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 要? 《論權威》是恩格斯立足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首次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經典文獻,通過對以巴枯寧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深刻揭示了反權威主義者的思想謬誤,科學闡明了權威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溫恩格斯的《論權威》思想,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完善民主集中制、落實“兩個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論權威;馬克思主義權威觀;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經典著作中富含真理和智慧,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因此,學習經典是每一位黨員的必修課,要善于從讀原著、悟原理中把握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汲取治國理政的豐富智慧。《論權威》是恩格斯立足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首次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經典文獻,通過對以巴枯寧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主張的個人無限自由和否定一切權威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深刻揭示了反權威主義者的思想謬誤,科學闡明了權威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溫恩格斯的《論權威》思想,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完善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兩個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解析:權威觀的四重面向
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科學闡釋了權威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有力地駁斥了無政府主義者對權威理解的片面性、孤立性和靜止性。只有堅持全面的、聯系的以及發展的立場,才能真正洞悉權威的本質,直指其內在核心。
(一)權威的本質性
恩格斯指出,權威是指“把別人的意志強加于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因此,權威由強制和服從兩個要素構成。有權力而無服從,叫作有權無威,反之則是無權有威。只有權力和權威共存,強制和服從相生,權威才會產生。強制和服從是權威的一體兩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構成權威的有機整體。權威作為主體施加于客體,客體服從于主體的社會關系,其種類具有多樣性。從權威的內容來看,有政治權威、文化權威、道德權威、宗教權威、醫學權威、科技權威等。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從權威的來源將其劃分為個人魅力型、傳統型以及法理型權威三種類型。從縱向來看,在不同時代,權威類型的表現形式也有區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權威形式分別為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等。此外,在不同性質的權威類別當中,強制和服從的內涵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權威的主體是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是從其自身利益出發的強制性,所以客體的服從也多是被迫性服從;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被消滅,公有制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權威主體的強制性意志是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客體的服從性多是自愿性服從。
(二)權威的客觀性
權威是客觀存在的,廣泛存在于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當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雖然,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權威的表現形式有所差別,但權威卻始終存在,并且隨著生產的高度專業化和社會化,權威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展當中。正如恩格斯所言,以現代資產階級的經濟關系來看,孤立的小作坊被擁有龐大工廠的現代工業所取代,大路上的馬車被鐵路上的火車所代替,小型劃槳船和帆船被大型輪船所替代……單一的個人化活動正在被聯合的、協作的、復雜的綜合性工作過程所取代,而權威正是將這些綜合性工作組織起來的必要前提。具體來講,恩格斯分別舉了棉紡廠的生產、鐵路運輸以及遠洋航海三個例子,從生產、流通等環節進行論證。以棉紡廠為例,首先,從棉花到棉紡需要經過多道工序,要在不同的車間中來完成;其次,勞動者要服從機器自身的運行規律,也即是機器的權威,否則就無法進行有效的勞動;再次,一旦生產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必須有一個權威來統一大家的意見。以鐵路為例,鐵路的運行是建立在多方協作基礎之上的,而各方要實現有效協作就必須服從一個能處理一切相關問題的意志,否則鐵路的運行就不可想象,而這個意志就是權威。以汪洋大海的航行來看,如果在航行的過程中出現危險,在人心惶惶、議論紛紛的狀態當中,如要拯救全船人的性命,就必然要有一個絕對服從的意志。因此,只有服從權威,生產才能平穩有序,運輸才能順暢無阻,安全才能有效保障。
(三)權威的辯證性
關于權威的辯證性,主要體現在權威和自治之間的辯證關系上。權威和自治是相對的東西,它們的應用范圍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以巴枯寧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鼓吹的權威與自治完全對立,即權威就是絕對壞,自治就是絕對好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權威和自治不僅有相互區別的一面,也有相互聯系和相互統一的一面。自治是與民主密切關聯的,是民主的外在表現,而民主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其中,這種服從就是權威的體現。因此,自治是以權威為基礎,自治的實現也必然意味著對權威的認可,沒有權威的自治,必然會淪為一盤散沙或群龍無首的混亂、無序狀態。在社會發展中,既不能將自治和權威對立起來,也不能偏重一方、厚此薄彼,過度強調權威,社會就會產生專制和暴政,缺乏生機與活力,陷入停滯狀態;過分強調自治,社會則會出現各種無序的亂象。
(四)權威的歷史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權威在本質上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要為經濟基礎提供服務,以促進其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生產關系要適時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基礎有差別,權威的表現形式也呈現各類差異,這是權威的歷史性。以政治權威為例,在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的社會形態當中,政治權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質的不同。但是,隨著生產力高度發達,階級和國家逐漸消亡,政治權威也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同時,雖然政治權威會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而走向消解,但這并不代表權威就會不復存在,其它類型的權威依然會存在,或會轉化為另外一種新型的權威類型而存在。
二、歷史脈絡: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中國化進程
縱觀世界共產黨執政史、社會主義建設史、人類社會發展史,《論權威》思想和原則始終貫徹其中。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程中,始終將馬克思主義權威觀內嵌于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文化,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本土化和時代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權威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
在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中,只有確立黨中央的權威和鍛造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次次戰勝紛繁復雜、波詭云譎的歷史挑戰,才能一次次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推進偉大事業不斷走向前進。然而,在建黨初期到遵義會議之前的歷史時期,由于我們黨并未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也未能建立起穩定有效的黨中央權威,直接導致黨的事業屢屢受挫。在此期間,我們黨先后犯了一次右傾主義和三次“左”傾主義錯誤,給黨的革命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1935年的遵義會議,明確指出“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帶來的重大危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軍事路線,在我黨生死存亡之際,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自此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領導核心逐漸形成。但是,馬克思主義權威的形成和確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同一切破壞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行為進行斗爭的過程中逐步鞏固的。在長征之時,張國燾公然反對中央的北上方針,堅持率軍南下,甚至要另立“中央”,自任“主席”,悍然挑戰黨中央權威,妄圖分裂黨和紅軍。在抗戰時期,王明主張“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放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否定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對黨中央的權威再次進行挑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同張國燾和王明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有力的斗爭,切實維護了黨中央權威,維護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核心地位。