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峰
摘要: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更需要基于自身發展實際,充分認識到時代發展的機遇、挑戰以及自身的優劣勢,積極尋找突圍路徑,突破當前發展瓶頸。基于此,本文將探究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如何實現“突圍”,旨在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健康長久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傳播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快速崛起。這些新媒體憑借自身優勢,在新聞傳播率、市場占有率、用戶忠誠度等方面不斷提升,對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沖擊。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加強思考,積極轉型、實現突圍、開拓創新,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帶來生機[1]。
一、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正確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視挑戰,緊抓機遇。在新媒體語境下,誕生了融媒體理念。融媒體理念下的發展需要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新聞內容、優化新聞采編方式、加強與觀眾互動、提高新聞播放效果,并結合觀眾的需求進一步優化和創新節目。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只有抓住機遇、明確方向,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2]。
(二)挑戰
1.觀眾選擇多樣
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只是單向輸出,忽略了人們的年齡、需求等因素,而且節目限制了觀眾的選擇權,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播放什么內容,觀眾只能收看這些內容。而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節目,還能在網絡平臺上自由發表言論,這能有效提高人們的參與積極性。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導致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無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發展狀況堪憂。
2.人們多樣化的節目形式需求
在新媒體語境下,各種高新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節目形式,人們能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相關新聞信息[3]。人們多樣化的節目形式需求使單一節目形式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3.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多樣化
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既要在新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突破,還需要在主持風格上進行優化[4]。一般來說,廣播電視新聞主持人屬于節目的核心,其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收視率和效果。在新媒體語境下,對于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標準日益提高,一方面需要主持人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需要主持人具備良好的信息化素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但部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尚未認識到這一點,缺乏學習與探索意識,不能隨機應變、風格單一,影響了節目的播出效果。
二、充分認識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優勢與劣勢
(一)優勢
1.真實性
與新媒體新聞內容相比,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更強,廣播電視新聞所有信息均是通過記者實地調查獲得的。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記者對參與人員進行一線調查,這能真實表達參與人員的內心情感和觀念,部分精彩鏡頭也能讓觀眾達成共鳴。在完成采訪工作后,新聞工作者開始編寫內容,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新聞內容和新聞背后的含義[5]。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會嚴格審核所有信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而新媒體新聞大部分是網民上傳的信息,這些信息缺乏專業視角、缺乏一定的真實性,進而導致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總之,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是新媒體新聞不可比擬的。
2.權威性和專業性
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行業擁有專業的設備和專業人員。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主要通過衛星信號的傳播獲得信息,其傳播速度非常快,能第一時間獲得一手資料,而且還能獲得全面、清晰的信息[6]。例如,一旦發生全國性的重大社會事件,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記者能在第一時間進行調查和采訪,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并反饋到電視臺,編輯人員會將視頻和文字第一時間分享出來,讓觀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全貌。
(二)劣勢
1.信息傳播速度慢
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新聞在傳播速度上處于劣勢,而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對于高效、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有更大需求。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不足,它的制作需要嚴格遵循相關規定,制作流程和制作環節較復雜,只能在固定的時間段向觀眾輸出新聞內容。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這些限制決定了其無法像新媒體那樣高效、快速地生產各類新聞素材,觀眾無法隨時隨地獲取新聞內容。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相對固定的編輯模式、制作模式,直接影響了信息的傳播效果。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信息傳播滯后性這一問題,也是導致觀眾流失速度快的重要因素。
2.觀看體驗一般
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讓人們獲得多元化的新聞信息,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完整。而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獲得信息的方式較單一,直接影響觀眾體驗。
3.觀眾互動少
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媒體與觀眾的互動程度較低。網民能在網絡平臺上隨時隨地發布信息、發表評論和看法。但廣播電視無法與觀眾及時互動,觀眾之間也不能進行及時交流。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下,觀眾只能被動地接收新聞,自主選擇權較少,也無法直接參與討論和評價,無法及時表達自己對節目的看法。
三、轉劣為優,實現新媒體語境下的“突圍”
(一)構建廣播電視新聞網絡平臺
第一,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積極打造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兼容的網絡平臺[7]。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參考央視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央視持續加強文化建設,非常注重對《中國詩詞大會》的報道,并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等發布了一系列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參賽選手的精彩表現。通過多方面網絡平臺的報道,能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中國詩詞蘊含的趣味、審美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上述新聞報道中,央視不僅報道了《中國詩詞大會》如何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進行融合,從而讓觀眾更多地感受到詩詞無與倫比的美,還報道了眾多優秀選手的個人成長歷程,這些或鼓舞人心或催人淚下的故事,同樣感動著每位觀眾。央視正是通過各大網絡平臺對《中國詩詞大會》的一系列報道,積極打造了引人注意的話題和特色內容,充分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最終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第二,在制作內容時,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多使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內容的感染力和節目效果。另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人們的關注點,在人們關注的基礎上,積極尋找符合人們文化心理、認知水平、觀看需求的內容,并積極傳遞有針對性、有價值的內容;第三,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加強雙邊、多邊業務合作力度,為觀眾提供海量的新聞內容,便于觀眾選擇和觀看,并增強觀眾黏性。
