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玉芳
【摘要】班級建設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優化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教師可根據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措施輔助教學,從而有效促進班級建設效果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班級建設;社會責任感;小學生
祖國的未來寄托在青少年身上,他們是中國夢的踐行者,與國家、民族復興緊密相連。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是班級的一員,班級是教育的主陣地,因此,通過班級建設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相對有效的途徑。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營造社會責任感的育人氛圍
1.構建班級文化氛圍。正確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班主任要利用教室標語、黑板報、圖書角等,在班里營造弘揚社會責任感的宣傳氛圍。同時,要把日常教育活動和社會責任感相融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等層面來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奮發圖強。
2.構建家庭教育氛圍。家長和教師要學會從生活和學習入手,在學生年紀尚幼時便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教師要處處留心,細心整理出相關的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并通過家長會、QQ群、微信群等方式傳遞給家長,家校共同學習。同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時機,與家長充分溝通,使家長能積極地參與到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過程中來。
二、利用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培養目標意識和獨立能力。“做事都是為了別人做,學習要家長逼著學”,這就是學生缺乏責任感的明顯表現。責任感始于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由此,班主任教師在班會課或平常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
在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開學第一課”的契機,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設定理想目標,幫助學生把自己的學習與理想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奠定基礎。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教育學生在學習中肯吃苦、能堅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對學生嚴格要求,想方設法幫助學生養成課前認真預習,課堂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互動交流,課后認真書寫、用心完成每一份作業的好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既能把教學落到實處,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3.挖掘學科中的教育素材。在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小學教育各個學科中都以新課標為前提開展教學,其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教師在班級建設中需要挖掘學科中的教育素材,從而提高培養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教師要根據培養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容和要求研究各個學科的教材,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特征整合教育素材,將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素材與班級建設活動相結合,從多個學科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從而提高小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和重視。
4.巧借模范人物,樹立學習榜樣。語文教師可結合自己的學科教學活動,如借助《狼牙山五壯士》中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的五壯士、《清貧》中以身殉志的革命烈士方志敏等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形象,以課堂教學為契機,巧妙、及時地開展責任感教育。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找準契合點,讓學生的責任感教育從課內走向課外,激起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拼搏的信念。以英雄人物為典范,學生在耳濡目染下,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也會慢慢增強。
通過挖掘學科中的教育素材,能夠豐富班級建設的內容和內涵,拓展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和認知范圍,從而實現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班級建設目標。
三、建立班干部管理制度
班級是一個集體,是學生成長的家園,每位學生都是班集體的小主人,都有為班集體建設添磚加瓦的責任。班級建設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約束和管理,還需要小學生在班級建設中養成自覺的管理意識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要建立班干部管理制度,利用“學生管理學生”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班級建設中,教師可以采用“自薦、推薦”等方式選取班干部,以此來協助教師建設和管理班級,這種管理制度能夠從根本上激發當選班干部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還能夠提高班級建設效率和管理質量。要想培養全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需要實現班干部的流動性,所以教師要根據班級建設狀況和小學生綜合表現優化班干部管理制度,每兩個月投票選舉班長,每個月投票選取衛生、紀律管理員,每周投票選取窗臺管理員。這種方式能夠讓每位小學生都成為班級管理者,從而提高了小學生在班級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班級建設離不開教師管理和學生參與,那么教師也可以圍繞小學生開展管理活動,由小學生輪流當小隊長組織其他同學有秩序地放學,這樣既能夠提高班級建設效率,又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紀律意識。
通過建立班干部管理制度,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每個小學生都參與到班級建設活動中,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1.開展班級特色活動。班主任可指導學生設計并開展各種各樣的班級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責任感的目的。比如,不定期在班級中舉行“我是小小柔道員”“最佳合作小組”等活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認識到做好每一件事是自己的責任。
班主任除了要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參加活動外,還可以舉辦適合學生特點的個性化活動,如“我是一名小觀察員”“我是一名小解說員”“今天我為班級做貢獻”等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同時班主任還可以結合本校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在班級舉行“我愛我的班級”“學校是我家”“我愛我的祖國”等不同主題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發展歷程,堅定對建設祖國、實現中國夢的信心,不斷增強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從小開始,要注重實踐。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班級建設中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小學生共同參與志愿服務、班級衛生、校園種植等實踐體驗活動,從小學生現實生活中經歷的事入手,引導小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對小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可以開展如下活動:
一是養老院志愿服務。教師帶領小學生為老人提供安撫服務、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等,認真聆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給予老人關心和陪伴,有利于實現優秀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同時還能培養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奉獻精神。
二是勞動教育活動。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環節。加強勞動教育,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這也是學生未來人格健全、能力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建設中定期組織小學生開展大掃除活動,并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小學生互相監督,做到不亂涂亂寫、不亂丟垃圾等,有利于幫助班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行為習慣。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班級和學生特點,開展更多切合實際、針對性強的實踐活動。如開展“小鬼當家”“志愿服務,我在行動”等活動。學校根據低、中、高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年級為單位,組織開展“我會疊衣服”“今天我去買菜”“今天我掌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通力合作,形成一個緊密的教育共同體,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馮茹.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策略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8.
[2]趙遠.我國中學教育之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10.
[3]賀百花.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3(08).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2020年度規劃課題“在班級建設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bfz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