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四季之美》一課具有豐富的美感。教學時,可通過“朗讀美文,感知美的語言”“欣賞美圖,體驗美的情意”“表達美感,創造美的境界”三個步驟,在語言實踐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
關鍵詞:審美創造;《四季之美》;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
審美是人與世界之間形成的一種認知的、情感的、形象的關系狀態,是人生命成長中特別重要的素養。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四季之美》這篇課文具有多重的審美價值,可抓住一個“美”字展開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一、朗讀美文:感知美的語言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諸多作品語言精美,不僅文字生動形象、精準凝練,而且意境深遠,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通過朗讀可以理解美的語言,再現美的情境,感知美的內涵,展現美的韻律,表達美的意蘊。《四季之美》這篇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不同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教學時,可設計三個層次的朗讀,引導學生真切感受語言之美。
第一層次:整體輕讀,感知美的文章結構。《四季之美》這篇課文描寫春、夏、秋、冬四個時空的景物,以“并列式”構段,思路清晰,結構勻稱,教師可以運用恰當方法引導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結構之美。在揭示課題后,教師可讓學生輕讀課文,感知美的結構:一是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查字典解決字詞問題——讀準字音,讀懂詞語,讀通句子,這是把握結構的前提;二是思考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弄懂課文主要內容和段落結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并讓他們按照“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的思路重構課文內容。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構段方式,而且能引導他們體悟到寫景文章可用并列結構呈現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的景物,進而深刻感知文章結構的勻稱協調之美。
第二層次:分段朗讀,感知美的語言表達。《四季之美》語言簡潔唯美,韻味不盡,教師可以運用恰當方法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表達之美。教學時,整體感知課文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以下兩個活動分段品讀課文,感知美的語言表達。一是逐段朗讀,思考每一段作者“寫了什么景色”“怎么描寫這些美景的”。二是邊讀邊想象文字中所描寫的畫面,用朗誦的方式把自己想象的畫面展現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相機指導學生用聲音和肢體動作把“美的語言”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感知美的語言、美的景象,而且也用朗讀進行美的表達。
第三層次:整體吟誦,感知美的語言意境。《四季之美》用精巧的語言創造了優美的意境,教師可以運用恰當方法引導朗讀,引領學生感受美的意境。在學生逐段研讀課文后,教師可讓學生邊吟誦課文邊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而后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詞交流所想象的畫面。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每段課文內容和語言描繪的情意進行“再現”:讀到春天的黎明,引導他們再現“魚肚色的天空”映襯“紅紫紅紫的彩云”;讀到夏天的夜晚,引導他們再現“漆黑漆黑的夜晚”“螢火蟲翩翩飛舞”;讀到秋天的黃昏,引導他們再現“點點歸鴉”和“結隊的大雁比翼而飛”;讀到冬天的早晨,引導他們再現“遍地白霜”和“熊熊的炭火”。學生邊讀邊想,邊想邊讀,從美的語言中讀出美的圖畫,從美的圖畫中讀出美的意境。
二、欣賞美圖:體驗美的情意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結合課文內容編排了很多插圖,還有一些與教材配套的景觀圖和視頻等教學資料,其中有課文背景圖,也有重要段落內容圖……用圖形語言易于生動直觀地展現作品形象,解釋說明語言文字。欣賞這些美圖是實施美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欣賞這些圖畫可以感受美的畫景,想象美的畫意,體驗美的景色,生發美的情感。《四季之美》課文中插入了四個扇面圖,分別展現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冬天的早晨的美麗景色,圖文輝映,意境優美,更表現了一種閑適之美。教學時,可設計三個層次的賞圖活動,讓學生真切體驗景色之美、情意之美。
第一層次:在初讀過程中賞圖,借助圖畫理解語言。圖畫是語言的另一種表達形態,讀者可通過賞圖加深對語言所創造的形象的理解。教學《四季之美》一文,可在初讀時,讓學生邊讀課文,邊觀察圖畫:引導學生圍繞“想一想圖畫中畫的是什么,課文中有哪些景物沒有畫”這一問題進行閱讀;在讀的過程中,相機運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引導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語言。讀春天黎明時,教師相機展示“泛著魚肚色的天空” “飄著紅紫紅紫的彩云”等圖;讀夏天夜晚時,教師相機展示“螢火蟲翩翩飛舞”“閃著朦朧的微光”等圖;讀秋天黃昏時,教師相機展示“夕陽斜照”“夜幕降臨”等圖;讀冬天早晨時,教師相機展示“遍地鋪滿白霜”“熊熊的炭火”等圖。學生通過圖文對照閱讀,促進對圖文內容的感知與理解,讓語言在大腦中留下美的“圖像”。
