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湉
摘要:傳統媒體中的節目形態在互聯網平臺下的傳播特點悄然發生著變化,繼承傳統媒體優勢,在呈現方式上又區別于傳統節目的網絡綜藝節目日益發展。迎合互聯網用戶碎片化和娛樂化傾向的綜藝節目,成為傳統電視談話類節目的轉型趨勢。文章將以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十三邀》為例,分析其作為談話類節目,在互聯網平臺傳播形式上的特色創新以及良好的傳播效果,并總結其中可借鑒的特色形式,以期網絡電視節目在互聯網平臺實現更好的轉型、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網絡電視;綜藝節目;《十三邀》
電視訪談類節目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以嚴肅性、深度性為核心特點?;ヂ摼W的出現,使對媒體產品的使用選擇權由專業化媒體移至用戶,過往嚴肅的電視節目沉悶、說教性質凸顯,在市場份額上被大眾娛樂化節目搶占先機,而在傳統電視訪談類節目的網絡化轉型方面,《十三邀》通過對主持人、節目形式、交流方式等方面的綜合性變革,迎合受眾碎片化審美喜好,在保留了內容嚴肅性的同時,提升了節目可看性,在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為電視談話類節目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一、電視綜藝節目的網絡化
我國的第一檔電視綜藝節目《萬紫千紅》自1986年在廣東衛視開始播出以來,中國的電視綜藝已有了36年的歷史。而自21世紀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終端的出現,互聯網利用成本逐步降低和互聯網受眾年齡和學歷的降低,電視綜藝節目的市場發生萎縮,傳統媒體電視節目在互聯網平臺的轉型也隨著市場重心的偏移而逐漸被提上日程。
(一)網絡環境下受眾特點
移動終端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在提升用戶使用移動媒體平臺頻率的同時,也因其固有的攜帶便捷和“即用即放”等特性,在互聯網已完全介入用戶生活所產生的新媒介環境下,受眾接收網絡節目的時間,地點不再受到時空范圍的局限,在網絡節目的收聽、收看上呈現出個性化、無序化、多元化的特點。移動終端成本的降低,也使互聯網用戶的年齡和學歷層次結構普遍出現了向年輕、低學歷轉移的特征?!吨袊ヂ摼W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4%,特別是互聯網用戶總數超過16億。[1]在年齡和學歷結構上,參考2018年統計,中國網民的學歷主體目前保持在了“初中及以下占比56.9%”的水平。隨著互聯網環境普及的全年齡、全學歷化,網絡綜藝節目的內容膚淺化成為趨勢,開始向輕松、娛樂、解構化方向轉移。在多媒體傳播環境中,觀眾擁有更多接觸信息的選擇權。而由于觀眾的審美趣味分散,所以,細化節目受眾人群、精準定位是訪談節目的文化傳播策略。[2]
(二)傳統模式下的談話類節目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電視節目形態屬于形式范疇。電視節目形態是反映一定內容的節目形式。[3]相對于個性化的節目而言,傳統的談話節目在對話內容上更加傾向于嚴肅性和深度;在展開形式上,傳統的談話類節目常采用現場對話與視頻穿插進行的形式,或采取音畫對應的方式,用非同期畫面展示、論證被采訪人觀點的合理性,第三人稱解說也作為詳細介紹訪談內容和緩和枯燥形式的手段被廣泛運用于談話類節目之中。
不難發現,傳統模式下的談話類節目盡管節目的展開形式多樣,但通過語言符號進行節目內容說明幾乎占據了談話類節目的全部表達方式。人性化的語言能夠對談話內容的深意進行直接的解釋說明,但利用單一的符號進行內容傳達所造成的審美疲勞,也衰減了受眾對節目本身的興趣。在傳統媒體綜藝節目向互聯網轉型時,網絡電視平臺的談話類綜藝節目因其需要對移動終端的屏幕進行長時間占據,在“伴聽性”表現上遜于網絡廣播談話類綜藝節目,在節目展開方式上過于系統化、整體化的問題,也使其在內容表達上難以暫停,思路在被打斷后難以重新組織,不利于節目內容的深度展開,也不符合移動終端網民短時高頻率的產品利用特點,故而網絡電視平臺的談話類綜藝節目在開拓互聯網終端市場上存在一定困難。
二、網絡綜藝節目新特點
互聯網的介入改變了受眾收看綜藝節目的方式。接收綜藝節目時空界限的模糊,使以往賣方市場的狀態被打破。受眾選擇性的極大豐富和選擇自由性的提升,使傳統的綜藝節目不得不轉而依附于可隨時切換頻道的受眾,加速了買方市場的形成。這一身份關系的轉型,意味著網絡綜藝節目不能僅是對電視、廣播綜藝節目的搬運照抄,而是要衍生出的適合互聯網用戶興趣的新形式和新特點。
(一)傳統轉型方式
網絡內容的碎片化影響及受眾對大量同質化內容的審美疲勞,提升了深度談話類節目的需求量,將受眾對談話類節目的需求與碎片化的觀看特點進行融合,成為談話類網絡電視綜藝節目的轉型重點。下文以《十三邀》及相關談話類綜藝節目為例,闡述作為一檔談話類網絡電視綜藝節目,《十三邀》實現保留節目嚴肅性的同時提升節目可看性,最終達到良好傳播效果的方式。
