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度學習,教育領域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將其看作一種無須監督的持續性學習狀態,或簡要理解為一種無固定學習特征、無層次結構的學習方法。幼兒的知識儲備少,對世界的認知較為簡單,因而更容易在日常活動中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基于此,筆者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為背景,以滾動游戲“滾滾前進的星星”為探究案例,從游戲情境、游戲體驗、游戲思維三個維度出發,探究了在游戲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一、因地制宜,打造優質的游戲情境
(一)甄選游戲材料,開發教育功能
游戲材料是支撐游戲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在幼兒園游戲中,游戲材料的選擇并不拘泥于形式,廢舊的飲料瓶、奶粉罐等均可作為游戲材料,但游戲材料需具備以下兩個特性。第一,教育性。課程游戲化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并通過感悟、探索和思考,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游戲的最終目的在于教育,因而游戲材料必須具備教育性。第二,趣味性。富有樂趣的游戲材料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在探索欲和好奇心的驅動下,幼兒會通過觸摸、聞嗅等方式探究游戲材料,進而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以某幼兒園“滾滾前進的星星”主題游戲活動為例,教師設計了四個游戲環節:一是讓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找到生活中可滾動的物品,并將其帶到幼兒園,參與滾動游戲;二是為幼兒準備畫筆、白紙、膠水和顏料,讓幼兒裝飾自己的“滾動星星”,并考慮物品滾動起來的感官效果;三是在滾動星星涂裝完畢后引導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在墻壁邊緣站成一排,進行“直線滾動大賽”;四是讓幼兒結合游戲結果分析原因,找到影響游戲結果的變量因素,如材質、大小、推動的力道等。
在該游戲中,教師采用幼兒自制材料與園內準備材料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游戲材料的收集活動,并對收集的材料進行了創意改造,賦予活動材料專屬意義。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改造游戲材料,以此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制作大小不同的滾動材料,以此豐富幼兒對滾動游戲材料的體驗,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新奇感受,維持深度學習狀態。
(二)優選活動場地,豐富游戲體驗
滾動類型的游戲需在稍有坡面、傾斜幅度的地形上進行,且根據滾動物的大小不同,對地形的開闊程度存在不同要求。教師在設計滾動游戲時,需充分考慮到游戲環境對幼兒專注力、思考深度的影響,并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深度學習,獲得沉浸式體驗。在場地的選擇方面,教師要因地制宜,結合幼兒園空間資源和活動需求靈活選擇游戲場地,或是結合游戲的不同坡度需求,創設或選擇多個游戲場地,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在設計游戲場景、選擇游戲場地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其中,以提問形式促使幼兒思考個性化的答案,從而讓幼兒在觀察探索中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在前期活動中,幼兒已能結合個人創意制作滾動道具,教師也在創意制作環節準備了由輪胎、油漆桶、快遞包裝盒改制的巨大“滾動星星”,并打算帶領幼兒進行范圍更大、時間更長的游戲,其游戲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向幼兒說明游戲準備情況,講解適合開展滾動游戲的場地的特點:第一,周圍要寬闊,足夠“滾動星星”滾到自動停止;第二,具備一定傾斜度,要有坡面。教師還利用畫圖的方法向幼兒講解了坡面的含義,并讓幼兒注意觀察園內地形,找到適合開展滾動游戲的多個場地。
其次,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每個角落,一起分析各個區域開展滾動游戲的可行性,最終確定將滑梯、蹺蹺板、沙坑等作為游戲場地。
最后,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場地坡度的大小確定游戲順序,科學設計游戲方案,讓幼兒在游戲中觀察坡度大小給滾動距離帶來的變化。
上述第一個游戲步驟著重向幼兒解釋游戲目標,即找到適合的游戲場地,旨在讓幼兒帶著思考進入游戲情境,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第二個步驟則化理論為實踐,讓幼兒在掌握觀察要領后深入現實情境,尋找條件相對匹配的區域,完成獨立思考。這一環節既對幼兒的觀察能力提出了要求,又考驗了幼兒的事件關聯能力,促使幼兒將游戲場景與真實場景關聯在一起。
二、觀察記錄,深化幼兒的游戲過程體驗
(一)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確立觀察目的
若想讓幼兒沉浸于深度學習狀態,教師就要從幼兒的游戲心理、游戲態度、游戲積極性入手,培養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在滾動游戲中,教師應扮演情境引導者和游戲輔助者的角色,引導幼兒以嚴肅、緊張、神秘的態度對待游戲進程,將游戲過程看作科學家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這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專注力,調動幼兒的游戲積極性,還能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深化活動體驗,豐富科學常識儲備,達到一舉多得的教育效果。教師還可以設計趣味問題推進游戲進程,引導幼兒進行趣味實驗,讓幼兒動手動腦完成滾動游戲,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經過情境的多重鋪墊,幼兒已經對滾動游戲“滾滾前進的星星”充滿期待,教師帶著幼兒拿著游戲材料來到游戲場地前,開展滾動游戲,其步驟具體如下。
