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杰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報紙媒體應該抓住自身紙質閱讀的優勢,揚長避短,尋求橫向發展的策略,不斷創新自身發展形式,從而不斷實現媒體融合,促進自身長遠發展。對此,本文從媒體融合的角度探討文化新聞的創新形式,探討地方媒體的區域文化傳承價值以及文化新聞的具體創新途徑,以不斷促進報紙媒體的新型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新聞;創新;傳播策略
新媒體具有傳播快、時效性強且便于閱讀的特點,這是傳統報紙新聞所不具備的。在新時代下,傳統新聞媒體唯有與時俱進,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同時揚長避短,不斷發揮自身精致閱讀的優勢,不斷創新發展形態才能促進自身長遠發展。同時地方媒體也應該不斷發揮自身的文化傳承價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創新
(一)網絡新聞的融合形態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新聞呈現出各異的發展形態,如短視頻或者是微信公眾號、博客、微博等。這些網絡媒體的新聞傳遞具有快速、時效性強且便于閱讀的特點,隨著人們網絡習慣的不斷養成,這些新的形態將會越發深入人心,發展勢頭最快的當數微博,很多新聞媒體建立了微博賬號進行新聞報道的傳播,同時也有不少自媒體會將新聞大事上傳到微博,從而極大拓寬了人們的新聞獲取渠道,不斷促進網絡新聞的融合與發展[1]。
(二)手機新聞的融合形態
首先,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不僅高清的屏幕、流暢的操作系統帶給人優秀如紙質般的閱讀體驗,同時一些先進的軟件也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閱讀選擇,如手機報,人們可以通過WAP網站以及短信訂閱的方式隨時隨地關注新聞新動態,足不出戶即可了解天下大事,且成本也較低,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閱讀體驗;其次,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4G技術已經成熟,5G網絡在一些主要城市也已經基本實現普及,超快的網速使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對于中央或者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的回顧,這也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最后,隨著互聯網通信軟件的崛起,如QQ、微信等也逐漸開始拓展自身功能版塊,這些版塊也承擔了一部分的新聞傳播的功能,從而也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閱讀方式[2]。
二、地方媒體在區域文化傳承中的價值
區域文化是指人類文化隨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發展特點的地域文化特色,區域文化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沉淀,其往往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以及性格、行為方式等。而地方媒體則是指專門服務于某區域的地方媒體機構,盡管與中央媒體相比較而言其并不具備太大優勢,但是其對于區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新媒體時代下我們應該著重關注的文化傳播媒介。
(一)記錄并傳播了區域傳統文化
地方媒體作為一個區域的主要文化傳承者,對區域的文化具有重要的記錄與傳承功能。地方媒體的報道為區域文化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以重慶紅巖文化發展為例進行,在解放初期重慶當地媒體通過報紙報道的形式,發起了紀念“11·27”大屠殺殉難者的活動,經過相關媒體的報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這一具有政治意義的事件經過后續的不斷追蹤報道,也讓更多人知曉了在大屠殺中犧牲的英雄事跡。人們在閱讀報紙后,都自發來到大屠殺現場對英勇犧牲的人進行悼念,同時也組織了其他的紀念活動。報紙對相關事件的報道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紅巖熱”,這對于推廣和傳播當地傳統文化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又比如新文化運動對于我國的知識分子以及廣大青年都造成了重大影響,這不僅是一場思想洗禮,同時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近代文化文學的發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由此可見地方媒體對于區域文化的傳統功能[3]。
(二)引導并重塑公眾文化觀念
地方媒體作為區域文化傳播的載體,不僅具有記錄與傳播的職能,同時其強大的感染力也可以促使人們回憶文化,重拾經典,從而不斷塑造公眾的文化觀念,不斷促進經典的文化傳播。一方面,地方媒體可以利用互聯網帶來的種種優勢,通過多個媒體平臺對當地的一些傳統區域文化進行報道,讓人們能夠意識到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以此來加強人們對區域文化傳承的關注度,進而呼吁公眾能夠主動參與到對區域文化的保護行列中;另一方面,一些原生態民歌等,本是早先年代人們艱苦生活、樂觀向上、不懼困難的真實寫照,理應得到傳頌與發揚,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過往的歷史逐漸被繁華世界所取代。但好在一些地方音樂電視臺將其重新拾起,將過往的云煙又重新浮現在我們面前,如原生態的民歌,凝結了不同區域百姓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生活寫照,但是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這種原生態民歌已經被流行音樂、外國文化等取代,很少有人會在閑余時間去搜尋民歌,使得原生態民歌文化的傳承受到嚴重阻礙。為了促進區域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國很多電視臺開始對這些文化進行報道,如內蒙古電視臺的《音樂部落》,通過一些傳統民歌的播放不僅激起了人們舊時代的回憶,同時還彌補了文化的斷層,重塑了觀眾的文化觀念。廣大電視新聞媒體對原生態民歌的播報,將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重新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并且得到了廣泛關注,實際上,區域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也能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其形成全新的文化觀念。
