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摘? 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這一政策主要就是解決現階段中小學生作業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后,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內容,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進步,從繁重的作業中解放學生,讓作業真正地發揮突出成效,通過對高中數學作業的創新設置,幫助學生透過數學作業實現全面的突破。
關鍵詞:“雙減”政策;革新作業;分層作業
在新課程標準的深度踐行中,很多教師都開始重視課堂教育的革新,但現存環境里,依舊有教師未將課程要求當作依據,來設計和落實嶄新化的數學作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部分教師還是會設計一些“樣式相對單一”“意識相對陳舊”的數學題,未能突破“機械性”的作業模式,這種形式的枯燥性和內容的統一性,很容易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高中數學教師就要跟隨素質教育的深化要求和雙減政策要求,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式。其中革新作業設計就是一項重要的落地措施。
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運用嶄新的作業設計理念,沿著學生的視角,進行內容層面的挑選性設計,依靠教材內容的穩固和解答能力的進一步加強,深化學生數學學科的綜合素養。但依托現行教育過程中的教學現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精準把握學生的實際性需求,并以此為奠基,設計針對性、特色性、系統性分層作業、個性作業和校本作業。這樣,教師才能夠落實雙減政策下的發展要求,提高課堂質量,降低學生壓力。依靠對“減量增效”要求的落實,教師能夠將作業的獨特功能發揮出來,繼而通過作業形式與內容的革新,在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的同時,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針對性分層作業
針對性地布置分層作業是指高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各有不同,高中階段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學生相關的針對性作業設置,這樣的針對性作業才能真正地體現分層,讓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依托針對性地分層作業完成自己的學習需要。例如主要分為學習能力學習較差、一般學生和學習能力優秀的學生,在一般的學生和較差學生中要掌握基礎性的知識,而對學習能力相對突出的優秀學生而言,則要進行拓展性知識,這樣才能夠幫助針對性的分層作業發揮成效。因為生活背景、成長環境、物質條件的不同,高中生間的學習差異極為明顯化。基于縮小學生間差異的目標,教師應踐行雙減政策的要求,重視課堂中的自主探究進程。教師可以融合高中生間的區別,針對性地設計分層課堂作業,借此使各個學生都可以贏取對應的注意,推進學生在探究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里,深化對應的自信心,然后基于學生自信心的成長,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科”的特性,繼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借靠探究進程,針對性設計分層課堂作業,是對雙減政策的有效性落實,其不僅滿足雙減政策中,增效減量的課堂開展要求,還符合素質教育深化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要求。由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借助教材內容,設計三個層級的作業,即基礎、提高、拓展三個層次的課堂作業設計,學生能夠依靠自我性的認知,選取適合自身能力的課堂作業,之后沉浸至自主化地思考、探索與解析中。
以高中數學蘇教版必修第一冊第8章《函數應用》為例,教師在講述“方程求解”時,應借助探究環節,針對性地設計分層課堂作業,讓學生立足于自身個體化的意識與認知規律,選擇適合自身自主探究和解答的課堂作業,從而使各個學生都可以進行主動化的思考與汲取,推動全體學生得到對應的進展。
基礎型課堂作業:(填空題)函數f(x)=■的零點是?
提高型課堂作業:判斷函數f(x)=lnx+x2-3的零點個數。
拓展型課堂作業:若函數f(x)=mx2-x-1有且僅有一個負零點,求實數m的取值范圍?
二、特色化個性作業
對高中數學而言,特色化的個性作業主要是指能夠依托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發掘更多的特色來實現作業的個性化發展。如果只是單一的書面作業,單一的基礎性作業是無法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提升的。依托高中數學的新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要踴躍推行多元性的教學形式,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多元性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主動性的延展,有極大程度的優質效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加強,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要關注到這一核心點。讓學生可以在多元作業方式下,選取適合自身學習規律的作業內容,進而以內容的過程解析,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
以高中數學蘇教版必修第二冊第13章《立體幾何初步》為例,這一節課與概率模型相連,為實現基礎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教師可以沿著這節課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特色化的以及個性化的作業。教師既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個性化作業,也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個性化作業,而設計個性作業的本質就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由此,教師可以基于目標與要求,設計這樣的個性化作業:如圖1所示,OA=1,在以O為圓心,以OA為半徑的半圓弧上任意取一點B,則三角形AOB的面積小于■的概率是?