首先,教師引導幼兒來到第一個游戲場景前,讓幼兒利用坡度開展簡單的滾動比賽,先兩兩一組進行對比,然后勝出者再進行對比,最終選出班里的“滾動星星大王”。為維護游戲公平,教師告訴幼兒不能用力推游戲材料,而應將其輕輕放置在坡面上,使其自主滾動。
其次,在比賽結束后,教師詢問勝出的幼兒:“你認為你能勝利的原因是什么,你的滾動星星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想出材質不同、大小不同、輕重不同、觸感不同等影響因素。
最后,幼兒化身小科學家,將自己代入實驗情境中,順著教師的提示,進行簡單的對比試驗,將重量相同、光滑程度不同的“滾動星星”放在同一場地任其自由滾動,發現光滑的“滾動星星”滾得更遠。
在上述活動中,幼兒能結合游戲步驟中出現的結果進行思考,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足,思考始終停留在淺層。教師則適時提醒,利用階梯問題為幼兒提供探究思路,促使幼兒快速想到影響“滾動星星”前進距離的幾個重要因素,從而深化思考能力,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二)以變量實驗為手段追蹤觀察進展
要達成深度學習目標,教師還要對幼兒個體展開持續性的游戲觀察。鑒于游戲時長會影響幼兒的思考深度,進而影響幼兒的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采取變量實驗、多次實驗的方式延長游戲時間,促使幼兒進行深入思考。變量實驗旨在以調整實驗可變項參數的方式進行系統、完整、多次的實驗,以收集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在變量實驗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游戲結果,引導幼兒通過深入思考得出結論,以實現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上述游戲中,幼兒初次了解到影響“滾動星星”前進距離的制約因素,但幼兒的思維能力較弱,難以自主整理各種因素之間的影響作用。對此,教師可以在后續游戲中加入表格記錄環節,以具象化、清晰化的方式呈現游戲的最終結果,其活動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所有的影響條件,它們是如何影響滾動星星前進的?”教師給予幼兒思考時間后,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大塊白板,將影響因素一一寫在變量位置上,如滾動星星的大小、輕重、材料、光滑程度,坡面傾斜角度等,并帶領幼兒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其次,教師引導幼兒輪流做實驗、舉白板、填寫記錄表、討論下一步驟,使游戲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自己則扮演旁觀者、輔助者的角色,讓幼兒根據圖表中條件的差別設計、開展實驗,填寫游戲結果。
最后,教師發出指令,讓幼兒拿著自己的“滾動星星”回到班級。在此環節,教師教育幼兒要將用完的東西歸位,保護公共衛生,并引導幼兒撿拾場地垃圾,帶著游戲材料回到教室,準備進行下一游戲環節。
在上述游戲中,教師通過問題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幼兒一步步理解影響條件、大小、輕重等詞匯的概念,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促進了幼兒的深度學習。
三、成果分享,以激活創意歸納思維
成果分享的重點在于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拓展幼兒的創意思維。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總結、分享環節,帶領幼兒復盤游戲,回憶游戲的有趣之處,討論游戲可以提升的部分。在總結、分享環節,教師可以提出開放式問題,如“除了現在進行的游戲,滾動游戲還可以有哪些玩法”,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與想象進行討論,促使幼兒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一段時間后,“滾滾前進的星星”主題游戲進入尾聲,教師組織了分享環節,具體如下。首先,教師讓幼兒輪流發言,說一說自己在游戲中的收獲和自己最喜歡的游戲步驟。其次,教師拿出繪畫材料,讓幼兒用繪畫的方式將自己在游戲中的情緒和體驗生動地記錄下來,并在回家后將這段經歷復述給家人。最后,教師提出問題:“你們喜歡玩滾動游戲嗎,下次再玩滾動游戲,你們喜歡什么樣的游戲規則?”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幼兒發言結束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合影留念,并將照片貼在班級文化墻上。
成果分享作為游戲化課程的點睛之筆,有幫助幼兒整理思緒、為幼兒提供鍛煉機會、培養幼兒積極的游戲態度等功能。幼兒在游戲中會經歷成功與失敗,也會收獲游戲帶來的歡樂。教師可以通過成果分享環節,了解幼兒的游戲水平和思維能力,并結合幼兒的反饋設計新游戲,為后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將滾動游戲分為游戲情境創設、游戲過程、游戲結果歸納三個部分,在情境創設方面利用場地和材料的選擇激發幼兒的探索欲,促使幼兒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在游戲過程中深入觀察游戲進程,記錄游戲結果,反思游戲原理,促使幼兒的思考逐步深入;在成果分享環節鼓勵幼兒積極展示自我,讓幼兒產生深度學習體驗。幼兒階段的學習是隱晦的、淺層的,同時也是實際的、潤物無聲的,教師在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時,需注意培養幼兒的思維和興趣,并逐步延長幼兒深度學習時間,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力。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區兵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