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園地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有重大的意義,環境優美、富有自然氣息的種植園地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加深幼兒對自然和生活的認知,同時,建設種植園地也是幼兒園整合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在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開辟種植園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種植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促使幼兒主動地積累學習經驗。筆者借助種植園地,開設了種植課程和田園課程,鼓勵幼兒自己動手種植瓜果蔬菜,讓幼兒成了種植、管理和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幼兒園開辟種植園地的現實意義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依托種植園地,為幼兒創設第二課堂,帶領幼兒參與形式多樣的種植活動,不僅可以促使幼兒主動觀察自然,學習勞動方法,還可以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合作、互助和分享,有助于增強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師開辟種植園地,開設種植課程和田園課程,不僅可以為幼兒了解自然和生活以及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創造條件,還可以為幼兒親歷、體驗、參與種植活動提供機會。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可以觀察瓜果蔬菜的生長過程,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發幼兒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在種植活動中,幼兒會結合自己的發現和思考展開集體討論,這有助于增進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
此外,教師開辟種植園地,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使幼兒積極開展勞動實踐,如翻土、施肥、澆水、除蟲等,并從中感受收獲的愉悅與滿足,體驗勞動的樂趣,這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觀,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做好種植園地的規劃與種植課程的實施
種植園地是幼兒第二課堂的主要陣地,教師要結合園區實際,科學、合理地規劃整個種植園地及相關課程,以充分發揮種植園地的育人功能,讓幼兒從種植活動中收獲豐富的生活經驗,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合理規劃種植園地,購置所需的種植工具
開辟種植園地不只是留一塊土地,而是要對整個種植園地進行全面、科學的規劃。在場地規劃上,教師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園區的各個角落并采購必要的材料,以保障種植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購買木圍欄,劃分各學段、各班級的種植區,購置常用的種植工具、澆水器械、各種瓜果蔬菜的種子和肥料等。種植園地是幼兒走進自然、了解種植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幼兒在種植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積極探究不同的種植和管理方法,并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努力為幼兒打造高質量的種植園地,讓幼兒通過種植活動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
(二)確定種植活動的內容,安排合適的種植任務
在規劃好種植園地后,教師要結合園區的實際情況,細化種植園地的勞動制度,確定種植活動的內容。教師還要讓各班認領相應的種植區,并開展形式多樣的種植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和勞動能力,結合季節和當地的氣候,確定種植內容。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多個小組,給每組的幼兒安排不同的任務,如整理秧苗、澆水、施肥等,讓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種植任務。教師可以將種植活動與幼兒的一日生活相結合,利用課間活動、區域游戲等時間段,讓幼兒分組輪流參與種植活動,確保每名幼兒都有親密接觸自然和學習種植方法的機會。在全園幼兒一同參與種植活動時,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給他們安排合適的種植任務。例如,教師可以讓小班幼兒負責澆水,讓中班幼兒負責施肥,讓大班幼兒負責整地和播種,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獲得一定的成長。同時,各班教師要抓住種植活動中的教育契機,靈活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據此安排合適的種植任務,以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幫助幼兒獲得良好的種植體驗。例如,有的幼兒喜歡操作工具,教師可以讓他們負責整地;有的幼兒有耐心且善于觀察,教師可以讓他們負責后期的觀察與記錄。
(三)明確種植主題,拓展實踐活動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種植園地可以為幼兒提供融入生活和感知自然的機會,教師應注重幼兒園種植園區的課程建設,結合幼兒的興趣和實際生活,明確種植主題,充分利用選種、播種、觀察、收獲等環節,拓展各類主題實踐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播種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并適時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如“種子多久發芽”“種子是如何變成小苗的”“小苗有幾片葉子”“為什么小蟲子會咬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有些花結瓜,而有些花不結瓜”等,并組織幼兒討論,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在交流中積累生活經驗。在收獲的季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察根、莖、葉,采摘瓜果蔬菜并將其分類儲藏。此外,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熱情,促使幼兒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以拓寬幼兒的視野。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一)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幼兒樸素的自然觀
