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21世紀初從國家文化產業戰略高度大力支持電影產業發展, 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掀開了相關產業法律體系建設的新篇章。在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發展的道路上,研究現有電影強國的法制發展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為重要。作為電影強國的美國在電影市場的競爭環境、電影產業的法律體系,以及影視評級制度方面均有值得參考的經驗與教訓。本文從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現狀出發,分析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相關法制措施,探討電影產業發展上美國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及適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國電影 美國電影 法制建設 電影產業
近年來,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占比逐年增加,自2012年起,逐漸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1],國家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愈加重視,相關電影產業的法律體系建設也處于完善階段。特別是在當前數字化時代的影響下,電影相關的權利義務關系,利益分配機制等問題,迫切需要專門法規進行規制。2017年3月《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頒布,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第一部專門立法,開啟了中國電影產業法律體系建設的新篇章。
美國作為占據世界電影市場首位的國家,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是其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美國盡管不是歷史悠久的國家,但其國內電影產業的法律體系較為完備,文化領域的法制建設有著很長的發展階段。政策法規對于電影投資環境的建設、產業法律體系對于電影產業發展的作用,以及影視審查制度的改革變遷,都是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經驗。中國的電影產業正走在通向電影強國的道路上,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相關經驗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政策和法規的促進作用
美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的占比最高曾達到90%,近年仍能達到60%,其每年在電影方面的投入可達上億美元,電影產業在美國國內是同汽車、鋼鐵等工業一樣資本雄厚的產業[2]。美國電影產業的中心好萊塢備受世界各國矚目,自2012年起,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產業占據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超越航空航天產業成為美國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收入[3]。作為典型的聯邦國家,美國各州政府擁有自治權,在政策規定上和聯邦政府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各州政府根據聯邦政府的指導,在州內行政機構中設置專門職能管理部門和機構辦公室,制定區域內電影產業的發展目標,調整電影產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同時通過行政手段加強對區域內電影產業的監管。每年還會舉辦各類電影節活動,以好萊塢作品為中心,為國內電影作品創建推銷和展映窗口,將參與電影投資所需審批流程、機構等信息進行統計并發布在網絡上,吸引國內乃至國外投資者進行電影制作投資合作商談,打開本國電影作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口,同時帶動電影產業及其衍生產業的發展。
國際電影市場中的美國電影作品半數都來自好萊塢。好萊塢每年都會制作上千部電影作品,而建設初期由于各電影制作公司的資本缺乏,企業之間為節約資本聯合起來共享資源,包括攝影基地、后期剪輯、影片制作與發行等資源的共享,逐漸形成整套電影產業及其關聯產業在內的產業集群。這種獨特的電影制作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因為資源和技術的分享,達成產業優勢整合的目的,更為靈活自由的投資環境和投資體制,協調國內資本的同時吸引外國資本進入,為好萊塢為中心的美國電影產業爭取更多的資本進行更多大成本、大制作的電影項目。
美國各州政府對本地區的電影制作公司通常采用稅收減免、優惠補貼的方式進行扶持,減輕電影制作公司資金上的負擔,維護區域內電影產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州政府財政補貼措施可概括為兩種:一種是在權利合法轉讓基礎上的稅收減免、優惠補貼政策,解決電影制作過程中出現的權利授予、技術轉讓等費用問題,避免由于電影營銷運營階段和制作階段間隔過長造成電影制作公司因為缺乏資金而陷入的成本危機。另一種是在權利禁止轉讓基礎上的稅收減免、優惠補貼政策,直接采取退稅的手段,將財政款項發給電影制作公司,以金錢直接補貼的方式,避免電影制作公司因為繳納所得稅而降低制作成本,同時也鼓勵電影制作公司投入更多的資金制作作品。
1965年美國出臺《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成立國家藝術與人文基金會,聯邦政府投入11億美元,地方政府投入50億美元用于文化藝術事業建設,從事影視、戲劇、音樂等文化藝術項目的投資。此后,聯邦政府也一直以專項基金的方式,通過國會審議授權獲得批準,給予電影制作公司資金援助,減輕電影制作過程給電影公司帶來的成本負擔。通過給電影公司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降低電影公司投資電影作品的回收風險,帶動電影公司制作作品的熱情。各州政府還設置專項基金,贊助舉辦人才交流實踐的教育培訓活動,為電影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州政府與當地大學建立合作關系,支持高等院校開設電影專業,提供資金研發電影產業相關先進技術,培養電影領域專業人才。除了對電影演職人員進行多元化培養,也專注于電影相關制作技術的研發,將電影作品的制作放在重要位置,設置大量的幕后制作課程培養專業技術人員。
