聞的標題要高度凝練、吸引眼球。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具備“傳統新聞”的語言功底、“新媒體新聞”的語言素質、綜合起來進行新聞標題的撰寫。比較成功的案例:湖南衛視某一期《晚間新聞》中,制作了一組如下標題:“鋤禾日當午,軍民魚水情”以及“姐姐離不開妹妹,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上述標題不僅滿足電視新聞標題的撰寫要求,還應用了趣味性語言,可以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2];另一方面,“細節決定成敗”。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名言:“我費盡千辛萬苦,為自己的項鏈選擇珍珠。”此言,意在說明細節的重要意義。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地追求時效性、真實性,更加追求觀賞性、藝術性和參與性,換句話說,就是“眼光和品位更高了”。對于基層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來說,要積極優化細節的藝術處理,打造精品和高質量的新聞作品,以達到受眾的滿意。要明確新聞整體節奏脈絡的藝術性細節,對新聞內容要有整體把握,節奏要有序、和諧、張弛有度,對于每一個畫面都要經過仔細篩選,方可使用。同時,要重視特寫細節鏡頭的運用,特寫鏡頭是最能體現細節的鏡頭景別,要通過準確、無誤利用特寫鏡頭來展現新聞細節。但是,要避免“特寫即細節”的誤區,要根據整體的現場環境,來決定如何使用特寫鏡頭展現新聞細節,需要注意的是,電視新聞中的特寫與專題片的特寫不同,專題片中的眼神、手等特寫是展現細節最好的載體,電視新聞中的特寫不可如此,要掌握尺度將機位“卡”到適合電視新聞的特寫位置,這樣的特寫畫面鏡頭是符合新聞體裁的,才能與新聞中其他畫面“搭調”而不突兀。
(三)強化后期制作 運用特效手段
電視新聞后期制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深入探討的是,融媒體時代,基層后期制作要達到何種境界,才能提高電視新聞的整體質量。首先,要具備團隊意識,有言道:積合力以制造勝,匯眾智而成功。將團隊意識放在首要位置,積極參與前期策劃等工作,與策劃人員和采訪記者等工作人員溝通到位,互相交流思想和想法;其次,電視新聞后期制作在開展編輯工作時,要提高政治站位,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法規,保障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規范性及標準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講政治”,嚴禁使用違規的圖像、聲音、圖片等內容;最后,基層電視新聞后期制作人員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要從思維、理念、心理上大力突破固有模式,積極學習并掌握運用新媒體技術,還要努力融合傳統媒體手段和新媒體手段,如此才能制作出更有視覺沖擊力的基層電視新聞作品。
四、結語
融媒時代新變革,電視新聞新格局。面對激烈的競爭,基層電視新聞亟待創新發展,才能在新媒體大潮中勇立潮頭。團隊精神、新媒加入、藝術修養等方面綜合發力,才會打造出主題鮮明、內容深刻、表現力強,符合時代的優秀新聞作品,為傳統電視新聞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振杰.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運用與藝術性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79-80.
[2] 白木仁.電視新聞的語言及編輯藝術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