(三)拓展區域文化的發展空間
當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文化正逐漸離我們而去,如民間手藝、傳統雕塑等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人們視線。這對于具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國人而言無疑是文化上的斷層打擊。不過好在一些有志人士看出了傳統文化發展的窘迫,他們紛紛在網絡上發力,引導人們關注傳統文化,同時一些地方媒體也在積極宣傳本區域的經典傳承,從而不斷引起人們對于過往藝術的重視,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發展空間,以實現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當然文化的傳播也要得益于高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和各種媒體,多種形式的文化傳播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積累,并且將這種傳統文化傳承的概念滲入民族精神中,這也進一步拓寬了區域文化的傳播途徑。報紙和電視對于文化的報道往往過于官方,但是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各大網站、論壇和博客等自由發表言論,可以更加直率地表達對于區域文化的情感和想法,這種表達方式不會讓人們感到束縛,情感表達更加真切。比如,當前比較熱門的中韓端午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論,人們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發言人不會受到任何身份的限制,這拓寬了區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人群,人們能夠加強對區域文化內涵和價值的認識,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新媒體傳播形式下報紙新聞傳播的變化
(一)報紙新聞組織結構發生變化
受到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沖擊,傳統的報紙新聞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廣告數目不斷減少、印刷成本卻斷增加、受眾范圍逐漸縮小等。為了改善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報紙新聞傳播結構也要進行創新改革,傳統的報紙媒體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完善發展受到限制,當前很多報社已經調整了報紙新聞組織結構,進一步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通過迂回方式克服當前遇到的各種困境。將報紙和新媒體行業相結合,讓信息的傳遞形式和速度能夠更符合人們的期待。
(二)報紙新聞的信息源發生變化
新媒體時代豐富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如趣味具有性和時代性的新聞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就對傳統報紙新聞傳播提出了挑戰。傳統信息來源主要集中在政府機構和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組織,但是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與自身相關或者距離較近的事,這使報紙新聞信息的來源發生了很大轉變,普通民眾中發生的一些“小事”逐漸得到新聞工作者的重視,這也使得更多民生、民情通過報紙傳播。
(三)報紙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
“快”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及時、快速的信息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傳統報紙新聞的時效性較低,人們獲取信息比較被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報紙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使新聞傳播的速度加快,通過移動終端設備,人們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世界各處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四、新媒體傳播形式下文化新聞的創新
(一)創新傳播意識,正確認識新媒體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些先進的網絡媒體正在逐漸取代人們傳統的紙質化閱讀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報紙新聞也無法幸免于難。過于復雜的獲取方式,同質化的內容,較低的時效性都是現代報紙相較于新媒體的缺陷。基于此,傳統紙質媒體應該深刻意識到自身的發展劣勢,應積極改變自身發展形態,揚長避短,突出自身內容優質的特點,并不斷改革自身排版方式,不斷建立自身發展新優勢。同時,傳統紙質媒體也應該注重與互聯網進行結合,如建立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實現報紙訂閱與優質文章推送等,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后臺定期收集讀者意見和反饋,與其進行交流溝通等,不斷擴大自身的群眾基礎,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