在種植課程的建設過程中,資源的挖掘是重點。種植課程資源十分豐富,如麥穗、稻谷、稻草、葉子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幼兒感知周圍的環境,形成樸素的自然觀。例如,筆者組織實施了“稻谷”主題種植課程,讓幼兒從播種、插秧、澆水、收割、晾曬、剝殼等環節中,了解稻谷的生長過程,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幼兒節約糧食的意識。筆者還借助此次種植課程,適時生成了許多相關的活動。
以討論活動“稻草可以做什么”為例,在收獲稻谷后,筆者組織幼兒探究稻草的作用,讓幼兒思考并討論“稻草可以做什么”。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幼兒說:“稻草可以用來造紙。”筆者便借助多媒體,向幼兒展示了造紙廠的生產工藝,讓幼兒了解了造紙的過程,拓寬了幼兒的知識面。有的幼兒說:“稻草可以用來制作稻草人。”筆者便組織幼兒一起動手,用繩子將稻草捆綁在一起,制作出稻草人。在活動結束后,筆者告訴幼兒:“稻草除了可以用來造紙和制作稻草人,還可以做成草墊、搓成草繩、編成草帽等。”幼兒驚訝地說:“原來小小的稻草可以做成這么多有用的物品。”筆者通過此次活動,讓幼兒體驗了勞動和探究的樂趣,培養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增強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關注幼兒的表現,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教師要挖掘豐富的自然元素,吸引幼兒參與種植活動,促使幼兒在觀察、對比和合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種植知識的熱情,讓幼兒體會勞動的樂趣。
教師還要關注幼兒在種植活動中表現出的品格,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和交往,并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適時引導幼兒,以增強幼兒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集體勞動中,一些幼兒不喜歡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總是自己一個人做事。對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與同伴展開交往、合作。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通過商量和合作的方式尋找解決方法,讓幼兒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設定相應的活動規則,以保證種植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給瓜果澆水時,由于水壺的數量與幼兒的人數不匹配,引發了幼兒之間的爭吵。對此,筆者組織幼兒通過協商確定了規則,即誰先拿到誰先用;同時拿到的,借助“剪刀石頭布”的方式解決,誰贏了誰先用;沒有拿到的,等其他人放回去后,按照順序使用。這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問題,還有效增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還要結合種植任務、播種要求,引導幼兒按順序拿取工具并正確擺放工具,以增強幼兒的秩序意識,培養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
(三)借助種植活動,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借助種植活動,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例如,在中班幼兒學過園藝基礎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幼兒種植康乃馨,將其作為來年幼兒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在播種時,教師先為幼兒做示范,具體步驟為:先在育苗盤里填好土,再往每個盤子里放2~3粒種子,最后覆蓋薄薄的一層土,用小水壺灑水,確保土壤完全濕潤。在示范結束后,教師可將幼兒分成兩人一組,讓幼兒按照示范的步驟和方法,自行開展播種活動,這不僅能豐富自然園藝課程,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四)定期開展種植活動,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
種植園地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有計劃性,教師可以每周安排兩次種植活動,還可以結合植物的生長周期,定期開展種植管理活動,讓幼兒了解溫度、光照、水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習病蟲害防治知識,給植物澆水、施肥,學習整形和修剪的方法,等等。
例如,在澆水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幼兒分配水壺,讓幼兒有序接水,學會合理控制澆水量;在間苗活動中,教師可以教會幼兒怎樣分辨苗勢,注意間苗的正確方法,保持合理的植株間距;在除草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識別常見的雜草,并為小組劃分好除草區域,保證除草活動有序地開展。
總之,種植園地為培養幼兒的優秀品質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通過種植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種植活動,激發幼兒對生活和自然事物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兒自主發現、大膽探索,讓幼兒合作參與勞動,并在勞動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遵守規則,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車邏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