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生活中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傳遞知識與信息,要和他人交流互動,這一切行為都建立在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之上。小學生正處于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使其在生活中可以合理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較低,語言經驗匱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羞于表達自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認真分析語文學科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改進教學方法,多為學生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并予以學生科學指導,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實現小學語文的教學價值。
一、加強誦讀教學,鍛煉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包括很多知識,比如,如何控制語氣、聲調、節奏,如何融入個人情感,如何使表達更具有感染力,等等。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經驗不足,感知能力有限,他們很難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誦讀是學生語言表達的基礎方式,也是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課文,加強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基本技巧,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情境創新表達方式,從而逐漸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為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散文《秋天的雨》時,筆者便根據課文所體現的情感來指導學生鍛煉表達能力。比如針對第一段,筆者先讓學生熟讀,然后提問:“秋雨的腳步是輕輕的還是厚重的?”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回答:“秋雨輕輕地打開了秋天的大門。”接著,筆者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淅瀝的雨點伴隨著黃葉輕輕落下,秋天的大門緩緩打開”的畫面,引導學生將語氣放輕、放緩。在誦讀第二段時,筆者則要求學生稍微加快語氣,融入歡快活潑的情緒,體現出秋天的熱鬧景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掌握口語表達的基本技巧,提升表達的感染力,從而為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堂合理設疑,促進師生對話
在實際生活的互動情境中,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僅通過誦讀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提高其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入課堂設疑的環節,通過合理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思考中表達,在表達中思考,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會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喜好采取生活化設疑、開放式設疑、趣味式設疑等方式。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時,筆者便在課堂中設置了生活化問題,如“除了翻動樹葉,風還會發出哪些聲音呢?”“大家在生活中還聽過哪些大自然的聲音?你會如何形容它呢?”等等。這些問題使課堂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在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能夠主動回想起生活經歷,認真組織語言并回答問題。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筆者還會穿插一些小問題,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關注素材積累,提高表達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日常的素材積累至關重要。豐富的素材可以讓學生的表述更加充實,而多樣化的表達技巧可以讓學生的語言更加精練,二者缺一不可。小學生需要積累多樣化的素材。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素材積累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關注素材積累,學習有效的素材積累方法,如分類積累、關鍵詞積累等。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活動積累素材,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大自然中積累素材。另外,學生積累素材不僅僅是將內容寫下來,還需進行記憶。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走月亮》時,為了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筆者在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示了幾則關于月亮的資料卡片。在這些資料卡片中,學生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看到關于月亮的古詩,還可以看到關于月球的簡單介紹,等等。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筆者建議他們一邊閱讀,一邊進行簡單的記錄,積累一些好詞好句。在課堂結束后,筆者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尋找關于月亮的內容,豐富關于月亮的素材積累。同時,筆者建議學生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對素材進行回顧和記憶,思考該如何運用這些素材,進而讓學生加深對素材的理解,學會運用素材。
四、創設故事情境,激發表達欲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和同學交流互動,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是一些學生性格較為內向,羞于表達自己,缺乏發言的勇氣,他們在課堂中常常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小狗學叫》時,筆者先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并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以此創設精彩的故事情境。然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小狗在接下來的行程中還可能遇到哪些動物,學會什么樣的叫聲,你能發揮想象力把故事補充完整嗎?”在故事情境的感染下,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主動和同學討論故事情節。最后,筆者鼓勵學生主動發言,向同學分享自己續寫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小狗安排了各種各樣的故事結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逐步提高語言表達的興趣和勇氣,進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五、引導發散思維,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思路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精讀課文,通過精心準備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考方向與教師趨同,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提高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視程度。相比以往精講單篇課文的方式,群文閱讀由多篇文章組成,能夠引發學生不同的思考。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優化小組合作,讓學生在交流中有所收獲,從而拓寬學生的表達思路。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以“小說閱讀”為核心,組織群文閱讀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橋》《窮人》等課內文本和《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狂人日記》等小說的片段。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注意“真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如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樣的疑問呢?”,引導學生以批注的方式將問題寫在相應段落的旁邊,并通過小組探究尋找答案。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開放式問題,如針對《橋》這一篇文章,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你碰到了書中的老太太,你會和她說什么呢?”在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為學生后續的思考與表述提供多樣化的思路。
六、注重仿寫活動,有效連接“讀”與“寫”
在“以讀促寫”的理念下,學生需要充分將閱讀與寫作聯系起來,將閱讀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寫作活動中。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將閱讀和寫作視為獨立部分,學生難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仿寫是聯系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相比單元作文練習,仿寫的內容和形式更加靈活,教師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將仿寫融入閱讀教學中。另外,相比寫作而言,仿寫的難度更低,能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打好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仿寫活動,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文章以景物描寫為主,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以“景物描寫”為核心的群文閱讀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批注閱讀的方法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對文章進行分層,寫出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或者作用。在群文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仿寫。在單元寫作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考自己仿寫的內容和在閱讀過程中的批注,構思作文。通過仿寫活動,教師可以有效地將群文閱讀與寫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寫作活動中更好地運用群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探索科學的教學策略,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實際語言情境中可以更加從容地表達與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玉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