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丹
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質
(一)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征
1內容的豐富性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民族的集體記憶,它起源于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它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組成,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包含很多內容。這些決定了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2.內容的基礎性
中小學教育具備基礎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基礎性。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性集中表現在其地位、目標、內容和作用幾方面。就地位來講,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部分。從目標來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一般發展,為個體接受高一級的教育或走向社會打好基礎,這個“基礎”主要包括身體、知識、能力、品德、審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和發展的可能性,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服務。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多、范圍廣,不僅有物質文化,還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且傳統文化具有擴張性、動態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選擇比較基礎的部分,耳濡目染式地引導中小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為將來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基礎。
3.方法手段的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多樣,決定了其傳承方式的多樣性。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局限于顯性學校課堂學習,還有很多隱性課程,如社團組織、節日慶祝、講座的開展,以及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課堂文化氛圍的營造。
(二)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選擇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選擇教育內容的科學性要求我們在選擇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性地分析,科學地引導,批判地繼承。傳授給學生以科學的、有思想性的傳統文化知識。第二,教育方法的科學性。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要求教師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育原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傳統文化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秩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活動性原則
除了課堂上的傳統文化學習之外,傳統文化教育還應該整合傳統文化教育有關內容,通過開展系列活動,組建相關社團,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會更深刻地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使其主動進步。
3.整體性原則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具有整體性,不僅體現在學校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還表現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上,如各個學科傳統文化的挖掘,隱性課程的充分利用;還表現在學校硬環境的設置上,如校園、樓梯、櫥窗、宣傳欄、班級的布置;還應該體現在良好的校風、校貌、教風、學風及師生的精神面貌上。
二、提高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方面
1國家課程方面
在國家課程設置方面,應選以識字為主的蒙學教材《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鑒》《千家詩》等;《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為主的音韻學教材;《說文解字》與《爾雅》為主的訓詁學教材。此外,應依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國家開設的其他相關課程里,多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例如,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教科書應從哲學思想角度出發設計傳統文化內容,精選典型思想家思想材料,加大介紹思想文化的力度;有關語文教材,應該盡快著手改革中小學語文教材,壓縮文學作品,增加中國古代與現當代反映哲學、政治、軍事、經濟等思想的優秀篇章, 在古代文化的學習中體現文化教育的精神,在現代文化的學習中體現真正的時代精神,從單一的文學的學習到綜合的文、史、哲、經的學習;學習思想政治教材的編寫,應該包含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拼搏、積極有為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氣節等思想內涵。
2.地方課程方面
地方課程開發的目標包括:使地方人民意識到他們自己完整、系統、歷史悠久卻被長期封存的本土知識體系;展現地方知識在地方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巨大貢獻,重新喚起地方人民對于地方知識體系的價值意識;通過地方知識的傳播,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認同。
在開發地方課程時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明確課程開發的基本價值定位,要更新觀念,樹立課程資源觀,重新界定教材的內涵,超越、深化、拓寬教材的邊界,完成從傳統的“教材內容”到現在的“課程資源”的認識飛躍。其次,要多方位地開發地方課程資源,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建立地方課程資源網絡中心庫。再次,要善于激活或重組現有的各種地方課程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降低資源開發的成本。最后,利用好專家的力量、社區的力量和他校的力量。
(二)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策略
1學校精神文化的營造
建設“書香校園”是建設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徑。書香校園的建設主要是通過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促使學校師生共同閱讀。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生生共讀。課外閱讀是一種獨立的學習形式,在學校要求教師加強宏觀調控與指導,鼓勵學生自由組成“讀書學習小組”,共同確定目標,選擇書籍,制訂計劃,控制進度。每天課余最少保證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適時做好讀書筆記,交流讀書心得。
二是師生共讀。從時間上來說,每周設立一節閱讀指導課,一節閱讀交流課,師生共讀并隨時進行指導或交流;從指導內容上來說,針對較低年級學生,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進行優美詞句的摘抄,進行朗讀練習和講故事訓練,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并幫助學生選擇材料;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要教給他們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導學生寫好片段賞析式的讀書筆記并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教給學生現場競技的技巧,組織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文章或書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或復述訓練,也可以進行講故事比賽或讀書心得交流。平時,教師除閱讀規定的學生必讀書目外,還要閱讀教師必讀書目并做好讀書筆記,每學期末舉行“師生讀書筆記展評”,促進師生共讀,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課堂文化的創設
第一,教師要從宏觀和微觀的層面深入研究和調查學生的文化背景,進而創設出有利于教學和課堂管理的全面的文化背景。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共生、共存和合作的思想,牢固樹立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思想,而且要大力學習現代乃至后現代中的重視民主、對話的精神,并以此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從而減少甚至避免課堂問題的產生。
第二,建構課堂文化共同體。課堂文化共同體的建構需要樹立多元、公平的課堂文化觀,還應創設一個包容性的、相互信任的課堂文化群體,課堂活動參與者能夠學會理解并積極配合這種文化群體的各項活動,進而形成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方式,亦即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三位一體”的學習過程。這種課堂教學過程超越了二元論,它強調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解構與建構、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知識的明確與默會等諸多關系的統一。
(三)師資方面的策略
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就要提高教師的“文化自覺”意識?!拔幕杂X”包含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如何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認識我們的歷史文化,以確立我們民族的主體意識,增強我們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二是如何更新我們的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化,將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體系中,并在這里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與坐標。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才能自覺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才能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武裝自己;才能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吸引和感染學生;才能更新、完善、創建傳統文化;才能使民族意識得到深層次的積累;才能在縱向復制“文化基因”。因此,在當前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強化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自身應堅守傳統文化傳遞者和建設者的角色,并自我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意識。同時,學校也應該為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創設環境、提供條件。譬如,幫教師擬訂讀書目錄,或者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搞課題等,以促進教師對傳統文化有系統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董俊娟.對中小學黨建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6):29-31.
[2]朱成廣,類延勇.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三維度”"三結合”模式探索皿現代教育,2022(04):3-7.
[3]候雨豪.“雙減”政策下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國文藝家,2022(0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