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博物館經常會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訪客——幼兒。博物館成了寓教于樂的幼兒教育場所,成了幼兒體驗探究式學習的平臺,也成了幼兒感知厚重歷史文化的主要途徑。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對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二甲藍印花布廠等資源的利用,既促進了幼兒對民間藝術的了解,也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在探究“藍印花布”傳統民間藝術的過程中,幼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進行了深度學習,形成了以幼兒為本位的課程故事。
一、課程故事的緣起
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里,有一塊上屆大班幼兒留下來的藍印花布作品,幼兒對此非常好奇,并展開交流:“這是什么布?”“它為什么是藍色的?”“它上面的花紋可真漂亮!”“我奶奶也有一塊這樣的布。”教師根據幼兒的討論,向幼兒進行了簡單介紹:“這是一塊藍印花布,它是純手工制作的,是南通特有的。”接著,教師和幼兒共同搜集資源,帶領幼兒參觀二甲藍印花布工廠和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并讓幼兒沉浸式體驗制作藍印花布的環境和過程。
在活動前期,幼兒了解了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看到了從設計到上漿,再到染布的整個過程。雖然幼兒對整個操作流程的認知不夠清晰,但不妨礙幼兒感受和表達藝術美,幼兒從而產生了“好漂亮啊,我們可以買一塊嗎”的想法。正是這樣的想法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讓博物館作為一種資源走進幼兒的生活。
二、課程故事的開展
(一)擁有一塊模板
水墨畫里的藍花布、一本藍印花布紋樣冊、教師自創的有關藍印花布的繪本、上屆哥哥姐姐留下來的設計稿……這些都成了幼兒設計藍印花布圖稿的經驗來源。同時,幼兒在自己一點一滴的游戲操作、體驗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并逐漸探索得出了藍印花布的制作方法。
1.繪制設計稿時要注意些什么。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藍印花布的花紋很多是由長方形、圓形、水滴形組成的,所有的花紋都是由各種圖案組成的,不存在單線條花紋。同時,幼兒還發現僅憑一條直線是無法構成鏤空圖案的,從而了解了設計圖稿的基本原理。
2.模板上的花紋怎樣才能鏤空,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幼兒看到藍印花布是有模板的,模板上的花紋都是鏤空狀態,方便印制花紋。在自主思考后,幼兒認為鏤空的花紋是用美工刀刻出來的,并在探索中認識了一個新的工具——銃子。在制作模板時,人們就像釘釘子一樣,將銃子放在紙上敲敲打打,這樣,紙上便會出現一個個圓形的、有規律的小孔,這正是花紋設計的一部分。但幼兒在真正使用銃子操作時并不容易,常常穿不透設計紙。于是,幼兒通過對比幾種不同的操作方式發現,銃子要直直地放在紙上,隨后再垂直地敲下去,這樣才能成功。
3.怎樣在使用刻刀時保障安全。由于一名幼兒有曾經在木工活動中受傷的經歷,他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需要做好自我保護,并告訴了大家。幼兒從木工坊里拿來了手套,輕松解決了問題。接著,教師讓幼兒參與了材料投放環節,并發現在投放的游戲材料中里多了一樣——手套。
一塊布、一張紙、一朵花、一片云……這些都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而教師要做的就是抓住幼兒的這些新奇時刻,聚焦幼兒發現的問題,以此為契機引導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藍印花布不同于幼兒日常所見的布,是幼兒家鄉的標志性存在,因此,引導幼兒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實踐是必要且有趣的。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操作方法應貼近幼兒現有的能力水平。與此同時,幼兒的經驗獲得也十分重要,如前期開展木工活動的經驗使得這次活動的操作過程較為順利,在實際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些潛在因素,調動幼兒全方位的經驗,引導幼兒自主探究,讓幼兒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生活經驗。
(二)上防染漿
幼兒根據參觀博物館的經驗,了解到設計好的模板要上防染漿封住圖案。但在實踐過程中,幼兒又遇到了許多問題。
1.怎么調好防染漿,什么樣的才算好。幼兒認為調好防染漿的第一步就是加水把防染粉調一調,他們先加了三量杯的防染粉,然后加了兩量杯的水,覺得水不夠又加了一量杯,卻發現倒進防染粉里的水不見了。于是,幼兒改變策略,把用勺子攪拌改成了用手攪拌,手的揉搓加速了水與粉末的融合,一下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經過多次嘗試,幼兒發現將三量杯防染粉和三量杯水混合在一起調出的防染漿狀態最好。
2.用什么工具刮,怎么刮。在第一次嘗試時,幼兒先將模板放在布上,順手拿起了桌上的刮板,蹭了一點染漿,像抹蛋糕一樣順著一個方向抹好。在抹好圖案后,幼兒輕輕掀開模板,發現圖案都粘在一起了。于是,幼兒嘗試將多余的染漿順著模板表面刮掉,發現的確有效果。接著,幼兒大膽用上了自己設計好的蝴蝶模板。當再一次掀開模板時,一只只蝴蝶躍然布上,每名幼兒的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最后,教師讓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將自己的創作靈感分享給大家。幼兒游戲后的經驗分享成了下一次幼兒開展游戲的直接經驗。