(二)電影相關法律體系的構建
美國對于文化權利的保護是比較早的,盡管不是一個成文法國家,但美國的版權法是在1790年開始施行的,之后不斷通過版權法修正案適應時代的發展。1912年版權法修正案將電影作品列入版權客體范圍,電影作品正式受到版權法的保護; 1976年版權法修正案,延長版權保護的有效期至75年,并規定了電影作品的公開表演權,明確電影作品版權權利人的確定標準; 1998年版權法修正案,進一步延長版權保護期至120年,擴大了版權權利人可獲得的經濟利益范圍。電影行業內的利益分配任務由參與雙方自由協商確定,電影協會相關團體在版權法為核心的法律框架內形成復雜的業內權利、利益分配,電影作品所獲得的版權權利以及商業利潤在制片人與創造者之間達成相對平衡的關系。
隨著與電影產業等文化產業發展伴生的侵權問題日益嚴重,美國陸續出臺了其他相應的法規。1992年的《版權重罪處罰法》、2005年的《家庭娛樂和版權法》,將電影放映、發行階段存在嚴重盜版侵權行為納入刑事法律的責任范疇。1997年的《反電子盜竊法》、1998年的《數字千年版權法》、2000年的《防止數字化侵權及強化版權補償法》,應對數字技術和網絡環境的發展引發的新型網絡侵權行為,增強對違法侵權者的處罰力度,進一步擴大了版權客體保護范圍[4]。通過版權法及其修正案,以及涉及多部門的相關法律規定,美國逐步構建以版權法為核心的電影產業相關法律體系,明確規定電影產業發展相關各方的權利義務,打擊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侵權違法行為,保護電影作品中的創造性智力成果,保障國內電影產業發展同時,也為世界各國電影產業的立法提供了可參考的實例。
而在面對潛力巨大的國際電影市場時,美國也極其善于利用國際條約協定,強硬要求相應國家打開國內電影市場。美國陸續參加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保護錄音制品公約》以及WIPO的《版權條約》《表演與錄音制品條約》等知識產權相關的國際公約、區域協定。美國也有針對性和各國簽署雙邊貿易協議,以雙邊貿易協議規范文化類相關產品的進出口,而一旦美國電影無法順利進入他國市場獲得利益,就會直接提交仲裁到WTO爭端解決機構,借此施壓使得美國電影能更多地進入相應國家市場。
(三)電影評級制度的變遷
電影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活動,其自由是受到法律限制的相對自由,美國規定電影屬于被反對政府侵害言論自由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大眾傳媒范疇[5]。美國的電影評級制度,又稱“電影自愿分級制度”,由美國電影協會(MPAA)[6]確立,根據設定好的標準,將電影作品按照標準進行等級劃分,為相應的觀眾劃定適合觀看的作品。MPAA自成立時起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為所有在美國上映的影片進行分級。MPAA常年同政府合作,推動電影行業自身實施自治管理,保護電影作品中的創造性智力成果,對國內和國際上互聯網傳播渠道、光盤錄像帶渠道,以及其他電影作品傳播過程中存在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致力于消滅廣泛存在的盜版侵權現象。MPAA的終極目的是保護協會成員的合法權利,以及電影作品權利人應得的經濟利益。
在1915年至1930年間,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成立審查委員會,沒有統一的審查標準,而是由各審查委員會自行設定標準,對不符合要求的電影內容進行刪減。1915年“互助電影公司訴俄亥俄州工業委員會案”[7],肯定了電影審查制度的合法性,聯邦最高法院采納麥肯納大法官意見,認定電影放映屬于純粹商業行為,無權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需接受州、市政府的預先審查。1952年“約瑟夫·博斯汀訴威爾遜案”[8],電影分級制度開始走上歷史舞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電影《神跡》的禁映行為違憲,將電影劃歸為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言論與新聞出版自由中。電影創作者的表達自由最大限度得到實現,但過于追求對表達自由的保護,也往往出現負面效果,以致電影中時常會出現不合倫理,違背社會風俗的內容。雖然表達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其自由是受到法律限制的相對自由,任何大眾傳媒都不存在完全無限制的自由。
(一)中國電影產業法制發展的進步
中國的電影產業呈現迅猛的發展態勢。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559. 11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301. 04億元;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609. 76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378. 97億元; 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642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411. 