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縮短教學時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作、思考、探索進行自主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自己的經驗,深研教材大綱,并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思考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回歸數學教學的本質,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課堂上馳騁,不斷汲取營養,進而推動教與學的雙重發展。
一、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長期采用“知識講授+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被忽視,使學生對于自己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學是不能急的,時間上不能急,內容上更不能急,教師要讓教學慢下來,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數學思維,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以“圓的面積”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課時,不能太急,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圓的面積是什么、怎么計算圓的面積等。教師要放慢講課節奏,讓學生在觀察和探究的過程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圓的面積,思考如何推導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降低推導的難度。在學生完成對圓的面積公式的探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各自推導的結果,促使學生在分享自己推導結果和傾聽他人推導結果的過程中再次深度思考,這可以加深學生對“圓的面積”這一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以學生興趣為抓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抓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具體而言,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設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高效、高質地向學生傳授知識。
以“圖形運動(一)”中的“對稱”教學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有趣味性,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具有對稱性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的共同點。在學生沒有頭緒時,教師可以在旁邊畫一個圓形或者方形,再畫出一條對稱軸,以此來引導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能發現教師展示的圖形都能從中間畫一條軸線,沿軸線對折后兩邊圖形可以完全重合。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了解“對稱”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張游樂場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對稱圖形。
三、實施分層教學,搭起學生個性發展的橋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科課程為基礎,更要以學生學情為根本。教師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計的課程教學內容,才能滿足不同潛力、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與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對每個學生的成長負責,切實服務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才能切實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索能力,真正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
(一)預習過程分層
分層教學要貫穿每個教學環節,因此,預習環節的分層必不可少。教師在為學生設計預習任務時要有層次性,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不但要讓他們閱讀新課程的內容,熟悉一些概念性的知識點,還要讓其復習前一節課的知識,溫故知新;對于基礎相對較好、拓展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全面熟悉新課程的內容,針對案例多思考,為后期學習打好基礎;對于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閱讀新課程內容,并為他們設計一道探索題,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筆者認為,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是教師高效教學的前提。
(二)教學過程分層
要讓分層預習發揮作用,教師就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找準自己的跑道。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課堂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自己的課堂學習任務。對于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課堂學習中關注概念與計算公式的講解,并熟記這些內容;對于基礎扎實但能力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課堂學習中不僅要掌握概念、熟記公式,還要理解原理并學會運用;對于基礎扎實、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掌握這節課內容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以培養其數學思維。通過分層教學,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三)練習過程分層
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教師在設計練習內容時,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對練習內容進行分層,只有讓練習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高度匹配,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所進步。以課堂練習為例,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設計的課堂練習既要結合本課的新內容,也要涉及前一節課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過渡與銜接。對于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結合課堂重難點知識,設計針對性的練習,以激起學生的挑戰欲,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知識。
四、重視評價方法,發揮多元化評價的作用
課堂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激勵作用,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渴望教師在教學中關注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學習態度,也渴望教師給自己的課堂表現予以肯定。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用多元化、差異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并根據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及時的調整,這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一)結合教學過程進行評價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評價既有激勵作用,也有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于還沒有真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缺少學習目標、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就是他們的指路明燈,他們會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既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如“你這種積極學習的態度非常棒”;對于能抓住關鍵信息并準確作答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贊揚性的評價,如“你的思維很敏捷,觀察也很仔細,這就是你認真聽講的體現”;等等。教師給予表現良好的學生肯定性的評價,既能對表現良好的學生產生促進、激勵作用,還能引發其他學生的反思,讓其他學生及時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二)在作業批語中進行評價
作業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通過作業的準確率,既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也能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學生通過教師在作業上的評語,可以看到教師對自己的建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作業與學生進行溝通,要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態度,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幫助學生改進不足,促進學生進步。
例如,對字跡工整、書面整潔的學生,教師可以評價“你的字寫得太好看了,老師要向你學習”;對于解題思路靈活、解題過程詳細的學生,教師可以評價“你的思維很靈活、邏輯嚴謹,肯定能學好數學,為你點贊哦”;對于完成作業拖泥帶水、錯誤率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評價“端正學習態度,一切都會改變,一切皆有可能”。作業評語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教師通過作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與期望,并促使學生朝著教師的期望努力,進而促進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筆者發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評價大多由教師完成,缺少學生的自我評價。小學生對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作業的完成情況,對自己進行評價,檢驗自己對課堂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查漏補缺。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互評,這可以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短板。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掌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內容,尊重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康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