(二)增強數據挖掘意識及能力
第一,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全面提高從業者的數據分析意識和數據挖掘意識,真正認識到大數據時代中數據和信息的價值,并立足于新媒體、傳統媒體的資料來源和新聞采訪渠道,深入挖掘信息內容[8];第二,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從業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資源收集能力和數據挖掘能力,提高洞察力和預判能力,既能及時、準確地預判網絡平臺的新聞輿情,又能及時甄別信息的優劣、虛實,強化媒介素養,真正制作出契合需求、引領價值的新聞。另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從業者需要在自身新聞意識、判斷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及時制作高質量的新聞,更好地滿足觀眾對節目的需求。在網絡大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從業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得海量的資訊信息,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分析結果,尋找有價值、新穎的新聞報道切入口[9];第三,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同時,不能夸大數據分析效應,更不能炮制“震驚體”或“標題黨”類新聞,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傳播與客觀事實相吻合的新聞;第四,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充分利用和借鑒多媒體技術制作多維數據,并在可視化技術的支持下,闡述新聞真相、挖掘新聞價值,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新聞內容;第五,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及時關注并展示特定行業企業、特定地區新聞的數據規模和變化規律,在數據信息的支持下揭露社會問題,聚焦熱點事件,通過深度調查深入挖掘數據背后價值,并對新聞資訊進行深度分析和預測性報道。
(三)強化新聞制作能力
在新媒體語境下,各類新媒體迅猛發展,其憑借著自身的優勢獲得了廣大網民的熱烈追捧。在這種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基于自身優勢,全面提高新聞制作能力[10]。第一,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領導應充分認識到提高新聞制作能力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相關的學習培訓,強化對現有從業者應用能力、理論知識的考核力度;第二,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健全獎懲機制和晉升機制,通過完善的規章制度有效激發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各崗位員工恪盡職守,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提高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傳播更有價值的新聞;第三,在融媒體建設的大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充分抓住有利時機,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不斷優化節目流程和效果。例如,安徽衛視的《每日新聞報》選擇了融媒體策劃立意的方案,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化新聞制作環節。《每日新聞報》每天及時分享用戶上傳的材料,這種接地氣的新聞采編方式,不僅能掌握觀眾關注熱點,還能有效提高新聞銳度。這種以觀眾為中心的新聞制作方式,能加強雙方的無縫連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新聞多元化、草根化的觀看需求。
(四)加強與觀眾的溝通及互動
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與觀眾互動較少,大部分沒有與直播類、視頻類等新媒體進行合作,這直接影響了傳播效果。在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轉變意識,摒棄傳統單一化的信息傳播模式,真正認識到與觀眾互動的重要性。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積極進行融媒體建設,根據自身發展情況,注冊并應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生媒體,充分利用新生媒體的優勢強化議程設置、增強新聞傳播效果。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可積極關注新媒體評論區域,從而更精準地了解觀眾對電視新聞的看法,掌握觀眾的興趣愛好。在廣播電視新聞直播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可以設置專門人員負責與評論區觀眾進行互動,及時回答觀眾問題,強化價值引領,并全面提高觀眾的參與感、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例如,央視推出的“央視新聞”APP,其通過互動性更強的H5形式加強與觀眾互動,在統計信息中埋入大數據探針,能更方便地搜集到用戶的年齡群體、區域、性別、觀看偏好、投票分布以及評價傾向等信息。與此同時,央視還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APP上發布了互動性更強的H5界面,并通過高新技術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把數據直接傳輸給新聞編輯部門和新聞演播室。H5形式下的觀眾參與積極性更強,這對優化新聞編輯和制作效果有重要意義。
(五)構建節目多元評價指標
維護公共利益是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責任。當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大量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走娛樂路線,選秀娛樂綜藝節目泛濫,究其原因在于收視率指揮棒效應。對此,有必要構建節目多元評價指標,使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始終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目前,中國權威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評價指標包括客觀指標(收視率)和主觀指標(專家評價)。在新媒體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追求多元價值取向,采用二分法評價指標反倒會帶來負面導向作用,對此有必要對現行節目評價指標進行調整。一方面,主觀指標應在保留專家評價的基礎上增加受眾滿意度,受眾滿意度代表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可信性和社會價值,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應以追求社會效益為導向,使受眾滿意;另一方面,應調整客觀指標的比重,提高主觀指標的比重,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充分認識了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優勢與劣勢,從新聞網絡平臺、數據挖掘、新聞制作能力、觀眾互動等角度,詳細論述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實現新媒體語境下的“突圍”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俊.電視臺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轉型戰略[J].新聞傳播,2019(4):82-83.
[2] 金景山.融媒時代廣電新聞編輯創新與融合探微[J].記者搖籃,2021(7):88-89.
[3] 劉怡.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創新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0(3):53-55.
[4] 朱紫君.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聯播》傳播革新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6(21):81-83.
[5] 楊爽.縣級融媒體中心創新發展意義與路徑探究:以河南安陽縣融媒體中心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5(4):101-102.
[6] 李晴雅.論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與電視媒體的競爭與融合[J].傳播力研究,2019,3(33):99.
[7] 謝清平.淺析融媒體時代下媒體企業的管理轉型[J].現代企業文化,2018(26):294.
[8] 余菁.電視民生新聞在融媒時代的創新:以上饒廣播電視臺《城市報道》為例[J].聲屏世界,2021(20):35-36.
[9] 永清.媒體融合時代地方媒體做好電視外宣工作的思考[J].今傳媒,2022,30(1):61-64.
[10] 鄭曉靜.淺談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文化類節目的編導與制作思路[J].傳播力研究,2022,6(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