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逐漸成為現代教育中不可小覷的一個挑戰。家庭教育對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對于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幼兒來說,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達到更高的層次。健康的心理是現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家庭教育的主題,本文在分析了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指導方法,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教育場所。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
(一)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有力支撐,能讓身體時刻充滿精氣神,而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旦幼兒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自然而然會反映到他們的生活情緒和與人交往時的性格上,繼而引發一系列的身心健康問題。幼兒的抑郁、消極、焦慮等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越多,最終影響身體健康。反之,如果幼兒處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那么他們也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這能很好地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家長的一系列教育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幼兒成功地走入社會、反哺社會,承擔社會發展的重任。幼兒時期的心理健康發展能夠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培養他們能換位理解他人感受的同理心,從而使幼兒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來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健康的心理表達和情緒感受更容易讓幼兒找到三觀一致的好朋友,更快融入集體生活。可見,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具有一定人際交往技巧的親社會型人格。
(三)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在幼兒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環,只有在擁有健康心理的沃土之上才能開出絢爛的道德教育之花。無論是情緒表現的穩定、意志品質的激發,還是道德規范的遵守、結果失敗的釋然,這些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都離不開一個人良好的心理健康,可見,心理健康對幼兒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中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在現代社會壓力倍增的情況下,家庭教育中導致幼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情況時有發生,也使未經專門訓練的家長越發束手無策,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些家長工作節奏較快,無暇陪伴、照顧幼兒,也無法及時幫助幼兒調節消極情緒;家庭結構變化導致家庭成員關系的失衡,幼兒需要重新適應家庭生活,這在無形中給他們增添了心理壓力;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過于嚴苛,使幼兒的神經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等等。
三、基于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
(一)指導家長形成科學育兒的教育觀念
筆者所在班級有一個“小樹洞”,幼兒可以在紙上畫下或寫下他們的煩惱丟到“樹洞”里,這是筆者幫助幼兒發泄不良情緒的方法之一。但自從進入大班以后,“樹洞”中提到興趣班的次數越來越多,幼兒的聊天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關于興趣班的話題。筆者發現,最“忙”的幼兒在周末要練字、學街舞、學架子鼓等。某一天,小云在休息時間做著珠心算的練習,筆者問他:“你學了這么多本領呀。”“對呀,老師,我現在是不是班里學得最多、最厲害的小朋友?”小云問。筆者說:“你確實非常厲害,這是你的興趣愛好嗎?”小云搖搖頭說:“不是,這是爸爸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
社會在進步,育兒的觀念也應當與時俱進,部分家長還沒有意識到當今社會的育兒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上,還要追求幼兒的精神富足和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告訴家長,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最大程度地收獲知識和經驗,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但家長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教師還可以在學校里組織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邀請家長來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豐富家長的育兒經驗。除此之外,在幼兒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需要幫助家長找出問題根源,并引導家長及時干預。隨著社會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在幼兒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初期就應盡早進行干預,這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二)家長多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
