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肅州區在歷史上曾稱為酒泉郡,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古河西四郡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
酒泉夜光杯是一種琢玉而成的名貴飲酒器皿。據《十洲記》記載,周穆王時西域向朝廷敬獻“夜光常滿杯”,杯為白玉之精。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曲》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庇纱丝梢姡迫构獗辽僭谔拼鸵殉霈F。葡萄美酒產于涼州(武威),夜光杯產于肅州(酒泉),酒因杯而質愈顯,杯因酒而名更著,相得益彰,名馳千秋。
夜光杯的制作要經過28道復雜的工序。首先需在祁連山老山窩子精選上乘玉料,根據酒杯的尺寸切成不同規格的圓柱體,再按一定尺寸制作毛坯,然后切削和精磨外型,形成夜光杯的初型,再經過掏膛使夜光杯基本成形,最后通過細磨、沖、碾、拓、拋光、燙蠟等14道工序后,再用馬尾網打磨,即制成晶瑩剔透的夜光杯。
酒泉夜光杯體薄如紙,表面光滑細膩。制作工藝經過不斷改進,已能生產六大類三十多種造型的夜光杯。各類品種都十分注重保持傳統的生產工藝,使夜光杯更加熠熠生輝。地方政府已組織實施五年保護計劃,挖掘、整理民間原始的夜光杯制作工藝。
夜光杯雕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是夜光杯生產的興盛期,酒泉有十多家玉石作坊制作夜光杯。由于種種原因,至民國時期,酒泉僅剩三家生產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玉器制造業走上公私合營的道路。
1957年,老藝人王三忠在北京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老藝人代表大會,并代表酒泉人民向毛主席敬獻了兩只夜光杯。1958年夏天,朱德同志到西北視察酒泉時,看到夜光杯后指示:“夜光杯這個傳統手工藝品不能斷絕,要大力發展?!蓖昴甑壮闪⒘说胤絿鵂I酒泉夜光杯廠。改革開放后,為弘揚民族文化,酒泉市人民政府將酒泉夜光杯及生產工藝作為酒泉市的旅游形象產品大力宣傳,使其得到了振興和發展,產品先后榮獲全國旅游商品研評18個獎項。
“酒泉夜光杯”造型獨特,式樣精巧,其色黑賽烏漆,白如羊脂,墨綠似翠,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變,尤為月光下對飲,杯內明若水,似有奇異光彩,因而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這佳傳。夜光杯雕經過特殊工藝使得它耐高溫,耐嚴寒,盛酒不變色,并且酒味香醇。
李生強和武山夜光杯雕
“隴上玉器之鄉”的武山縣,享有“眾山皆藏玉”的美譽,鴛鴦玉精雕而成的夜光杯馳名中外。1982年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尼泊爾國王的“雙龍杯”就是武山鴛鴦玉制作而成。唐朝詩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這首千古絕唱,使夜光杯久負盛名。
葡萄酒美醉人,夜光杯美神往。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夜光杯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生強介紹,武山先民利用鴛鴦玉的歷史非常久遠,但真正大規模開發還是近30年的事情。他說,目前甘肅市場上的“夜光杯”主要來自武山鴛鴦玉。武山的鴛鴦玉質地優良、雕工精細、造型新穎、色彩絢麗、風格濃郁。
李生強的雅玉軒展廳里,擺放著精致高雅、美輪美奐的玉器。車間里機器聲轟鳴,他為我們展示了玉雕的過程。李生強自幼愛好繪畫、泥塑、木雕等美術工藝創作,1988年高中畢業后,就去縣玉雕工藝廠學習玉雕技術,之后又拜西安玉雕大師林仲儒門下學藝。經名師指點,實踐磨煉,他的創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此潛心夜光杯雕的設計與技術制作,并在傳統基礎上,對小高杯杯型進行了改進,創作了竹節杯、紅酒杯、圓頭杯等杯型。
“當時,武山傳統制作夜光杯的設備和工具落后,加工夜光杯使用鐵鉈和金剛砂制作,原材料浪費大、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苯洺W吣详J北、見多識廣的李生強決定改變這一現狀。他鉆研學習河南工藝師使用的先進機器后,研制改進了大型切割機、空心臺鉆及金剛鉈等設備,在車床和玉磨機的基礎上改進研制出定型機和內磨機,使夜光杯的生產工藝上了一個大臺階?!安粌H節約了玉石原材料,而且做工省時省力,出貨率高。就加工夜光杯而言,將一個工人每天的工作量由以前的百十個提高到現在的一千多個?!彼f:“研制出來新機器和新技術以后,我積極推廣銷售傳授給其他玉磨戶和企業,指導他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打造武山夜光杯雕品牌?!?/p>
玉,石之精;器,藝之工。夜光杯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山夜光杯雕,薄如紙,亮如鏡,花紋秀,有一觸欲滴的翠綠,有碎金翠玉的纖細,有薄如蟬翼的明亮。透過光亮,似有淡淡熒光,夜光之名由此而來。
從事武山夜光杯雕三十多年來,李生強一直把繪畫作為玉雕技藝的功底,繪制的玉雕手稿,注重立意、章法的貫通,在造型設計上下功夫,作品以人物花卉山水、飛禽走獸見長,擅長透花雕、鏤空雕、深淺浮雕相結合。制作的鴛鴦玉產品數不勝數,涉及夜光杯和玉雕幾百個品種,有幾十件作品在全國性大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評比中獲獎。2005年被甘肅省人事廳評為第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副高級玉雕藝術師,2016年被評定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夜光杯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現為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客座教授,天水師范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客座教授,武山縣高級農村實用人才,武山縣鴛鴦玉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代表省、市、縣參加西部商品交易會、甘肅省文化文物博覽會、絲路記憶西北五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并屢屢獲獎。作品《玉船》獲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金獎,《百鳥朝鳳》獲甘肅省文化文物博覽會銀獎,《鴛鴦玉十二生肖夜光杯》獲天水市第一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優秀獎,《人生富貴》獲武山縣首屆玉器精品展特等獎,《玉劍首》被天水市檔案館收藏。
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年輕人生活觀念的轉變,一大批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事夜光杯雕生產的技藝人員和熟練工人相繼退出了玉雕行業,出現了青黃不接、人才十分緊缺的現狀,作為省級傳承人,他制訂夜光杯雕技藝人才培養發展計劃,經常到玉磨戶中技術指導,帶出了十幾個技能熟練的徒弟,培訓了一批技術精湛的工藝師,積極配合縣文旅局、縣總工會和武山縣鴛鴦玉藝術家協會舉辦“武山夜光杯雕”技能大賽和夜光杯雕傳承人培訓班,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和宣傳,發揮玉雕大師傳承作用,大力開展生產性傳承保護,讓武山鴛鴦玉夜光杯雕技藝世代相傳,產業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