除了這些作業之外,依托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各地區,除了課本之外,還會有很多和數學相關的元素,在立體幾何圖形中很多建筑物都包含這樣的情況,老師在設置一些針對性習題的過程中,還可以設置一些拓展性的習題,讓學生依托相關的建筑,將建筑轉化為相關的數學幾何圖像。然后在幾何圖像上想象某一建筑設置裝訂相關的裝飾圖案,該圖案需要設置在哪個位置更為合適。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的數學幾何知識,就會盲目地進行說明,然而有些學生就能夠有理有據,借助數學知識說明裝飾物設置在哪里能夠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三、系統化校本作業
在校本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校本作業主要涵蓋兩個層面內容,系統化設計校本作業首先關注學生的思維,另外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應用情況,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進一步地對課本內容做好補充。
(一)設計校本作業
校本作業設置是需要在具體教材的基礎上展開了進一步延伸,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前教學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的學習被課本教材所禁錮,無法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面對這樣的情況,就可以在校本作業方式的過程中更加凸顯宏觀性、多樣性。通過系統全面的校本作業,讓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高中數學教師在對作業內容進行設計時,要在遵循要求的基礎上,重點整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狀況。教師可借靠多元化的解題訓練形式,設計高中階段的數學作業內容,即教師可以沿著變式訓練和一題多解的樣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延伸學生的解題能力。
以高中數學蘇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3章《圓錐曲線與方程》為例,教師在設計“曲線類”校本作業時,就可以提料教材內容中的具體題型,設計多樣式的作業,用變式性的訓練和解題方法的分析,加強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原題:設橢圓■+■=1(a>b>0)上的左右焦點分別是F1和F2,作直線與橢圓交于A、B,則△ABF1的周長是?
變式1:已知F1和F2是橢圓■+■=1(a>b>0)上的兩個焦點,過F1的直線與橢圓交于M、N兩點,則△MNF2的周長是?
變式2:已知F1和F2是橢圓■+■=1(a>b>0)上的兩個焦點,過F1的直線與橢圓交于A、B兩點,若F2A+F2B=12,那么AB=?
例題:求以橢圓9x2+5y2=45的焦點為焦點,且經過點M(2,■)的橢圓標準方程。
解法1:設所求的橢圓方程為■+■=1(a>b>0),
因為點M在橢圓上,所以■+■=1又a2-b2=4,
所以a2=12,b2=8,所以橢圓方程為■+■=1,
解法2:因為點M在橢圓上,所以MF1+MF2=2a,
即2a=4■,所以a2=12,由c=2得b2=8,
所以橢圓方程為■+■=1。
(二)挖掘理念,設計校本作業
在汲取數學知識的進程里,各個知識點的內化都要依靠基本型的理念和計算公式,進行題目解析領域的奠基,且概念、原理與公式是學生由淺層意識轉深層意識的關鍵性奠基。所以,教師在設計系統性校本作業時,應該重新審視定義與理念的內容整合,基于原理性的原則,將作業設計回歸至“基礎知識”的擴展和填充中。高中學生在進行高中數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大多是每個作業都是針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的及時鞏固,這樣的學習無法調動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對學生而言,隨著高中數學學習逐漸深入,學生會了解到更多的基礎數學知識,如果沒有辦法將這些知識統一靈活地進行應用,那么所學習到的知識就只是簡單地放在腦海中。
以蘇教版高中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1章《直線與方程》為例,教師在布置問題類型的校本作業時,要整合基本性的原理進行內容轉化,通過思維加強和能力延伸,激活學生的探究能力,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通過基本原理的整合,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水平,并借靠問題的解答,強化學生數學學科的綜合素養,依靠新型的解題理念和方式,深化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堂作業:已知△ABC的定點A(5,1),AB邊上的中線CM所在直線方程是2x-y-5=0,AC邊上的高BH所在的直線方程是x-2y-5=0,求定點C的坐標以及直線BC的方程。
學生能夠在解析題目的過程里,了解“直線方程”的定義,穩固“直線方程”概念,其還可以在課堂作業的分析進程里,奠定一定的數學基礎,進而加強相應的解題能力。最為核心的是,學生可以在基礎的夯實背景下,深化學科性的數學素養。
綜合以上情況能夠發現,圍繞著雙減政策,在革新作業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針對性分層作業設置、特色個性化作業設置、系統化的校本作業設置,能夠讓學生的作業彰顯豐富性、專業性、全面性。然而對學生而言,完成了作業之后,及時的作業反饋也非常重要的,這樣能夠幫助高中數學老師及時了解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傳統模式下的作業是由老師單一地向學生反饋作業,最終呈現的也只有學生答案的對錯,這樣的作業無法發揮出成效。在當前背景下,要將學生完成作業的思路、過程和結果統一作為考核標準,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作業的互相交流,學生自己對作業進行評價,再加上老師對作業的評價,最終的反饋結果呈現在信息化平臺上,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對照平臺的相關內容,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高中數學老師靈活地應用信息化平臺,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了解,學生也可以結合作業創新過程中,自己完成作業情況及時地在平臺給予教師反饋,例如某一個知識點自己掌握還不牢固,就可以在課后反饋到平臺上老師,這樣在設置作業時就更具有針對性。同時學生的課堂作業提問,再到最終成交的作業,都可以借助相關的信息化平臺顯示出一系列的數據,幫助高中數學教育工作發揮突出成效。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作業設計中,為提高學生學習素養,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教師要切實踐行雙減政策的要求。其不僅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性需求,設計個性化的特色作業,而且還要融合學生的實際性學習能力,設計分層性的適應性作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結合素質教育的持續性深化,在延伸學生原有視野的背景下,加強學生學習能力,以校本作業的系統化設計,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登盛. 高中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策略[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75.
[2]王學會. 高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性分析[J]. 試題與研究,2022(15):67-68.
[3]李創榮. 有關高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思考和探索[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4):83-85.
[4]彭永婷,黃春霜. 例析高中數學校本作業的設計及實施[J]. 理科考試研究,2022,29(01):24-26.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