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波爾
摘要: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播報的風格出現了明顯的改變。由于融媒體為新聞播報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短視頻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短視頻的出現,在短時間內就吸引和凝聚了大批的受眾。短視頻的成功為新聞播報風格的變化提供了方向,因此新聞主播和主持人如何將傳統播報方式與短視頻進行更好的融合,就成為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融媒體;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變化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受到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短視頻具有形式親民、時間簡短、內容輕松以及信息交互等特點,為新聞播報風格的革新和改變奠定了基礎。通過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中,通常強調突出故事性、強化通俗性、營造氛圍性以及主體角色性,使新聞播報能夠借助融媒體帶來的契機更好地發展與完善。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短視頻播報特點
(一)短視頻形式親民
短視頻的出現,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受眾,甚至很多人已經成為短視頻主播的忠實“粉絲”。短視頻之所以具備這樣的黏合性,主要是由于其較之傳統的新聞播報更為“親民”。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創作更加簡單易行,人人都可以參與到短視頻錄制、播放中,因此短視頻的取材、主題也發生改變,從傳統的主旋律模式轉變到親民模式。短視頻制作方面,無須經過專業、嚴格的培訓和經驗積累,只要掌握基本的短視頻拍攝方法,就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一段短視頻制作[1]。短視頻的形式較為靈活,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新聞,也可以是一段身邊事的記錄,甚至可以是一段抒發心情的片段,這種形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改變了新聞傳媒的風格,讓新聞媒體的神秘感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取材于民、用之于民的短視頻新聞報道。融媒體還讓短視頻的傳播渠道得到拓展,傳統的電視等媒介,無法給予短視頻更多的播放時間和空間支持,但是互聯網為代表的融媒體環境,讓網絡資源成為傳播短視頻的重要“陣地”。
短視頻的親民性,還表現在始終以觀眾的需求為導向方面。短視頻制作者,可以對一段較長的視頻資料進行二次創作,如進行剪輯、加工等。短視頻的最關鍵傳播指標是點擊量,因此在制作時,會實時關注到觀眾的點擊和評價情況,這樣以觀眾瀏覽和轉發量為依據的視頻傳播模式,必然與觀眾產生緊密的聯系,也就表現為顯著的“親民”特征[2]。
(二)短視頻時間簡短
短視頻之所以稱為“短”視頻,與傳統媒體播放的視頻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其短小精悍。很多短視頻的長度都小于3分鐘,甚至有的僅僅幾十秒,這種短小的視頻模式,讓人們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收看,提高了短視頻的吸引力。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沒有更多的時間集中進行視頻觀看,短視頻彌補了這個不足[3]。
短視頻在融媒體環境下,不僅時間上更加靈活,收看空間也得到擴展。融媒體時代中,不僅信息流動渠道得以豐富,媒體終端也趨于多元化,傳統的電視、電影受到觀看空間的限制。但是手機、電腦等終端的普及,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喜愛的短視頻,只需要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點擊即可觀看,使得更多觀眾趨向于短視頻這種信息獲取方式。
(三)短視頻內容娛樂
短視頻在內容方面更注重娛樂性。由于短視頻以吸引觀眾為主,娛樂性的內容更容易滿足觀眾喜好。短視頻的內容播放過程,無論是從視頻環境還是語言方面都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眼球,讓觀眾有興趣將短視頻看完[4]。短視頻幽默、有趣、輕松的呈現方式,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得到身心放松,這就使得觀眾愿意主動進行分享,進一步擴大了短視頻受眾范圍。
(四)短視頻信息交互
短視頻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基于互聯網以及媒體終端,為短視頻信息交互提供支持。傳統的媒體信息傳播主要以單向傳播渠道為主,也就是觀眾只能收看,但不能進行互動,這對于現代媒體發展而言是一種阻礙,觀眾的情緒和思想得不到釋放,無法真正參與到新聞內容中,影響到了觀眾的黏性。短視頻則可以在播放的同時利用互聯網和融媒體平臺,給予觀眾發表看法和意見的渠道,觀眾能夠在短視頻播放的同時在線進行討論等,這樣能夠激起觀眾對短視頻內容的思考,同時讓觀眾更加認真去觀看[5]。