75億元[9],電影產業逐漸成為國家產業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開始走向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相關的法制化建設比起美國、日本等國來說起步較晚,但2016年至今,電影產業法制建設不斷發展完善,也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電影產業作為有代表性的文化產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是大眾娛樂形式的重要表現,電影也是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電影市場上,國家可以通過介入面向大眾的文化產品供給產業,用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法律手段推動電影產業有序地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開始著力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隨著文化產業對發展國民經濟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到十二五發展規劃,都給文化產業的發展設定了未來目標,國家也加大力度投入到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中。2009年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隨后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鼓勵扶持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發展。
電影產業有著高投入、高回報、高附加值的特點,電影作品是電影產業的核心,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涵蓋數量眾多的創造性勞動。電影制作公司制作電影,以及電影產業的發展,物質和資金上的支持必不可少。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對于從事文化事業的公民給予鼓勵和幫助。政府會設立重點建設文化項目,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對電影制作公司進行資金和技術上的扶持。國家電影局每年有數百部電影項目登記備案,會制作出上千部不同類別的電影作品,一些電影制作公司為了資本節約聯合起來,共享包括攝影基地、后期剪輯、影片制作與發行等資源,如光線傳媒公司與阿里影業的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之處;一些企業通過上市、并購、重組等方式進行融資,獲取資本和技術用來制作電影作品,如2015年萬達影視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為公司繼續發展募集了大量的資本。
電影產業具有參與主體廣泛、涉及領域多、創新程度高、法律關系復雜等特點[10]。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相對完備的電影相關法律體系基礎之上,由于娛樂行業的特定問題與業務實踐結果產生的特種需要,電影相關法律體系是把不同法律部門集合到一起形成的緊湊體系。中國的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構成了包括電影產業在內文化產業相關法律體系的基礎。《著作權法》制定于1990年,隨后為適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2001年、2010年、2020年進行了三次修訂,明確著作權人的權利義務劃分,擴大著作權保護的客體范圍,并相應延長了著作權保護的期限。
《民法典》《行政處罰法》《刑法》等部門法規也對調整電影相關法律關系作出了相應規定,對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嚴重侵權行為,可以給予民事處罰、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處罰。《憲法》賦予了各級地方政府管理電影產業行政事務的職權,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也是地方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依據。《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頒布,不僅是電影產業第一部專門法,也是中國電影產業法律體系建設的里程碑,進一步規范了電影產業發展以及電影市場秩序,填補了電影產業相關領域專門立法的空白。《廣播電視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等文化領域相關的立法計劃也都在探討中。
電影作為代表性的可傳播的文化產品,作品視覺化的表現形式更有利于拓展傳播廣度、也更容易為一般群眾理解接受,可以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產業國際化的步伐加快,世界各國都不可避免的要參與到國際市場中。中國陸續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保護錄音制品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條約,為國產電影順利進入并拓展國際市場,宣揚中國文化鋪開了道路。在多邊性國際協議的基礎上,中國也在積極通過雙邊協議的談判,有針對性的和不同國家進行合作。截至2017年,中國同俄羅斯、巴西、印度等多個國家簽訂了電影合作協議,包括舉辦中外電影節、電影放映展等活動內容,將中國電影送到更多國家的影院上映,帶到更多的外國觀眾面前。
(二)中國電影產業法制建設有待提高
過去,電影產業的相關規定都散落在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中央部門,以及各地方政府、影視產業主管部門制定的各類規范性文件中。文化領域內一直存在立法層次低的狀況,規范性文件內容重疊且偶有沖突,電影相關從業者,乃至法律工作者,都難以找到應適用的規范性文件。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頒布至今,相關條款規定均是原則性規定,實施細則還不完善,實際適用仍需要規范性文件進一步落實。從2017年至2020年三年間,適用《電影產業促進法》作為法律依據的司法案例僅有22個(包括同一案件的初審與終審),作為電影領域的基本法,體現出了《電影產業促進法》在司法適用中的不足[11]。