家庭氛圍的和諧、民主能夠感染幼兒,使之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溫馨,獲得良性的情緒體驗。幼兒的心理受情緒影響很大,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和睦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暑假期間,家長與幼兒有了更多的相處時光,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小摩擦。為加強家園聯系、增進親子關系,筆者在第二學期的開學初期開展了“今天你擁抱了嗎”親子活動。筆者鼓勵家長和幼兒坐在一起進行親子互動,幼兒和家長可以緊緊地擁抱,互相對視,彼此大聲地說我愛你。但是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在聽到要求的第一時間內表現出極大的震驚,很多幼兒笑得前仰后合,現場一片嘈雜。但當大家平靜下來后,筆者看到許多幼兒頻頻轉頭看向父母,連平時較為內斂的幼兒在聽到這個要求后也轉頭期待地看著父母,但隨后又不經意地偏過頭去,好像對這個要求不那么感興趣一樣。筆者認為,家長應該學著讀懂幼兒內心的聲音,明白幼兒對于希望獲得父母的愛的渴望。當父母慈愛地看著幼兒,發自內心地對幼兒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喜愛時,有的幼兒雖然沒有馬上回應,但看著他們的笑容,筆者能感受到他們此刻的快樂。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當年齡較小的幼兒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問題時,其誘因多半是因為缺愛。這可能與幼兒認識能力較弱、理解問題的方式不同有關。人的性格情緒、行為表述各不相同,成年人之間尚會出現理解的偏差,更何況父母的交流對象是年幼的孩子。家長對幼兒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哪怕是一時情急的責備也是出于對幼兒安全的擔心與憂慮,但在具體形象思維的理解下,幼兒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若家長及時排解與疏導幼兒的情緒,幼兒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但若是經年累月地積壓負面情緒,其心理健康的發展容易走入誤區。所以筆者認為,在任何時候,家長都不能放棄與幼兒情感交流的機會,更不要怯于表露自己對幼兒的愛,哪怕是給幼兒一個簡單而溫暖的擁抱,都能給他們帶來無限動力。對于年齡較小的學齡前幼兒而言,父母的愛和認可就是他們的全部。
(三)家長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幼兒最初的學習就是從模仿家長開始的,幼兒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照射出家長的生活習慣、道德規范、待人處世等。當幼兒身上展現出某些不理想的特質時,家長首先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審視和反思,要想讓幼兒改正不良習慣,家長就要做好表率。
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家長,他為了使幼兒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特意購買了很多早期教育經典叢書和適合幼兒看的兒童繪本。每次這名幼兒來到幼兒園后,筆者都會聽到他主動向同學分享前一天與爸爸一起看的繪本,還能夠在大家面前繪聲繪色地講述繪本故事的主要內容。出于對這位家長教育理念的好奇,筆者在放學時與這位家長閑聊中得知,這位爸爸自己也會在家里利用碎片時間看書,幼兒還小、不識字,這位爸爸就給他讀繪本,面對幼兒喜歡的繪本,哪怕連續讀好多遍他也不嫌無趣,哪怕有時已經很晚了,他也會堅持給幼兒講一個短篇故事。這樣就養成了幼兒每晚睡前聽故事、讀繪本的習慣。
筆者認為,作為家長既要言傳,也要身教。幼兒的思維能力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在言傳過程中,家長可采用繪本故事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為幼兒進行講解,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認知觀,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素質。在身教過程中,家長要以身作則,如家長要講誠信,這能帶給幼兒足夠的安全感,幼兒也會養成誠實的好習慣。但如果家長總撒謊,卻教育幼兒要說實話,這樣的不統一性會給幼兒心理上帶來矛盾和沖突,使幼兒懷疑自己。所以,家長對幼兒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也是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的好時機。如果實在無法完成,家長也要在充分尊重幼兒主體意愿和人格尊嚴的前提下,主動與幼兒進行溝通,說明原因、講清道理,不要讓幼兒感到失望。
(四)家長多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
當前家長最大的誤區就是沒有把幼兒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大多數家長只顧著幼兒吃飽穿暖,卻很少注意幼兒的心理教育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到,家長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勵。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父母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幼兒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獲得的。”因此,筆者認為家長應當多與幼兒交流,并成為幼兒忠實的聽眾,從與幼兒良好有效的溝通和協商中,充分掌握幼兒的心理發展變化。
首先,家長要把握好交流的時機。當幼兒正在進行娛樂活動時,無論家長說什么,幼兒可能都會聽不進去。其次,家長要有耐心,態度要溫和。交談的目的是了解幼兒內心并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只有在一個輕松的交流氛圍中才最有可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最后,家長要適當鼓勵和表揚幼兒。幼兒喜歡被認可,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精神養分,消極的批評只會讓幼兒失去信心。
綜上所述,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更需要家長、幼兒園、社會的共同協作,對家庭教育進行優化和指導,讓幼兒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獲得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第一中心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