短視頻讓被動的信息,轉變為主動的信息,信息在交互過程中,可以提高短視頻的關注率,增加短視頻點擊和轉發,擴大短視頻觀眾范圍。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中新聞播報風格的變化
(一)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突出故事性
新聞播報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種官方信息的傳播渠道和方式。隨著融媒體逐漸成為主流,對新聞播報也提出新的要求。新聞播報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方式,無法滿足現代媒體觀眾的特點和需求,必然造成觀眾數量的減少,這不利于新聞播報目標的實現,如新聞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必須基于廣泛的觀眾群體才能夠實現,如果觀眾群體數量有限,則難以形成積極有效的輿論引導效果。
融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傳播模式的成功,為新聞播報的轉型提供了契機[6]。新聞播報風格可以關聯到短視頻模式上,借鑒短視頻經驗,讓新聞播報從形式、內容等方面,更加強調親民性等,提高對新聞觀眾的吸引力。新聞播報基于短視頻的特點,改變以往過于注重正式、莊嚴等特點,結合觀眾的觀看需求和興趣點,突出新聞內容的故事性。
播音基調也應該更加輕松、活潑,語言描述風格可以更加偏向于日常說話的方式。故事對更多人具有較強吸引力,這也是短視頻在媒體傳播中取勝的關鍵,故事性的新聞消除了傳統新聞過于肅穆的局限,能夠拉近觀眾與新聞媒體的距離,故事性的新聞播報也將親民、娛樂等要素融入其中,讓新聞具備了更強的觀看效果。
新聞播報的故事性并不是隨意而為的,仍然要堅持新聞的嚴謹、客觀等原則。在新聞播報時,考慮到短視頻的特點和要求,可以從新聞本身的內容入手,按照短視頻呈現手法,在較短時間讓觀眾看到一個較為完整的新聞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矛盾以及人物關系等要素,從而引起新聞觀眾的思考和探究,實現對觀眾的黏合和凝聚目的。故事性的新聞事件敘述,必然基于故事特點的考慮,會增加一些特定的藝術加工和修飾,如突出故事的矛盾,可以增強吸引力,讓觀眾被新聞故事所吸引,從而繼續觀看下去。
短視頻的故事敘述,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故事矛盾的挖掘和體現[7]。短視頻由于時間簡短,如果對故事平鋪直敘,則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抓牢觀眾的注意力,因此短視頻的故事矛盾很多時候都是由“疑問”等手段作為牽引,激發出觀眾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觀眾想知道故事的結果等,就要持續地觀看下去,觀眾“換臺”率會大幅降低。
例如,在奧運會的新聞播報中,利用短視頻模式來敘事。通過“賣關子”等形式,增強奧運報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新聞主播在報道中,結合新聞畫面,讓觀眾猜一猜迎面走過來的運動員是誰,或者在某項奧運比賽中,關聯到運動員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讓觀眾了解運動員背后的故事等,這些都有助于提高新聞播報效果。
(二)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強化通俗性
短視頻的親民性,要求新聞播報風格更貼近群眾,這就需要新聞播報的語言組織和內容具備通俗性,能夠讓觀眾普遍接受和理解,不會存在聽不懂、看不懂的情況。
通俗性的新聞播報,需要新聞主播能夠改變語言模式,將傳統新聞播報中正規、嚴肅的語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替代。短視頻讓新聞主播變成“段子手”,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就是在新聞播報中采用了新穎生動的語言方式,讓觀眾在觀看新聞時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讓新聞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
語言中的一些調侃、激勵言辭,以及犀利的詞句等,都大幅增加了短視頻新聞播報的通俗性,這些通俗易懂的新聞播報語言,可以更好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在博觀眾一笑的同時,引起觀眾對新聞內容本身的思考和探究,這樣可以強化新聞播報的整體效果。
在很多短視頻新聞中,一些網絡用語等也被有效使用,讓觀眾感受到新穎,尤其是可以激起年輕觀眾的關注,產生較好的新聞傳播效果[8],讓新聞也能夠形成輕松愉悅的氣氛,拉近了觀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距離,這種基于短視頻語言的新聞形式,也成為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播報風格轉變的一個亮點。
(三)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營造氛圍性
