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偉
摘要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賦予了嘉興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南湖區作為嘉興市主城區,立足深化“雙鏈”融合度,搶占發展制高點,謀深做實全域創新格局,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科創賦能作用,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造潛能,全力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全域創新區。
關鍵詞長三角城市群;全域創新區;南湖區
近年來,嘉興市南湖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較為完備的科創體系和產業體系,是長三角區域重要創新增長極,有基礎有條件率先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加快成為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全域創新區。
一、沿產業鏈、創新鏈向上攀升,是南湖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之需、迫切之要、必由之路
從發展基礎看,南湖已厚積成勢。南湖區R&D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連續12年位居全省前十。從科創平臺看,逐漸形成了以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老兩院”和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為代表的“新兩院”,帶動一批科創平臺“雁陣式”發展的“2+2+X”科創平臺格局。從產業布局看,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引領,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型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化工、特鋼、化纖、包裝四大傳統產業為基礎,科技服務、現代金融等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發展的“1341”現代產業體系。
從發展挑戰看,南湖需縱深突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持續深化,創新要素跨區域加速流動,區域城市發展呈現合作頻繁、競爭激烈態勢。上海楊浦區加快構建“融合、協同、共享”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9.04件,位居上海全市前列;杭州西湖區大力實施“科創強區”戰略,傾力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策源“東首”,年均技術交易額達150億元以上;蘇州相城區聚焦創新集群發展,形成了以千余家高企為核心,近三千家民營科技企業、近兩千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梯隊的創新企業集群。相比之下,南湖區創新要素的總量和質量存在明顯差距,高新技術企業、高端人才、技術匯聚和循環效應尚未顯現,創新平臺帶動作用有限,創新生態有待優化。
從發展形勢看,南湖正深蹲起跳。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持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成為浙江推進“兩個先行”的首位戰略。2022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強調,要著眼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協同發展,扎實推進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作為G60科創走廊重要節點,南湖區正迎來實現全域創新的重大戰略風口期。
二、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全域創新區,南湖方向明確、路徑清晰、動能強勁
在發展導向上,突出創新制勝系統構筑創新優勢。堅持科技創新和人才創新同步走,以超常規舉措培育打造創新平臺優勢、技術領先優勢、產業競爭優勢、人才支撐優勢和創新生態優勢。堅持“四個面向”的創新導向,高標準推進“科創湖區”建設,建立一批創新園區、創新樓宇和眾創空間,奮力打造具有南湖辨識度的創新成果。
在路徑選擇上,融入“一體化”加速“雙鏈”融合。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全力融入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在跨區域協同創新等方面主動作為。做強“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高能級產業生態園,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實現雙鏈齊飛、協同共振,以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奮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現代產業高地。
在動能培育上,優化創新生態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人才“引育留用”流程與機制,暢通科技金融服務鏈,打通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等合作通道,加速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集聚,推進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創新聯合體建設,奮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包容、富有彈性的創新生態。
(一)構建統籌全域的創新布局
1.著力打造亞太路科創帶。以亞太路為中軸,南北向延伸串聯湘家蕩科創湖區、南湖高新區、鳳凰科技新城,打造以軍科系、中電系、清華系、交通系“科創新四軍”為引領的三大科創板塊。依照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合理布局沿路科創載體、產業體系,配套現代生活設施和公共生態空間,打造創新、生產、生活、生態一體集成的現代城市創新帶。
2.全面實施“創新回歸城區”。實施樓宇經濟專項行動,加快建設1921南湖都市經濟產業園、科技城科創中心、南湖創客等一批創新園區、創新樓宇和眾創空間。加快發展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數字營銷、商務服務、創新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一環內連片區塊、“九水連心”沿線城市有機更新,提升城區平臺能級,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努力形成“城市環境吸引人才—創新人才回歸城區—產業迭代繁榮城市”的城市生態。
3.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系統建設,放大南湖微電子產業平臺示范引領效應,加快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特色產業集群。實施制造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行動,謀劃推進一批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打造優勢,形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等企業群。
(二)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格局
1.提升“2+2+X”科創平臺功能。充分發揮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帶動作用,大力助推浙江中科應用技術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等科創平臺成為創新母體,圍繞其培育創新型園區、共享型社區等創新細胞,健全落地機制、合作機制、承載空間。探索“產業園+科研院所+企業”一體發展模式,打通創新平臺與本地企業合作的交流通道。
2.深化區域創新協作。推進南湖高新區與周邊地區建立產業協作機制,特別是與虹橋商務區及南北向拓展帶上高能級平臺合作共建,提升平臺發展能級。加強與上海浦東軟件園、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等各類眾創空間、孵化器、科技園區等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區域創新“濃度”。
3.加速區域創新資源流通。發揮南湖智立方(上海中心)“窗口”效應,招引產業鏈重大投資項目、產業升級項目、創新人才項目。加強與沿G60科創走廊的臨港松江科技城、張江科學城等上海重點科技園區聯動,承接創新資源輻射和溢出。拓寬與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合作渠道,推動更多創業創新項目落地生根。推進與虹橋商務區及南北向拓展帶區域“一網通辦”“一網統管”。
(三)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1.支持企業創新。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的階梯式培育機制。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全力配合構筑省、市、區三級研發機構發展梯隊。牽頭組建“政府—企業—高校院所”聯盟,推廣創新聯合體,依托其開展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和產品攻關。
2.培育人才生態。圍繞“鯤鵬行動”等重點人才計劃,千方百計引進合作頂尖人才。優化青年創業人才服務機制,打造“南湖青創城”。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快構建研發人員、技能人才、科技中介、科技金融、高層次管理人才的鏈條。建立人才能力提升激勵機制,高效銜接人才培訓、就業、評價、使用各環節。設立人才公共服務“綠色通道”,完善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就醫等方面保障體系。
3.優化金融服務。設立政府性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建子基金。探索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破解中小型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完善基金小鎮金融生態,推動基金小鎮從虛擬入駐集聚向完善服務、功能配套、構建生態、實際辦公等方向轉變。
三、南湖打造“全域創新區”需重點把握的關系
(一)把握融入重大戰略規劃與做實具體創新單元落地的關系
深度融入G60科創走廊和南向拓展帶建設,立足發展基礎精準落子。優化全域創新空間布局,統籌抓好人才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三大任務,推動南向拓展帶建設核心功能加速完善。
(二)把握集聚創新要素與加速產業發展的關系
突出創新制勝導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增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粘合度”,推動高科技項目落地轉化,增強主導產業創新活力,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活企業自主創新動能,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
(三)把握政策資金引導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系
引導金融機構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為企業著手創新提供良好金融環境。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著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四)把握重點區“一核兩翼”引領與全域“雁陣齊飛”的關系
提升創新資源整合能力,以亞太路科創帶建設為破題抓手,以點帶面推進全域創新布局。聚焦產業振興、城區復興、營商環境等方面,系統構筑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環境,培育城市創新文化和生態。
(作者系中共嘉興市南湖區委副書記、區長)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