1.利用受眾的接受心理
優質的邏輯搭建能讓觀眾有持續觀看節目的熱情,但長時間、高密度的信息轟炸對觀眾來說是一種負擔。[4]在網絡平臺發布的綜藝節目中,傳統綜藝節目內容的展開邏輯被重鑄,網絡綜藝節目為提升用戶存留性,避免受眾感到枯燥乏味,在節目內容的展開方式上往往直入主題,而在節目內容的展開上,談話類網絡綜藝改造了其原本的嚴肅性的內容,在其中通過主持人個性化表達的方式,提升節目內容的可看性。在《十三邀》中,節目組利用了主持人具有的鮮明個人風格及其作為采訪者的個人觀點,迎合受眾樂于觀看爭執的獵奇心理,提升了節目傳播率。
《十三邀》作為一檔談話類網絡電視綜藝節目,在具有嚴肅內容在互聯網傳播過程中枯燥、乏味、形式單一等劣勢的情況下,并未單純依靠在傳統談話類節目中插入新環節的累加方式豐富節目,依靠新穎的飯局形式而非對坐交流的轉型迎合受眾的窺私心理,從而在不對嚴肅談話類節目主體內容進行重大改版的前提下,迎合用戶接收內容的痛點,進一步降低了嚴肅類談話節目的枯燥感,在用戶完播率流失最高的內容前期實現了用戶存留,再加之以節目內容展開過程中的主持人個人風格的高度體現,進一步削弱了嚴肅類談話節目的枯燥感。
2.改變節目展開形式
傳統談話類節目通過語言交流和視頻混剪等交叉式展開的運行方式,在網絡電視用戶碎片化特點下冗長且枯燥。談話類網絡電視綜藝節目通過改變節目展開形式的方法,以新穎的方式進行談論內容的轉移,也通過生活化的談話內容,提升了節目進行時的親近感。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在《十三邀》中,主持人采取了深入談話對象生活場景,與被采訪對象吃飯的方式展開節目。作為人類的基本生存行為之一,飲食的形式展現出明顯的生活化特征,飲食習慣體現出的個人生活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態度也可以作為談話進行和話題展開的出發點。在《十三邀》采訪李誕的節目中,主持人就以內蒙古人李誕從小生活在內陸,吃海鮮少的特點,提及他對燒烤海鮮的態度,成功將話題引入到李誕的童年生活中,進而引發了李誕童年教育對其性格產生的影響。與之類似的《飯局狼人殺》《志云飯局》等節目,也是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方式進行自然、流暢的節目內容展開,豐富了訪談類節目的內容展開方式。
(二)利用心理暗示
在顯性層面上滿足受眾對明星個人生活和矛盾沖突存在強烈窺私欲的痛點之外,網絡綜藝節目也通過對隱性環境場景的渲染和襯托,在節目進行過程中建立觀眾對談話對象身份和性格特點以及談話進行時氛圍的認識。此外,談話類網絡綜藝節目的主持人過往串聯節目各環節與控制對話場面的作用被弱化,主持人作為談話整體中的一個主要部分,作為另一個觀點持有者的身份得到了加強。下文將以《十三邀》個別期的節目為例,探究網絡談話類節目中對環境心理暗示的利用和主持人的地位變化。
1.環境符號的變革
談話類節目對被采訪對象的介紹必不可少,但冗長卻不深入的嘉賓介紹會在節目伊始就降低受眾對節目后續內容的興趣。故而談話類綜藝節目在改版轉型時應強化引導觀眾思考而非直接進行說明,用非語言符號對嘉賓身份的介紹,改變節目組和受眾對嘉賓刻板印象的共識,成為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在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十三邀》主要利用了對話中環境符號的心理暗示,節目場景的選擇不同于以往談話類節目固定化的演播室錄制模式,而是在真實開放的情境中展開每期節目的話題討論。[5]渲染被采訪對象的整體生活方式、當前所處環境。如在采訪李誕的節目中,主持人參考李誕玩世不恭和脫口秀演員的身份,選擇了一家李誕常去的燒烤店的二樓進行對話,符合受眾對于李誕“不怕人”“放得開”“不在乎”的一貫認識;而在采訪張藝謀的節目中,主持人則選擇在張藝謀工作時,在一間單獨的狹窄化妝間中與張藝謀共同吃盒飯,通過環境和飲食的暗示,表明了張藝謀日常工作的狹窄和緊張的環境;在采訪于謙的節目中,則通過一片草場和飲茶聊天的形式,凸顯出于謙性格中對自然的親近和豁達?!妒吩趯υ挱h境進行選擇前,已深諳受眾對被采訪對象的固有印象,并通過用環境和飲食安排的方式,自然地提供給了受眾本期受訪嘉賓的典型性格特征,使采訪環境本身與受訪對象能夠實現巧妙的融合,在節目開始之前就與受眾達成對被采訪對象最初印象的共識,令受訪環境氛圍與受訪人之間形成整體的和諧。
2.主持人個性成為節目展開核心
不同于傳統談話類節目,在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從一個不摻雜感情的、高高在上的提問者,轉型為與談話對象身份平等的交流者身份。主持人為維護談話類節目所必須保持的客觀性和道德感在身份平等的對話中被隱化,以個性的方式交流個性的問題,成為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核心素質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十三邀》是“許知遠專欄文字的視頻化處理”,依托許知遠的知識儲備、個人風格、審美情趣講述節目內容。[6]這種利用主持人個人性格特點增強節目可看性的形式,區別于傳統節目利用環節累加,在特定的環節中提升節目親近性的形式,將親近性融合于主持人與被采訪者的交流過程中,以更為自然貼切的手法,拉近了節目與受眾的心理距離。
