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了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性。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創新自身的教育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完善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技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數學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此外,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意識,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數學素養概述
數學素養具有抽象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征,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數學,具備數學素養的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會準確把握題目要求,快速找到解題思路。在學習新知識時,具備數學素養的學生能夠將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新知識進行對比,發現二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能夠將二者融合,加強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學生需要長期鉆研數學,鞏固自身的數學基礎,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講解初中數學應用題時,教師應科學準確地講解數學概念,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了解解題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基于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一)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解題步驟,并及時提供指導,引導學生運用更便捷的計算方法。學生要清晰地認識到計算能力在解答應用題時的重要性,筑牢自己的數學基礎,合理選擇計算方法來解決具體的應用題。
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性。當學生解答“甲水庫的水位每天降低2厘米,乙水庫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那么五天后甲、乙水庫的水位各變化多少”這一應用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提高計算的準確性,指導他們掌握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初中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是其解答應用題的關鍵。為了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當題目文字信息相對較多、信息量較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快速瀏覽題目內容的同時提取有用的信息,手腦結合,避免遺漏有效信息。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細讀能力和辨識能力。數學應用題的語言表述具有迷惑性,而且出題人會有意無意地運用誤導性信息干擾學生,初中生必須學會細讀題目并抓住題目的關鍵詞,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題意。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厘清邏輯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的字眼,如“增加了”和“增加到”,從而準確把握題目要求,快速想出解題方法。
(三)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的習慣
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遵循解題步驟,規范答題。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答題的規范要求,及時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習慣。在教師進行答題示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和解題技巧,拓展自己的解題思路,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比如,一題多解與舉一反三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學生解題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通過例題講解和變式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與模式,并學會實際應用,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四)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融入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對數學應用題不再感到陌生,讓他們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加深對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情境“某種魚被漁民捕撈后可活一天,如果將其放入池塘則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但每天依然會有一定數量的魚死去,假設某海產品經銷商收購該種魚1000千克,將其放養在池塘中,收購價格為每千克26元,如果在養殖期間每條魚的重量保持不變,對應銷售價每過一天上漲2元,該經銷商每天需要承擔養殖費用400元,每天有5千克魚死去,假設將死去的魚立即售出,銷售價格為每千克10元,那么該經銷商在養殖多少天后將這些魚全部賣出可以獲得最大利潤,最大利潤是多少”。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具體活魚和死魚的數值與圖片,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解答應用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課本例題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其解決數學應用題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在原有教學基礎上進行創新,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除了基礎知識的講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索,解答課本上的例題。教師應該讓學生整理數學課本上的典型應用題,在規范其答題步驟的同時,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這樣可以讓他們鞏固解題技巧和數學知識,學會建立數學模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解題的實際情況為其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以促進學生發展,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競賽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展現自我成長的平臺,使其既能收獲學習的快樂,又能發現自己的不足。
(六)加強應用題改編
新課標對初中生的基礎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強化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為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改編課本例題以形成新的習題,比如改變數量關系或提問方式等。改編經典例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例如,在講解關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方法時,教師可以改編一些典型題目,讓學生合理運用配方法、公因式法等多種方法解題,以增強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教師應該廣泛搜集習題素材并改編為新習題,通過增加練習次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掌握重點知識。
(七)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習題訓練學會挖掘題目中有價值的信息,并根據教師所講的解題技巧完善自身的數學模型。從廣義理解,數學模型包括數學中的各種概念、各種公式和各種理論。從狹義理解,數學模型只指那些反映了特定問題或特定的具體事物系統的數學關系結構,即一個系統中各變量間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提煉、分析、整理應用題中的信息較為困難,而數學模型具備適應性和科學性,可以幫助學生解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經過長期練習建立數學模型,并鼓勵他們運用數學模型解題,以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相關例題,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如在講解“有雞兩只、鴨三只,共350元,雞三只、鴨兩只,共400元,那么每只雞和鴨的價格各為多少元?”這一例題時,教師應引領學生分析例題并建立數學模型。假如設雞的價格為x元,鴨的價格為y元,則能夠列出兩個方程:2x+3y=350,3x+2y=400。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數學模型,最終得出的結果為每只雞的價格為100元,每只鴨的價格為50元。該類數學模型與學生的生活較為貼近,能夠幫助學生探索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在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理解并踐行新課標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加深學生對課本例題的印象,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從而完善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