隨后,黨的七大勝利召開,指出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的偉大領袖,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有力維護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為后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組織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急需一個強有力的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是建設強大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前提。只有保障黨中央的權威,才能使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有序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57年5月,在接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體代表時,毛澤東進一步強調黨中央的領導和權威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時期,面對“十年動亂”對黨、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迫切需要重新樹立黨中央權威,改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鄧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維護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權威,才能解決問題、戰勝困難、辦好大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西方國家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使很多國家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汲取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堅持馬克思主義權威觀不動搖,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使中國共產黨經受了各種磨難與考驗,開辟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和嚴峻,各種風險與挑戰層出不窮。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兩個大局”之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社會主要矛盾出現深刻變化,與之同時,黨內也存在淡化黨的領導、削弱黨的建設、虛化黨的組織等問題。因此,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領導核心,是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要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旗幟鮮明地指出,“堅持黨的領導,首先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動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讓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有了定盤星和壓艙石,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三、價值意蘊: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當代啟示
恩格斯在《論權威》中關于權威的系列論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基礎。全面理解和把握權威觀的基本內涵和內在邏輯,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
無產階級政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正是由于在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整合力量,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筑牢堅實的思想基礎。只有黨內思想實現統一,才能進一步統一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動,才能匯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才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自信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在推進社會發展中始終把握正確方向、遵循歷史規律。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武裝全黨,統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維護黨中央權威。比如,三次歷史決議均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巨大歷史成就以及重要經驗教訓,都在重大歷史關頭統一了全黨思想,凝聚了黨心民心,保障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向前進。
(二)堅持民主集中制不放松
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領導的制度保障。民主集中制作為我黨根本的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能切實將發揚黨內民主和實行集中領導有機結合起來,將激發創新活力和統一全黨行動有機結合起來,將行使權力和履行責任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克服分散主義、宗派主義、自由主義,保證全黨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民主集中制由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共同構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具體工作當中,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要做到:在醞釀準備階段,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而不能閉門造車、獨斷專行;在貫徹執行階段,要令行禁止、堅決落實,而不能三心二意、猶豫不決。歷史上,作為第一次無產階級政權偉大嘗試的巴黎公社之所以曇花一現,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武裝人民的權威用得不夠。法國工人階級雖然通過革命權威建立政權,但由于未能及時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致使其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威集團,最終必然走向失敗。蘇聯作為一個能夠與美國爭霸的社會主義強國,歷經69年而走向解體,其關鍵的因素就是由于蘇聯領導人自動放棄了黨的領導權和民主集中制。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逐步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其核心要素就是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領導不動搖。
(三)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不懈怠
黨內法規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制度實踐,從制度的層面進一步明確了維護黨的領導權威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長遠之策和根本之策。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制度在保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權威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全國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本黨黨員皆須絕對服從之”。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通過黨章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形成制度性約束,進而維護黨的權威。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再次強調全黨的統一性、集中性以及服從中央領導的重要性,明確反對標新立異和自成系統的不良現象。總之,通過嚴格執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系列黨內法規制度,不斷完善以“1+4”為基本框架的黨內法規體系,進一步扎緊制度的籠子,切實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力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領導。
唯物史觀認為,作為肩負實現共產主義歷史使命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確立黨的領導核心,維護黨中央權威。否則,就難以作為一個整體而行動,也就難以實現打破舊社會、建設新世界的歷史任務。《論權威》作為論述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經典文獻,深刻闡釋了確立和維護權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正確認識新時代“兩個確立”的形成條件和地位作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276.
[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9.
[4]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34、554-555.
[5]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7.
[6]周國全,郭德宏.王明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0.
[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45.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