例如,《十三邀》選擇的“飯局”方式,在飯局進行過程中,主持人許知遠對攝像機鏡頭抽煙、喝酒,甚至還出現了主持人在節目錄制過程中點評其他工作人員、為嘉賓點煙,倒酒等情況。但因為許知遠作為主持人將受眾以往所理解的主持人形象完全打破,使得一種極端個性化、“沒規矩”的主持人形象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其外在形象實現了對傳統訪談節目主持人銀幕形象的消解,顛覆了大眾對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和認知,引發了觀眾的獵奇心理。[7]這種具有突破性的交流形式和主持人形象打破了受眾對嚴肅談話節目“嚴肅”的刻板印象,極大地提升了訪談對象與主持人之間的親密感,從而使得整個交流過程中,主持人能夠更容易地提出深刻問題,交流更容易產生思想深度。而這種對受眾沖擊力極大的節目展開方式,也讓主持人許知遠本身成為節目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提升了該檔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的用戶黏性。
3.節目類型的高端化回歸
在網絡電視逐漸代替電視機的功能后,網絡電視的節目類型也逐步形成了與傳統電視節目類型相近的節目分類。在迎合大眾碎片化特點,積累了一定用戶基數的基礎上,網絡電視綜藝節目開始逐漸回歸深度化,思想化而非單純為迎合受眾喜好,搶占市場而誕生的大眾娛樂化節目。在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中,這一方向得到明確體現,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開始由娛樂化的自由交流逐漸回歸針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探討,以期在大眾娛樂消費的市場外,為追求思考的長尾市場提供服務。《十三邀》所采訪的對象多為知名人士,采取學者作為主持人的方式,提高了節目質量。主持人自身語境與受訪者的社會身份,使得節目在開展過程中,以受眾易于理解的淺顯語言談論出有深度的談話內容成為可能。節目談話內容本身在具有較高親近性和直觀性的基礎上,也具有了服務高端用戶群體的能力?!妒芬怖昧苏勗掝惥C藝節目既有的“高端化”噱頭,在內容上平易近人,降低了節目理解難度,使得節目在互聯網平臺上擁有了良好的輿論討論氛圍。《十三邀》以明確節目內容高端化的方式抬高受眾身份,迎合了受眾的虛榮心理,也在受眾接受心理暗示的同時,隱藏了談話類節目枯燥、乏味的劣勢,轉而喻教育于生活化內容的傳播之中。
三、結語
在移動終端普及的今天,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同時結合了電視和網絡的優勢,且保留了其自身深刻性和教育性的特點,具有產生強大傳播能力的潛質。但談話類節目本身的形式單一,又令其在碎片化特點下的傳播過程中,難以開辟出一條廣闊的市場道路。轉變內容、革新形式,更加強調受眾而非節目自身、強化談話類節目服務性與教育性的融合,以《十三邀》為代表的網絡電視談話類綜藝節目已經提供了一個相對可行的參考方案,而網絡電視綜藝的發展形勢,是否會隨著用戶審美喜好的變化而再次改變,進而為嚴肅談話類綜藝節目的轉型提供全新的道路,則仍需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韓亞聰.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N].中國婦女報,2021-07-14(002).
[2] 霍璐.訪談節目的文化傳播與創新模式:以人物訪談節目《十三邀》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7(5):104-106.
[3] 葛同春.論新聞類談話節目形態創新:以《十三邀》為例[J].美與時代(下),2021(7):127-129.
[4] 劉媛.從《十三邀》看嚴肅類訪談節目的突圍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4):227-229.
[5] 邵穎.從《十三邀》看談話類節目的創新之路[J].北方傳媒研究,2021(4):57-61.
[6] 亓嘉欣.基于《十三邀》對網絡訪談節目的思考[J].現代交際,2021(8):103-105.
[7] 王鑫鈺.網絡訪談節目的創新探索:以《十三邀》為例[J].戲劇之家,2021(27):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