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穎

摘? 要: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人文素質教育成為中職護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對護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分析了人文素質融入中職護理教學面臨的問題,闡述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轉變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教學評價模式等方面,探究出人文素質教育融入中職護理教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中職;人文素質;護理教學;課程思政
中職護生是我國職業教育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但當前中職護生普遍存在專業基礎差、人文素質匱乏的問題。在核心素養教育的背景下,把新時代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顯得尤為迫切。本研究分析了人文素質融入中職護理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探究新的教學路徑,旨在提升中職護生人文素質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人文素質融入中職護理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護生對人文素質認知的偏差
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主要側重于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文素質培育和提升方面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當前臨床醫務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人文素質缺乏,醫患溝通能力欠缺,醫療服務意識淡薄等現象,不能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多層次需求。
在新形勢背景下,相比專業知識的傳統教學,中職衛生院校更應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但通過前期調查結果顯示,64.2%護生沒聽說或不了解人文素質,且68.1%護生認為“護士的人文素質與技能水平一樣重要。”從本質上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中職衛生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導致大部分學生對人文素質的認知產生偏差。
(二)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差
前期調查顯示,79%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差,17.5%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中等,3.6%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強,主要表現在認知、勇氣、耐心等方面,且均低于國內常模水平,表明中職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大部分學生也意識到在護理行業這樣特殊的職業中,僅僅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
(三)師資配備和課程設置不合理
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人文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這與教師的教書育人的工作本質是一致的。因此,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學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當今,我國大部分中職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是由思政課教師擔任,其知識結構偏向人文,缺乏醫學背景知識,不能很好地把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相融合;而醫學專業教師雖然具備醫學知識背景,但其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人文素質知識較單薄,在講授專業課程時,不能很好地結合人文素養進行拓展,實現課程思政。因此,師資配備不合理也是影響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課程時數的限制,醫學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醫學專業課所占課時的比重較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所占課時比重較少且局限。對臨床上常見的社會現實問題,如醫療糾紛、護患關系、護患溝通技巧等內容,在醫學專業教材中涉及較少,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融入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
二、人文素質融入中職護理教學的意義
(一)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迫切性
“醫者仁心”是指一名醫護人員只有更好的專業技術是不夠的,因為醫護人員的職責是救死扶傷,服務對象是人,還需要有崇高的醫德。而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強調的是人們對生命與健康、人格與尊嚴、權力與價值的關注和追求。對護理學生而言,人文素質主要強調的是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良好職業素養。所以,學生只有在正確地引導下,才能將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技術相結合,才能出色地完成臨床護理工作,讓患者滿意和放心。
(二)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重點就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等專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醫學本質的內在趨勢,更是新時代新形勢下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的現實和迫切的要求。
近年來,頻頻報道發生醫療暴力事件,其中,醫患關系緊張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在醫療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醫護人員的評價不再是以單一的技術水平為標準,而是對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要求不斷增加。如果一個醫護人員缺乏仁愛之心和職業道德,那他給患者帶來的不是“救死扶傷”,很有可能是一場災難。因此,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不僅需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質。
三、人文素質融入中職護理教學的路徑與方法
(一)轉變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頂層設計,這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首要條件。教育理念決定教育的思想和行為,在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上,學校要以“課程思政”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教會學生對人的全面關懷與尊重。因此,在給醫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時要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并把學生職業素質的整體水平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核心指標。
(二)融入人文素質,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在核心素養教育的背景下,要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人文素質豐富”的護理人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則應當貫穿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相結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考慮中職護理專業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認知現狀以及課程特點,在不同階段課程設置中應對人文素質的滲透有所側重。比如一年級護生應側重基本素質的培養,如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二年級應側重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三年級應側重臨床實踐和臨床思維的培養。
(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學科融合型教師
“行為的引導是最好的教育”。加強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建設是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前期調查結果顯示,54.1%護生認為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對中職護生人文素質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和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因為人文素質高的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會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學校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途徑,邀請醫學行業精英和能工巧匠進校園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及專業教學指導工作,并定期給學生開講座或者授課,向學生講授臨床醫護工作人員目前面臨的社會問題和分享臨床案例,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經驗,為日后更好地融入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學校也要擴充人文教育的師資隊伍,加強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知識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學科融合型教師。
(四)進行課程建設,落實開展“課程人文”
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那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就要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全過程,這就要求對課程建設進行合理的思考和改革,學校各層面給予高度重視。其中人文課程在醫學教育中擔負著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程建設上,應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為一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病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在保證優質技術服務同時也要考慮人文關懷。避免出現醫學人文課程由公共基礎課代替的現象,在考核標準上應更加合理,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人文課程的積極性。
護理專業各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在教學中融入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和協助精神,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拓展教學內容,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真正做到“立德樹人”。例如《內科護理學》在講授“流感”一節內容時,根據傳染病的特點,可結合學校奔赴在一線的抗擊新冠疫情的優秀畢業生真實案例,讓學生能夠從身邊優秀的校友中學習愛國、奉獻、仁愛、慎獨的職業精神。
《護理學基礎》在講授導尿術操作時,教師要強調患者感受,因為這項操作會暴露患者隱私,在利用模擬人進行展示時,要告訴學生懂得換位思考和關愛患者,將職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滲透進課程中,最終能實現共情教育。
(五)融入人文素質進行教學評價改革
1. 改革評價學生方式
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考核。在職業能力考核時,應加入人文素質考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考核形式,例如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讓學生參與到自身學習評價中,引導其樹立客觀、公平、公正的價值觀,更使課程評價實現多元、全面、客觀。
完善實踐課程的操作考核標準,增加護士素質評分內容和操作前對患者、物品、環境的評估,重點考查學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技巧和人文關懷,操作后增加效果評價內容,如護理效果評價、患者滿意度評價等。在技能考核過程中,把對學生人文素質要求融入操作的整個過程,與臨床更貼近,也讓學生在學校練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2. 改革評價教師方式
傳統對教師的評價方式都是只關注業務水平,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進行改革,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育人效果貫穿于綜合能力考評中。評價維度從單一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和授課技巧,向師德師風、人文素質、個性魅力等多維度延伸,以實現師生共同進步。還將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納入評教、評學、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中,完善多維協同育人職責。
四、結語
我國職業教育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也賦予了護理教育新使命,召喚新精神。而這種新精神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有機統一。因此,護理教育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采取切實有效的人文素質融入護理教學的路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腦袋,為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德技雙馨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凱軍,崔榮軍,胡江平. 新形勢下醫學人文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醫學與社會,2013,26(03):89-90+94.
[2]夏超明. 二十一世紀醫學人才素質教育模式探討[J]. 熱帶醫學雜志,2003(04):492-494.
[3]孫東明,秦清榮. 立德樹人導向下思政元素融入護理專業課程教學[J]. 知識窗(教師版),2022(03):15-17.
[4]張蕾. 論醫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0):182-183.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