教師將調配水和防染粉的比例這個問題交給了幼兒,鼓勵幼兒自主嘗試和探索,讓幼兒在試錯中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刮漿的問題,教師也鼓勵大班幼兒在實踐中進行探究,并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持續思考,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幼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樂于探究的品質。在進行游戲探究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對藝術的感知是在不斷強化的,而教師在游戲后引導幼兒及時分享與交流,可以幫助幼兒提煉經驗,為幼兒的新嘗試做好鋪墊。
(三)染布
在刮漿后的第二天,幼兒仔細摸了一遍布,確定布上的漿都干了,于是開始染布,他們將藍色染料倒進缸里,再把布一塊一塊地放進去,讓每一塊布都能沾上染料。在此過程中,幼兒提出了幾個問題。
1.染布需要多長時間。大部分幼兒對時間的認識還不太清晰,有的幼兒認為染布需要2分鐘,有的幼兒認為染布需要10分鐘,還有的幼兒認為染布需要1個小時,最終,一名幼兒提出可以分別定2分鐘、10分鐘、1小時后的鬧鐘,看看染好布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在溝通交流中,幼兒之間的思維發生了碰撞,也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等待染色的過程中,幼兒并沒有停下來,而是就藍印花布制作的下一步工序進行了問題預設。
2.染出來的布放在哪里。在此次活動中,教師并沒有給幼兒提供預先準備好的放染布的材料,而是希望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在此情況下,幼兒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將柜子里的報紙和泡沫紙,自然而然地放到染缸的旁邊,解決了染料弄臟地面和染好的布放在哪里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幼兒定的2分鐘的鬧鈴最先響起,幼兒感慨2分鐘時間太短了,布應該還沒有染好,隨即幼兒進行查驗,發現布料果然還未充分被浸染。在10分鐘的鬧鈴響起時,幼兒再次進行查驗,發現浸染的布料都均勻地染上了藍色,效果剛剛好。在挑出染布時,有幼兒在一旁提醒等染布滴好后再鋪到地上,以免將染料弄到地上。
在幼兒自主交流和探索的過程中,以幼兒為本位的游戲方式是保持良好且有益的師幼互動,可以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教師給予時間和空間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究,能幫助幼兒養成遷移經驗、對比觀察、大膽猜測、查找驗證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者解決問題,以幫助幼兒獲得綜合發展。
(四)去漿
幼兒靜靜地等待藍印花布風干,期待在刮除變硬了的染漿后,能展現屬于他們的藍印花布。在藍印花布風干后,幼兒一只手按住布的下方,一只手往上刮。在刮除染漿的過程中,幼兒發現布上的花紋都被藍色的染料遮蓋了,沒有出現期待的白色花紋。
于是,幼兒開始思考為什么沒有出現白色的花紋,并進行了交流:“可能是我們那個漿不對,也可能是我們曬的時間太短了。”“是不是染料不行?”幼兒在猜測的過程中去摳了摳防染漿,發現里面還有一部分是濕的,猜測可能是曬的時間太短導致的。基于此,幼兒決定將曬防染漿的時間延長為四天,嘗試會不會成功,發現延長晾曬時間后終于印染成功了,幼兒不禁發出驚嘆和歡呼聲,他們在這個游戲里獲得了又一次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五)開展游戲
藍印花布作品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環境的一部分,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他們為自己的作品定價、做吊牌,在草地上進行義賣游戲。
幼兒在這次游戲活動中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增強了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還展現了自身的合作能力,如:在面對遇到的問題時,他們能夠主動討論交流;在游戲后的整理過程中,幼兒能夠合理協調與分配,共同完成整理任務;在剪裁布匹的過程中,兩人一組合作剪裁、扯布。
三、課程總結與思考
在開展這類游戲活動前,引導幼兒通過參觀博物館積累經驗是很重要的。同時,教師可以整合周邊資源,形成幼兒園資源庫或者資源地圖,以便提取資源信息和預設課程,圍繞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給幼兒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在開展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對于幼兒遇到的問題,教師的支持和引導應當放慢腳步,給予幼兒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應適時給予幼兒一些提示,根據幼兒的表現給予正面的評價和鼓勵,以幫助幼兒發散創造性思維,增強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在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評價,引導幼兒了解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讓幼兒得到啟發,增強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和游戲信心,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游戲高效、有序地進行,讓幼兒收獲快樂的游戲體驗,從而增強幼兒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促使幼兒發現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幼兒聚焦問題、總結問題,從而促進幼兒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虹西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