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點。幼小銜接是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象征著幼兒即將結束幼兒園生活,開始接受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因此,在幼兒步入小學階段前,做好一系列幼小銜接工作對幼兒融入小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在這一階段,幼兒園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注重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力爭匯聚多方力量,提高幼小銜接的教學質量,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一、立足教育實踐,以探尋銜接路徑
(一)從幼兒園出發,保證幼小銜接的連貫性
在開展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為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做好準備。
第一,嚴格按照國家要求落實辦園宗旨,規范辦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育的開展要建立在遵循幼兒身心特點、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生活和學習活動。對此,幼兒園應采取嚴格手段,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方針,制定與幼兒身心特點相吻合的教育教學計劃,以保證幼兒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二,及時轉變教師觀念,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是幼兒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努力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提高對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并在教學中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優化自身在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行為,并在不斷的反思中增強專業能力。
第三,多方聯動,保證幼小銜接的連貫性。家庭、幼兒園、小學等在幼小銜接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加強與各方的聯動,保證幼小銜接的連貫性。具體來說,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為家長提供一些幫助,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實現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以“科學準備,輕松入學”“我要上小學啦”等為主題的活動,或者組織開展與幼小銜接相關的家長會、親子活動等,讓家長明白在幼小銜接階段應該如何引導幼兒、教育幼兒,并鼓勵家長采取更為科學的方式,做好幼小銜接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二)從一日生活著手,保證幼小銜接的科學性
從一日生活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從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這幾個方面開展幼小銜接工作。
第一,生活活動。生活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要盡可能將與幼小銜接相關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務意識,為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例如,在每日的點名環節,教師可以融入“你問我答”“詞語對對碰”等游戲,以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豐富幼兒的詞匯量;在每日的散步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數一數周圍某一物品的數量,先練習按順序數,再練習按倒序數,以提高幼兒對數字的敏感度;在餐前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不同食物的特征,認識更多的漢字。
第二,游戲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教師要重視一日生活中的游戲活動,并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玩具、場地等,為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幼兒游戲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創設和組織游戲,并遵循最大化放手、最低程度介入的原則,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幼兒對游戲的認知。
第三,教學活動。教師要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育,運用集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促使幼兒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內容,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幼小銜接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要做到面向全體,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還要具備一定的開放性、挑戰性,促使幼兒在自主探究中滿足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每周的親子閱讀活動中,除了要在幼兒園內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還要鼓勵家長講睡前故事、布置圖書制作任務等,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二、做好語言教育,以增強學習能力
(一)加強語言教育,做好入學準備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幼兒園語言領域的學習是幼兒開展其他領域學習的基礎。幼兒教育屬于幼兒步入小學接受教育的前置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重視語言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并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幼兒安排合適的學習內容,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確保幼小銜接階段語言教育的效果,力爭做到科學、合理、精準銜接。例如,小學一年級語文會先從簡單的詩歌開始教學,對此,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簡單、易理解的詩歌,帶領幼兒閱讀、學習,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仿編詩歌,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二)開展家園合作,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認知上的誤區,他們希望教師能在幼小銜接階段教授幼兒一些小學知識,重點加強語言教育,這一要求不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由此可見,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并根據家長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存在的認知誤區,組織家長會、專題講座等,向家長介紹正確開展幼兒語言教育的方法,并告知家長語言教學小學化會給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危害,以糾正家長在語言教育上存在的錯誤做法。
此外,為了避免對家長的日常工作造成不良影響,教師可以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結合園區開展幼小銜接的具體情況,將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科學方法以文字資料的形式適時推送給家長。
三、注重品格培養,以提高幼兒品德素質
(一)開展禮儀教育,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大班幼小銜接在禮儀方面的教育可分為幼兒園內部的禮儀品格教育和幼兒園外部的禮儀品格教育。就幼兒園內部的禮儀品格教育來說,在每次集體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問好,以培養幼兒的禮貌意識;在各項游戲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教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告知幼兒不可隨意拿他人的玩具,要使用禮貌用語詢問他人的意見,征得別人的同意。
例如,在觀察到兩名幼兒因為一件玩具發生爭吵時,教師要先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矛盾沖突發生的原因,然后將主動權交到幼兒手上,鼓勵幼兒表達各自的想法,引導幼兒主動化解矛盾。在問題解決后,教師還可以詢問幼兒:“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怎么做?”從而讓幼兒明白在與同伴交流中不能只顧及自己,還要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情緒,努力做到換位思考。
此外,幼兒有時會因“誰先玩”而產生矛盾或沖突,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選擇一些集體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如利用“剪刀、石頭、布”的游戲確定先后順序。
幼兒園外部的禮儀品格教育也可稱之為社會禮儀,在這方面,教師要教導幼兒不能任性打斷家長之間的交流,并告訴幼兒這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家長的行為。另外,教師要引導幼兒懂得父母的辛苦,讓幼兒學會向父母或者向給予自己幫助的人表達感謝,以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注重規則教育,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擁有良好的規則意識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因此,教師要注重規則教育,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幼兒,以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例如,在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時,教師要向幼兒強調游戲規則,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運用恰當有效的方式引導幼兒遵守規則,在推動區域游戲順利進行的同時,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又如,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教導幼兒不能與同伴追逐打鬧,要求幼兒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應先舉手,在教師點到自己的名字后才能說出答案。
總之,幼小銜接工作關系到幼兒能否順利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不僅能幫助幼兒將來更好地適應、融入小學生活,還能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幼小銜接工作,并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積極開展家園共育,從各個方面做好幼兒入學的準備工作,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幼兒將來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飛翔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