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有效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勞動品質,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崇尚勞動的意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五點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滲透;勞動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省級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立項編號:GS[2021]GHB01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娟娟(1992—),女,甘肅省蘭州市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小學。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要想培育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單純依靠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不夠的,教師還應當在開展各學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勞動教育是重要的德育內容,從課程內容的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在滲透勞動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基于此,文章就滲透勞動教育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進行了詳細探討。
一、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勞動元素
教師要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則需要對習作教學內容中具有的勞動元素進行深入而全面的挖掘[1]。從現階段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來看,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內容結束之后都會安排習作教學的相關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中往往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勞動元素。很多教師在結束一些篇目的教學之后,會組織隨機練筆活動,此時同樣可以適當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
此外,由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還十分有限,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沒有設置習作教學環節。但是,為了引導學生給習作能力的發展做好準備,很多教師會在課后引入習作教學的相關環節,這也是教師滲透勞動教育的好時機。例如,教師在教授《端午粽》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借助這篇文章的內容開展習作教學,并有意識地在此時的習作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在正式引導學生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端午節背后的故事,同時借助班級的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端午節時家人團聚、一起包粽子的圖片、視頻,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包粽子的樂趣,為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與家人包粽子的場景,使學生更有意愿參與包粽子等家庭勞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說話或是寫作的過程中有充足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發現勞動的樂趣,有利于學生逐漸形成勞動意識。
二、借助語文課外閱讀強化勞動教育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歷都十分有限,很多小學生在面對習作內容的時候都會出現無事可寫的窘境。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實際組織習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帶領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閱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積累時必不可少的內容。閱讀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意義,高質量的閱讀能夠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同時能促進學生思想的升華,還能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由于課內的閱讀素材十分有限,很多教師會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方式帶領學生積累閱讀素材。教師要想更好地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關注與勞動相關的內容[2]。教師也可以多選擇一些與勞動有關的文章推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優秀文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勞動意識,為學生后續順利完成習作以及強化勞動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教授《文具的家》一文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本課的教學內容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做好勞動教育的滲透。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同時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繪本或者其他簡單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有效強化勞動意識,并逐漸了解多種不同類型的勞動技能。在課后的習作教學活動中,教師則可以結合前一階段的教學成果,引導學生通過習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如果說在前一階段通過閱讀教學融入的勞動教育僅僅是對學生的淺層次思想影響,那么在后一階段分享式的習作教學中融入的勞動教育則需要學生自覺吸收此前的勞動教育內容,能夠使勞動教育理念走進學生的心里,是對于前一階段教育成果的繼續鞏固。
三、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習作實踐活動相結合
教師還可以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習作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做不僅會使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有效強化,同時也能有效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改變以往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東拼西湊和模仿的狀況,使學生的寫作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質的整體提升。
例如,在學生正式開始習作前的教學引導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勞動模范演講大會。會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中評選出一名或者幾名勞動模范,然后要求選出的勞動模范在演講大會中分享自己在勞動時的心得體會以及勞動的具體過程,此后,再鼓勵班級里的其他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心得體會。在大會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記錄自己或者他人的演講過程,并且在后續的習作中借鑒相關的內容。有了真實的分享,學生以往在習作練習時不知從何下筆的問題會得到解決,同時,這樣做能夠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機會,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又如,班級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項活動就是班級大掃除,教師應當在組織班級大掃除時,呼吁學生相互幫助,共同營造舒適的班級環境。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多參加一些與勞動有關的公益活動,或是在家庭生活中多幫助父母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當然,在實際開展習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想保證勞動教育滲透的成效,自身需要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組織的勞動教育活動中獲得足夠的體會,進而逐漸形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除上述活動之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積極地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方式與方法的創新,如組織課本劇編排等。編排課本劇前,教師需要提前選擇含有勞動元素的劇本,并告訴學生可以適當改編劇本,然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使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勞動教育。學生在實際排練的過程中,需要認真研讀劇本以便融入角色,由此他們將體會到辛勤勞動的快樂以及勞動者的不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豐富小學習作教學的內容,同時能夠使學生對勞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戶外參加課外勞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勞作。如此,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會被有效調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勞動的辛苦有更加深刻的體會,還能有效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和勞動者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在后續寫作時有更加豐富的素材、充沛的情感。
四、深入挖掘習作主題與勞動教育的關聯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許多習作主題十分有勞動教育意義,教師同樣可以利用這些主題進行勞動教育。為此,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還要明確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目標,提前做好備課,深入挖掘習作主題與勞動的關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習作主題都強調了勞動者的精神,大體上看,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大類。第一個大類主要是對勞動人民無私奉獻以及辛苦勞作的精神進行歌頌。教師在要求學生進行此類主題的習作時,需要強調勞動人民的勞作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和光榮。第二個大類是對于勞動成果的贊美,也是對于勞動人民創造的幸福生活的歌頌。引導學生進行這類主題的習作時,教師可以出示瓜果蔬菜等作物豐收的圖片以及勞動者在辛勤勞動的圖片,使學生對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體會,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對與勞動相關的習作有更多能說和想說的話。第三類是對勞動之美的描述。引導學生進行這類主題的習作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特寫或者近景照片,讓學生分析這些勞動和勞動人民美在何處,從而使其更好地完成習作,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例如,《落花生》一文描述了一家人收獲花生的情景,教師教授本文后,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學生會由于缺少深入的感悟,在寫作的過程中無話可說或是不知從何下筆。為使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滲透的勞動教育內涵更加深刻,教師可以依照課本內容,將習作教學與勞動實踐有機結合。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從家中帶一盆小植物到學校照顧,并且將學生帶來的小植物統一擺放在班級的植物角,讓學生感受植物在自己的照料之下逐漸成長,最終開花結果的具體過程。在親身感悟之后,學生對于需要完成的習作主題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寫作時自然也會更加順暢、更有感情。
五、借助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
要想真正保證勞動教育的效果,教師還需要使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時,產生思想上、情感上的認同,如此,學生才會內化相關勞動理念,在日后自覺、自愿參與勞動。教師可以提供學生更多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更多觀察的機會,并鼓勵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感知,使語文習作教學自身所具有的綜合性以及實踐性特點能夠真正得到體現,也使得勞動理念成為學生思想的一部分,達到對學生進行勞動情感培育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教授《中國美食》一文之前,先通過班級的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我國美食的圖片,然后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待學生對我國美食有一定了解之后,筆者便向學生介紹一些烹飪我國美食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思考:“你在家庭生活中是否有烹飪美食的經歷?在經過自己的努力烹制美食之后,你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感悟?”有學生表示:“我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我在烹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依然覺得這樣的美食比爸爸媽媽直接端到自己面前的美食更加好吃,也讓人印象更加深刻。”筆者追問:“為什么呢?是自己烹制的美食真的比爸爸媽媽烹制的美食好吃嗎?”學生很快回答:“因為自己烹飪的美食中有自己的付出,是自己勞動的果實,所以吃起來格外好吃。”教師對學生進行層層深入的引導后,學生對于勞動能夠帶來的快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這樣對學生的勞動情感進行培育,也能使學生在后續寫作中情感更加充沛,寫作效果更好。
結語
綜上所述,要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內容的滲透,教師可以采取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勞動元素、借助語文課外閱讀強化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與語文習作實踐活動相結合、深入挖掘習作主題與勞動教育的關聯、借助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等措施,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認知進一步深化,也讓習作和勞動理念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雨佳.小學語文單元習作教學的實踐探索[J].小學生(中旬刊),2022(01):15-16.
[2]江碧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有效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2(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