隨著數字技術時代的到來,電影制作和發行、利益分配機制都面臨新的問題,視頻網站點映等網絡傳播模式對于電影產業來說,突破了電影作品只能在影院觀看的限制,增加了電影作品傳播的廣度,為電影制作方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益。特別是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諸多電影作品無法按期在影院上映,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對比2019年下降了70%以上。電影發行方為了減少電影投資方的損失,只能選擇通過網絡平臺先行上映,回收部分電影制作成本。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稱, 2020年網絡流媒體的訂閱量全世界突破11億人次。同時針對電影作品也出現了新的網絡盜版、侵權問題,相應問題的法律規范尚不完善,《著作權法》2020年修訂之后,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內容修訂、《電影產業促進法》配套法律規范的建設也都在討論中。
對電影作品在國內外互聯網傳播渠道、光盤錄像帶渠道,以及其他電影作品視頻網站的授權情況等電影作品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盜版侵權行為,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以及國家強制力進行規范,電影行業自身并沒有自治管理的能力,電影行業協會主要是起到相關輔助的作用。目前國內共有三十多家電影行業協會,多家行業協會獨立開展工作,也會通過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努力規范電影產業的發展。但也有超過一半登記在案的電影行業協會組織,并沒有明確具體的工作章程,沒有真正的開展組織工作[12]。這種情況近年來通過陸續整改,各家行業協會互助合作的職能逐漸得到有效地發揮。
國家電影局頒布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預算管理辦法》,政府以專項資金預算的方式制定獎勵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電影制作公司進行審批,給予通過的電影制作公司資金獎勵,緩解電影制作公司制作電影作品時帶來的成本負擔。實踐中,專項基金項目的審批尚需要進一步明確規范化,避免一些電影制作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專項資金,不考慮作品類型、拍攝人員配置、拍攝地點選擇等電影創作的現實問題,放棄了電影作品的完成度以及市場反應,只謀求政府補貼帶來的經濟利益,變相地增加了不必要的政府財政支出。
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市場的繁榮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在入世談判過程中,中國為了迎接入世后國際市場對國內產業發展帶來的沖擊,開始著手準備文化產業發展策略轉向問題。過去二十年,中國逐步打開國內市場,讓更多的外國電影作品進入中國,到影院上映同中國觀眾見面。2012年中美間簽訂了《中美電影協議》,在3D和IMAX領域放寬對美國電影的限制,并增加了美國電影公司可參與票房分賬的比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行放映市場的發展,并且客觀上引入良性競爭,促使國產電影得到提升。
(一)進一步規范電影產業相關法律性文件
在電影產業化發展、維護國內電影市場穩定的同時,為了應對貿易自由化、電影產業國際化的趨勢,國家著手通過相關政策引導電影產業發展,支持電影制作公司參與競爭,利用投資規定吸引更多外國資本參與電影制作, 2004年頒布的《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等法律性文件,將外國資本投資的審批程序進行規范化、條文化,各地方政府為投資電影產業提供保障,設立相應的電影作品宣傳營銷通道,引入外國資本進入國內電影市場,促成本地電影制作公司與國內外資本的合作。
自2010年《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政府每年都會出臺政策從電影創作、放映以及影院建設等方面支持電影產業發展。以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例, 2012年中美簽署了《關于用于影院放映之電影的諒解備忘錄》, 2015年中美簽署了《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在同美國這樣的電影強國合作時,盡管打開國內市場給國內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沖擊,但也帶來了外國資本參與國內電影制作,國內電影制作公司能夠觀摩學習到較為先進的電影制作技術、生產模式等,對國內電影制作公司來說是提升的好機會。
在國家財政層面上,政府也對電影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廣電總局和財政部聯合頒布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預算管理辦法》,規定了為電影產業發展設置專項資金的目的、來源、使用等內容,每年設定專門項目對電影作品拍攝進行資金補貼,選定相關項目主題,確定可以拍攝的影片數量,對其中的重點影片、獻禮影片等電影項目進行支持。地方政府也紛紛響應號召,為本地區電影制作公司提供專項基金。通過給予符合條件制作電影的電影制作方以資金幫助,減輕電影制作方回收成本的壓力,使得電影制作公司可以專心投入制作。為使電影作品達到預期的市場回報率,更好地推動電影產業的發展,應進一步規范政府提供的財政補貼政策,明確具體補貼獲取的審批程序,減少單純的財政支出,減輕政府負擔,避免電影制作公司只享受福利的情況出現。
(二)逐步完善電影相關法律體系建設
中國電影相關法律體系仍在建設中。以前相關規范性文件數目多,立法等級卻不高。電影產業相關的規定分散在各類規范性文件中,數目多、內容雜,互相之間規定內容偶有沖突,這也是阻礙國內電影市場法律管制規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頒布的《電影管理條例》,一直是電影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規范性文件,也是當時立法級別較高的法律性文件。直到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的頒布,電影產業領域才擁有第一部專門立法,進一步規范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以及電影市場秩序,是依法治國方略落實到文化領域的重要表現,也是中國電影產業法制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在電影產業領域也應提高立法水平,逐步完善電影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為電影產業發展做好法律保障。受到電影產業國際化趨勢的影響,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機會增多,中國也積極參加相關國際條約協定,利用國際條約規則彌補國內電影法律體系的不足之處,迎接電影產業國際化的挑戰。
