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春季開始,“雙減”推進從時間、形式減負的前半場,走向提質增效的下半場,即采取科學、道德方法實現有后勁、可持續的綠色教學質量,在學生不參加學科培訓班,家長不參與檢查作業,不能加班加點,不能大量布置作業,不能頻繁考試等的背景下,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為此,《中國教師報》特聘課改專家王紅順校長提出新學期減負提質的6條教學管理創意,本期,我們摘錄了第二條,供大家參考。
在當日錯題訂正基礎上增加錯題單元二次糾錯
作業上的錯題規范訂正后,學生為什么還常犯重復性錯誤?破解對策是把單元錯題匯總到一塊,進行單元集中糾錯(二次糾錯)。具體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上一節單元糾錯課,優等生錯題較少,可針對錯題出題,供中等生、學困生檢測糾錯效果;中等生獨立糾錯;學困生可讓優生指導糾錯。
一種是開展問題門診學科活動。某優秀教師以下做法值得借鑒:優等生是“坐診”的醫生,診斷學困生的問題,提出診治建議后撰寫一份“我的施診記錄”作業,對自己施診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病癥”的形式、原因進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有效“抗病”策略;有疑難需要請教的學困生即“患者”,就在問診后撰寫一份“我的求診記錄”作業,對自己求診的問題、當時的困惑,以及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或者以后的應對策略等一一描述。
(選編自《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