傳統新聞播報時,始終立足于還原新聞本身的情況,容易忽視對環境氛圍的營造。短視頻的新聞播報風格,則需要以觀眾需求特點為基礎,對于氛圍營造始終予以關注和強化。短視頻新聞需要保持對觀眾的吸引力,因此氛圍營造效果往往與觀眾點擊量有直接關系。新聞播報的氛圍與新聞本身的內容、事件有關,也與新聞主播的氣氛營造能力有關。新聞主播可以利用播報語言技巧運用方面的專業性,在保證新聞播報客觀、真實的同時,力求更好地營造適當的新聞氣氛。新聞氣氛對于激發觀眾的情感、引起觀眾共鳴具有積極效果[9]。例如,在奧運賽場上,每當我國運動健兒獲得優異成績,新聞主播可以通過背景音樂、語言描述以及情感激勵等方式進行渲染、烘托,讓觀眾能夠深深地為奧運健兒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尤其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運動員的不易,從每塊獎牌上看到運動員訓練揮灑的汗水,會更加理解奧運健兒們,從而把新聞播報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在有關抗疫的短視頻新聞播報中,則需要根據短視頻內容調整風格。抗疫工作是極其艱苦的,每個抗疫人員的背影都是高大、堅韌的,我們在氛圍營造時除了配合適當的背景音樂,也可以在視頻播放的同時,放大一些特殊的點,如“山河永固”“戰勝疫情”等抗疫人員防疫服上寫的文字,這些文字代表的不僅是每個抗疫人員的心聲,也是每個觀眾的心聲。新聞播報時將這一個特寫鏡頭作為氣氛的點燃“引線”,讓觀眾看到這個短視頻新聞時,被深深感動,從而產生巨大的共情力[10]。
(四)短視頻新聞播報風格語勢及體勢變化
去年全國兩會,重慶廣電集團“第1眼”APP,開辦了一個短視頻專欄《主播說兩會,今天我來說》。筆者在主持其中一期關于智能設備的適老問題時感觸頗深。文稿說:“據民政部門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如何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重要,因此今年全國兩會,化數字鴻溝為數字包容,成為代表委員聚焦的重點。”知名互聯網巨頭紛紛發聲,熱議智能設備的適老問題。比如,鼓勵企業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終端產品,鼓勵更多智能設備進社區,拓展和深化社會養老服務等。
美好的未來屬于每一個中國人,讓更多的老年人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掉隊,乘風破浪地活出全新的自我,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幸福的方向。筆者在播報這個短視頻時,想到應采用與日常擔負的《重慶新聞聯播》不同的語言風格,盡量做到清新、親和、輕柔,心里眼里更凸顯對象感,要有強烈的傾訴和交流意識,盡量讓老年受眾感到溫和親切[11]。由于短視頻景別比新聞聯播要大,所以筆者身體略微前傾,面帶微笑并大膽地輔以動作手勢。節目播出后,受到廣泛好評,也由此引發筆者思考關于新聞主播跳出常規新聞節目播報方式之外的另一種嘗試。
三、結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各種媒體播放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短視頻。新聞播報的發展中,需要認識到短視頻的優勢,能夠將傳統新聞與短視頻予以結合,為觀眾奉獻更好的新聞產品。
參考文獻:
[1] 李明哲.論融媒體背景下短視頻中新聞播報風格的變化[J].傳媒論壇,2021,4(12):45-46.
[2] 顧波,董寅寅.讓“正能量”出圈為“好聲音”擴音:地方廣電評論類短視頻的探索與嘗試[J].聲屏世界,2020(18):95-96.
[3] 晏青,張佳欣.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特征與對比研究:基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官方微博視頻內容分析[J].中國出版,2019(24):9-14.
[4] 溫淳.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仍大有可為[J].記者搖籃,2020(11):135-136.
[5] 羅伶.融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最大化傳播研究[J].環球首映,2021(10):123-124.
[6] 解秀晴.融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最大化傳播[J].視聽界,2020(6):97-99.
[7] 蔡聯通.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的變與不變[J].聲屏世界,2020(22):49-50.
[8] 徐婷.融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主持人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1(23):121-122.
[9] 王冰燕.新媒體融合下的短視頻制作技術分析[J].記者觀察,2021(8):100-101.
[10] 吳澄,吳曉明.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5):142-148.
[11] 嚴彥子.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播音主持對策研究:從《新聞聯播》主播亮相快手抖音開始說起[J].傳媒論壇,2020,3(23):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