伴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視頻用戶的不斷增加,電影的網絡消費模式開始興起。電影發行公司會和視頻網站合作,售出電影作品的網絡傳播權,在電影作品影院上映完成或仍在上映時,將電影作品放在視頻網站上播放,提供給視頻網站的會員觀看。新的網絡傳播模式增加了電影作品傳播的廣度,突破了電影作品只能在影院觀看的限制,為電影制作方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益,同時針對電影作品也出現了新的網絡盜版、侵權問題。《著作權法》在2020年進行了新的修訂,增加了視聽作品的上位概念,涵蓋了更多的視頻作品表現形式,以應對新興的網絡電影、桌面電影、互動電影等形式。
由于電影作品的特殊性,協調電影作品中創作者表達自由與政府發行監管的關系,是各國發展電影產業時不可回避的問題。電影作品的表達受到法律保護的同時,面對公民隱私權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等問題,政府也會對電影內容的表達進行規制。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第20條中作了規定,電影作品內容如果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應當進行相應的提示[13]。基于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現實考慮,現行的影視內容規制制度更符合當前的國情狀況。對于電影內容規制采取的制度世界各國有所不同,但都是建立在各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并沒有全世界通行可用的制度存在。美國對于電影內容規制制度的變遷,是隨著美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而來的。中國要成為電影強國是不能直接照搬他國的做法,而是要尋求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路徑。當下,中國國內市場上每部電影作品上映后,豆瓣網、時光網等民間影視評價組織,會根據電影作品放映的評價對其進行打分,對適合觀看的觀眾群體給出建議,這種民間自發的電影評級機制,也很符合現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2021年3月16日,《廣播電視法(征求意見稿)》中,第23條針對影視分級制度設定的更為詳細的計劃案,提到為未成年人設置專門頻道、播放時段、節目專區等措施,在探索更切實際的發展路徑。
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法制建設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國電影產業的法制建設還在路途中。如今,中國電影產業擁有龐大的產品消費市場,但法律保障以及投資環境還需完善。作為電影強國的美國,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中,其電影產業已經十分成熟,優點和缺點都很明確。結合中國電影產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分析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經驗的利弊,可以為探討中國電影產業法制發展的路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國家政策導向和法律制度相結合,規范相關產業法律性文件,完善產業法律體系建構,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同時,要積極應對電影產業國際化的趨勢,開拓國產電影的海外市場,加強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提升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注釋
[1]張楠.中美電影產業運作機制對比[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3): 68.
[2]陳焱.好萊塢模式:美國電影產業研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 3.
[3]盧斌、牛興偵、劉正山.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 24-25.
[4]何榮華、石超.版權視域下美國電影的成功經驗及中國借鑒[J].學術論壇, 2016 (10): 147.
[5] [美]巴里?利特曼.大電影產業[M]. 尹鴻、劉宏宇、肖潔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4.
[6] 1922年,美國電影協會在通過國會立法正式成立,成員包括有華納兄弟、環球電影、索尼影視等著名電影制作公司。
[7] See Mutual Film Corp. v. Industrial Commission of Ohio, 236 U. S. 230 (1915).
[8] See 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of New York, et al. 343 U. S. 495 (1952).
[9]電影票房數據來自于國家電影局網站: http: / / www. c hinafilm. gov. cn.
[10]程麒臺.論以《電影產業促進法》為核心的中國電影法淵源[J].電影藝術, 2017 (1): 156.
[11]程麒臺.電影法治這三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司法適用觀察[J].中國電影市場, 2020 (04): 45.[12]邵希煒.中經觀察:電影行業協會超30家如何直面“脫鉤變革”[EB/ OL]. [2015-07-31] http: / / culture. people. com. cn/ n/2015/0731/ c172318-27389734. html.
[13]柳斌杰、聶辰席、袁曙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