(二)善用數字化技術,豐富報紙新聞內容
數字化技術是指將新聞制成網絡閱讀的電子化格式投放于網絡,這種形式可以極大便利讀者的閱讀體驗,彌補了傳統報紙新聞的時效性的缺陷。同時,數字化技術也較為符合現代化辦公條件,通常來說新聞編輯都會先在電腦上將新聞編輯成電子格式再進行打印,在這個過程中實行數字化技術也符合一般的創作流程,同時也可以極大地促進新聞排版效率的提升。新聞編輯可以將報紙印刷預案上傳到網上讓讀者進行投票,選出最美觀的排版方案,收集反饋意見從而不斷改進自身排版形式,不斷促進自身格式的創新等。數字化技術也可以與紙質報紙新聞相結合,如紙質報紙負責正常的新聞傳播,而電子版則可以對其進行補充,進行額外的內容創作等,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吸引讀者,同時也可以很好地宣傳紙質媒介,不斷促進轉型發展[4]。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人們對新聞內容的要求更高,如何對內容進行創新和豐富也成為工作人員思考的重點問題,除了線上線下結合進行新聞傳播外,新聞工作者也要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應用,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做好組織設計工作。比如,當前廣受人們歡迎的抖音平臺,以短視頻配文字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讓人們快速獲取重點信息,這種短視頻制作包含的范圍更廣闊,不僅是國家層面發生的新聞,更多的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情,更容易讓人接受,進一步加快了文化新聞的發展。
(三)借助網絡技術,加強互動交流
新媒體發展的獨特優勢就是傳播快且粉絲黏性強,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不斷實現滾雪球式的飛速發展。對此,傳統報紙媒體也可以通過增加粉絲黏性的方式提高受眾基礎,從而不斷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報紙新聞可以在頁面添加二維碼,通過有獎問答及意見互動的形式為讀者增加新鮮感,不斷拉近報紙新聞與讀者的距離。傳統報紙媒體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或是APP形式將自身編輯工作中的趣事及編輯花絮制成短視頻吸引流量,通過多種新媒體平臺為自身引流,不斷擴大受眾基礎,不斷促進自身的良性發展。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等技術越發成熟,傳統紙質媒體也可以依托于大數據收集人們所喜愛的文字表達方式以及新聞內容,定制個性化新聞內容,滿足多樣化需求進而不斷促進自身的創新性發展。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要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前提是能夠了解讀者喜歡的新聞內容以及他們對當前新聞傳播的要求,這就需要傳統報紙媒體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新聞工作者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探究不同讀者的喜好。比如,與文化新聞相結合,建立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登陸用戶的信息和瀏覽記錄等進行記錄和分析,對不同類型文化新聞的客戶需求數據進行對比,掌握更多新聞受眾的信息,以便對當前的報紙新聞進行完善。
(四)實現媒體融合,創新報紙傳播方式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各種媒體的發展方式也逐漸重合,新聞網站可以播放短視頻,同時短視頻也可以為各地新聞進行引流與傳播,這種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式是傳統紙質媒體需要借鑒的,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不斷豐富自身閱讀體驗,可以大幅提高自身發展潛力,不斷形成良性發展趨勢。報紙新聞可以通過掃碼的方式在自身的排版內容中加入新聞報道的現場視頻以及一些專家的看法與建議,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彌補傳統報紙由于排版限制所導致的內容縮減問題,可以很好地強化自身的內容優勢,使其變得更有“料”,同時也更符合當下移動端設備崛起的趨勢,能夠擴大讀者群體,從而有助于提高自身吸引力,不斷發揮自身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
五、結語
新時代下,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紙質媒體形成了一定的沖擊,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此我們應該明確自身優劣勢所在,并揚長避短,不斷發揮自身的內容優勢,同時也應該謙虛學習,積極借鑒新媒體發展方式,用網絡信息技術武裝自己,不斷創新發展,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望劍.融媒體時代報紙經營發展的思考[J].新聞前哨, 2021(10):96-97.
[2] 梁建偉.融媒體時代,文化新聞報道如何精準策劃[J].傳媒評論,2021(7):43-45.
[3] 李琤.新媒體傳播下文化新聞創新及實現策略[J].中國報業, 2021(7):66-67.
[4] 薛濱.文化新聞傳播的新媒體實踐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 2020(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