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編教材中的課文承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其中既有勞動者形象的塑造,也有對勞動場景、勞動特點、勞動過程的描摹。教師可圍繞課文中的這些勞動教育元素展開教學,在落實語文學科本職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品德、勞動情感、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實現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勞動教育;課文;勞動者形象;學科育人
*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葉圣陶‘習慣教育思想的小學勞動教育班本課程構建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YZ-c/202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這些要求的提出,旨在解決以往學校教育過分注重智育,忽視勞動教育的問題,對培養“完整的人”有著很大的指導性價值。從語文學科來講,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轉變知識本位的觀念,借助課文這一載體,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保持語文學科本色的同時,適當融入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縱觀統編小學語文一至六年級各冊教材,勞動教育貫穿始終,尤其是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可以深入開發,并有效利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勞動教育的浸潤。
一、立足課文中的勞動者形象組織討論,培養敬業奉公的勞動品德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呈現了豐富的勞動者形象,通過對勞動者的外貌、語言、行為(尤其是勞動行為)的描寫,為學生樹立了榜樣。教學中,教師可圍繞勞動者形象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感悟勞動者的精神追求,理解勞動者以個人的奮斗為國家和民族謀幸福的勞動品德。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時,教師可借助問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進而理解課文的主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出示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圖片和如今綠樹覆蓋的青山圖進行對比,讓學生交流感受,認識到如此巨大變化的背后,凝聚著一位老人畢生的心血,和他的辛勤勞動。而后,重點討論“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認識“老人之老、環境之惡、青山之美”,體會老人用看似平凡的勞動,創造了這片沾溉后人的綠洲,品悟這位勞動者高大的形象。進而使學生明白:勞動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生命價值的體現,要用自己的勞動為更多的人服務,為國家和民族服務。
縱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像《青山不老》這樣贊揚勞動人民的文本很多,塑造了大量的具有榜樣作用的勞動者形象。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品悟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挖掘內在的勞動教育元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勞動者的勞動動機,深化對勞動價值的認同,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勞動教育的熏陶,形成敬業奉公、實干興邦的勞動品德。
二、立足課文描繪的勞動場景設計情境,培養積極參與的勞動情感
課文中的知識,是人們生產勞動的經驗總結,源于人們的生活體驗,同時勞動本身有著一定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它對學生理解生活、理解社會具有推動作用。將勞動教育融入課文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理解,更可以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感受真實的勞動場景,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了解勞動的意義,激發學生內心的勞動愿望。教師可結合課文中的勞動場景,設計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勞動、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勞動情感。
例如,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描繪了農村勞動人民的辛勞,表達了對勞動的贊美。由于城市學生普遍缺乏田間勞作的實踐經驗,對文中提到的采桑養蠶、插秧割稻、麥苗兒、打谷場等比較陌生。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描繪的勞動場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學習氛圍,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輔助教學,把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的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感受農作物在農民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并結出豐碩果實的過程。這樣,在真實勞動情境的引領下,教師可進一步激發學生表達對參加勞動的熱切希望: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平時吃的食物、穿的衣物等生活物品的由來,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都來源于生產勞動;可以號召學生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積極參加學校勞動實踐、社區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由此將勞動教育延伸至生活中。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創設多樣化的生活情境,不僅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文中傳達的火熱勞動場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驗到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體會勞動人民的辛勞,明白勞動是人們生活、生存的第一需求,培育積極參與的勞動情感。這樣的教學,讓勞動教育不僅超脫于課文,更延伸至生活。
三、立足課文呈現的勞動特點引發思考,培養勇于創新的勞動品質
如果說勞動教育就是去田間地頭挖挖土、種種菜,日復一日地機械勞作,那么這不僅偏離了勞動的真實特點,更扭曲了勞動的本質。勞動的本質特點在于勞動過程中的創造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生來就有一種特殊能力:他不僅能使用工具,而且能創造工具,以滿足其基本需求——衣、食、住、安全以及生育后代等。”因此,教學課文,教師也可以抓住勞動教育的創造性本質,從文本出發,拓展思考空間,引發學生的思辨。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語句發問:“趙州橋為什么世界聞名呢?”這一問題可引發學生的積極閱讀和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趙州橋設計的精巧與與眾不同,進而了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悟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進行發散思考:在歷史長河中,我們中國還有哪些偉大的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是怎么產生的?在生活中,有哪些原來沒有,現在有了的事物,它們又是怎么產生的?學生經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感受到:正是勞動中的不斷實踐,不斷創新,才完成了許多的發明創造,豐富、改善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學生有了這樣的理解,教師就可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不怕失敗,不怕他人嘲笑,堅持探索,勇于創新。語文課程的學習應該是開放且富有創新活力的。教學課文《趙州橋》,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增強語文技能,還可以通過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勞動品質,實現發展學生個性、開掘創新潛能、提升思維水平的目的。
四、立足課文描寫的勞動過程設計體驗活動,培養學以致用的勞動精神
課文不僅承載著語言訓練的任務,更具有人文教育的作用。學生從課文中不僅能了解到漢語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語言背后的情感與思想。統編教材中的一些課文,或多或少地呈現了具體的勞動過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依托課文中對勞動過程的描寫,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真實體驗勞動,培養學以致用的勞動精神。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詩歌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語言的感情色彩,感受詩中無論男女老幼,辛勤勞動、有條不紊的充實生活。尤其要讓學生品悟詩中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長輩影響,向長輩積極學習勞動技能的樣態,感受兒童積極實踐運用的勞動精神。接著,可以利用學校勞動基地,讓學生親自體驗播種、耕田等勞動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請教他人等方法,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學習耕種等勞動技能,再將所學運用到勞動實踐中,感受技能對于勞動的重要性,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最后在勞動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一說從詩歌學習中感悟到的勞動精神,并結合在勞動實踐中的心得體會,寫一篇主題為“我學會了______”的習作。
設計體驗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勞動和學習的相通性,領悟無論是語文學習還是生產勞動都要努力付出、辛勤耕耘才會有收獲,都需要勤學好問、孜孜以求、學以致用的勞動精神。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當一個人認識到在勞動中有一種比獲得滿足物質需要的資料更重要的東西,即精神創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揮,只有在那時候,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源泉。”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育人的視角挖掘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共振點”,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感受勞動之樂、勞動之情、勞動之美、勞動之思,為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學科力量的支持,最終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佩蓉.“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10).
[2] 胡月,靳玉樂. 教科書里的勞動者形象塑造——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探索[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6).
[3]劉琴. 高中語文勞動主題單元的勞動教育滲透[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2(5).
(黃曉瑜,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郵編: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