第二層次:在研讀過程中賞圖,用圖畫陶冶情感。圖畫是誘發情感的一種直觀形態,兒童對客觀世界的情感可通過賞圖更有效地喚起。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可運用圖畫陶冶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逐段研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賞讀,邊觀察圖畫:引導學生圍繞“想一想,圖中的景物美在哪里?為什么會給人美的感覺?看到這一景觀,你產生了怎樣的感覺”這一要求進行研讀;在研讀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文本描繪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在觀察美的圖畫后,讓學生想象美的事物,并暢談作者為何選擇這些事物來展現四季之美,進而了解作者美的情感,也由此喚醒學生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對生活之美的親近。學生通過圖文比照研讀,促進語言和美景相互映照,意蘊共構,進而對作者的美好情愫、對作者筆下描繪的美景產生喜愛之情。
第三層次:在吟誦過程中賞圖,用圖畫帶入情境。學習《四季之美》一文,可運用圖畫將學生帶入文本情境。整體回讀時,可引導他們看圖吟誦課文:引導學生邊吟誦邊思考,想象課文描繪的畫面;借助畫面進行背誦,并體會作者是如何從司空見慣的景物中感受到美的,以及是如何通過語言表達美感的。在吟誦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圖畫走入情境:學生背誦春天時,教師呈現“春天的黎明圖”;背誦夏天時,教師呈現“夏天的夜晚圖”;背誦秋天時,教師呈現“秋天的黃昏圖”;背誦冬天時,教師呈現“冬天的早晨圖”……在教學中,學生用美的聲音將美的景色、美的語言和美的感情展示出來,圖、文、情和言交融,相得益彰。
三、表達美感:創造美的境界
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是語文學科的重要任務。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也就是讓學生在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訓練中描繪美的情境,表達美的思想,創造美的語言。《四季之美》這篇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習描寫精致景物的范例。教學時,可設計兩個層次的表達訓練,讓學生在表達實踐中創造美的境界。
第一層次:模仿課文,學寫動態美。模仿是學習運用優美語言的一種方式,美的語言可通過模仿進行建構。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可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寫法,學習描寫景物的動態美:每段課文研讀后,可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開展說寫訓練。具體可引導學生圍繞“想一想,作者為什么這么描寫?還可以怎么描寫?仿照課文動態描寫的方法,說一說或寫一寫自己見到的印象最深的情景”這一要求自主架構。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描寫”,一方面讓他們感受景物的獨特美,另一方面讓他們再次體會文本語言的美;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么描寫”,一方面讓他們尋找其他美景,另一方面讓他們建構美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說寫訓練,借鑒課文“動態描寫”方式說寫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這樣的教學,可以給學生尋找美景提供路徑、描寫美景提供方式,進而促進優美語言的建構。
第二層次:拓展訓練,創造美的境界。寫作是發展審美創造素養的一種方式。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可引導學生拓展訓練,提升創造美的能力:課文學習結束,可引導學生將習得的審美知識、審美經驗運用于審美創造,從生活表達轉向審美表達。具體可引導學生圍繞“看一看——認真觀看下面兩個視頻(教師呈現兩個表現不同季節美景的視頻),視頻中是什么季節、怎樣的景致?想一想——觀看視頻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寫一寫——從視頻或生活中選擇你覺得很美的場景,把你對它的情感、態度一起寫下來”這一要求進行自主建構。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達訓練。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見、所思和課文所學,寫出視頻或自己記憶中美好的自然景觀,以及內心的美好感受,引導他們學習在場景描寫中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從而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在《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學中,審美教育可貫穿閱讀的全過程。教學中可基于教材中的審美元素,通過朗讀、賞圖、創作等審美活動,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的內容美、結構美、情感美、語言美,進而學會表現美和創造美。
(陳云,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實驗小學,郵編: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