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歌曲《七月的草原》由宋斌廷作詞、尚德義作曲,是一首優秀的、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的新疆民歌。創作者們通過抒情的旋律,運用新疆民間音樂中經典的小切分節奏,又添加了很多襯詞,使歌曲的音樂語言歡快、流暢,并富有律動感與跳躍感,形象地描繪出牧民們美好的生活場景。本文從新疆民歌的特點入手,重點分析了創作歌曲《七月的草原》,并對如何演繹《七月的草原》做出了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 新疆民歌;藝術歌曲;麥西熱甫節奏型;襯詞和花腔;以情帶聲
新疆民歌是我國民歌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新疆民歌節奏歡快、旋律優美、傳播面廣,影響力大,從早期的《十二木卡姆》到王洛賓筆下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罕》等大量優美的歌曲,廣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嘗試以《七月的草原》為例,對新疆民歌的特征和演繹作出分析和探討。
一、新疆民歌的特征
(一)鮮明的異域風情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號稱“西域”,域內分布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種少數民族。自古以來,絲綢之路穿過西域直達中亞乃至更遠,商貿往來絡繹不絕。因而,在新疆形成了多處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疆民歌也就具備了多元雜交的特點,并且,顯示出鮮明的異域風情。這使得新疆民歌顯得別具一格,甚至令人覺得華麗、洋氣。
(二)歡快活潑的節奏
早期的新疆多為游牧民族,人們的性格往往熱情奔放,豪爽不羈。因而,新疆民歌的節奏特征往往是情緒熱烈、歡快活潑的,而新疆地區常用的冬不拉、熱瓦甫等彈撥樂器和達甫(手鼓)等,與之正是相得益彰。
(三)優美動人的旋律
自古以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小,新疆各民族人民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因此,新疆音樂往往直抒胸臆,形成了新疆民歌旋律優美、明媚熱烈的獨特魅力。
二、《七月的草原》歌曲分析
《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具有新疆地區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采取的是二段式曲式結構,在音樂曲調方面,吸取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素材,旋律輕快、活潑,跳躍,表現出夏日草原的美麗景象,表現出蜜蜂、蝴蝶飛舞、姑娘、小伙歌唱的歡樂氣氛,展現了草原牧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場景。
(一)曲作者簡介
尚德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長期從事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工作至今,培養了為數眾多的作曲人才。除創作有部分器樂、鋼琴作品外,主要致力于藝術歌曲、花腔藝術歌曲及合唱歌曲創作等。尚德義先生在聲樂作品的創作中很重視選材。他認為“好題材可以激發創作沖動和靈感,好題材可以喚起激情和好的旋律”。[1]尚德義先生的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主要有多種類別:表現深刻思想內涵的題材,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大漠之夜》;贊頌偉大祖國的題材,如《中華謠》《祖國永在我心中》;表現西部人文風情的題材,如《黃河小村莊》《放聲大西北》等;謳歌時代題材,如《千年鐵樹開了花》《科學的春天來了》等;環保題材,如《大雁飛走了》;愛情題材,如《送別之歌》《我離開心愛的姑娘》;人生倫理題材,如《永久的思念》;民族風格花腔藝術歌曲也是尚德義先生喜歡并擅長的題材,如《春風圓舞曲》《七月的草原》等。
其中歌曲《七月的草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聲樂作品,也是聲樂歌唱者經常用來在舞臺上演出或參加比賽的一首非常好聽、極具新疆地區民族風格的歌曲,適合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演唱。
(二)歌詞分析
1.基本框架
《七月的草原》由宋斌廷作詞,歌詞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兩段構成:
可見,這首歌的歌詞寫得非常有特點,句式不拘常規,別具一格,遣詞造句非??谡Z化,親切自然,景物描寫非常生動且用語簡潔,畫面感極強,令人一看就懂,過目不忘,相信這樣的歌詞非常容易激發曲作者的創作欲望。
2.附加成分
從最終的譜面我們知道,在上述兩段歌詞的字里行間有大量的襯詞。
由此可見,大量襯詞的使用,客觀上對歌詞的結構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擴展與延伸,并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例如,襯詞“啊”后的兩個跳音不僅僅為之后的花腔演唱埋下伏筆,同時也與前面“小蜜蜂采花”及“花蝴蝶起舞”相呼應,似乎是將靜態的畫面轉為動態,十分形象生動。在歌曲39小節開始,伴隨著前面音節的內容鋪襯與情感的積累,創作者僅用一個“啊”字,與連接的跳音配合,將情感推向高潮,如果花腔演唱將在情感宣泄的基礎上,增添許多活潑生動的氣氛,讓整首歌曲趣味十足且輕松愉悅、自然純凈,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大量使用襯詞,是新疆民歌乃至新疆風格藝術歌曲的常用表現手法。例如,《半個月亮爬上來》中的“依啦啦”、《青春舞曲》中的“別得拉呀喲”、《瑪依拉》中的“啦依啦,啦依啦,哈啦啦庫”、《打起手鼓唱起歌》中的“來來來,來來來”,可以說,這些活潑俏皮的襯詞,已經與歌曲本身水乳交融,成為歌曲的有機構成了。
(三)曲譜分析
1.旋律特征
抒情性是這首作品的主要旋律特征,如在音樂旋律前奏之后,主歌的旋律1、2小節“小蜜蜂采花,嗡嗡的哩”由主音(f)開始后級進上行而后再級進下行,3、4小節“啊嗡嗡的哩”,“啊”則加入了四度的跳進,增加了旋律的起伏性,最后結束在主音上。
花腔性旋律在《七月的草原》中演唱的第2~29小節“啊……啊……”;第48、49小節“啊……啊……”等都有運用,這些花腔性旋律還采用了短調音的形式,襯腔的旋律和節奏是典型的維吾爾民族風格特征,二者完美的結合使維吾爾族民族音樂的風格更加濃厚,歡快跳躍的節奏特征更加鮮明。
2.節奏特征
在《七月的草原》這首歌里,作曲家運用了維吾爾族“麥西熱普節奏型”。其基本音型是在強拍中連續使用小切分XXX" XX,這種音型節奏具有熱烈、歡騰氣氛的特點,輕松,活潑,頗具“彈性”,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要站起身來,旋轉搖擺,翩翩起舞。作曲家尚德義先生采納了這種節奏型的音型特點,并加以改進和發展,在《七月的草原》這首歌中,采用這種節奏型作為母體并發展其旋律節奏,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了夏季草原的美麗景象和牧民生活幸福場景。
三、《七月的草原》的演繹要領
(一)氣韻連貫
一首優秀的歌曲,值得用心去演繹。作為一名聲樂愛好者,筆者也曾嘗試演繹《七月的草原》這首好聽的歌,并對如何演繹好這首歌做了諸多思考。
個人認為,在演奏前奏時,演唱者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氣息與歌唱狀態,隨著伴奏的音響逐步進入歌曲的演唱中。前奏之后,樂句開頭的第一個小節,即屬于麥西熱甫節奏型,第一小節的第一拍就是小切分。由于切分音的特點是運用切分的手法將重音后移,移到本拍或本小節居中的位置,因此,第一拍中的“小蜜蜂”三個字中“小”字和“蜂”字都要唱得弱而短促,重音要落在中間的“蜜”字上,要把它唱得結實飽滿。由這三個字相對應的三個音符,聯合起來形成了本小節的第一拍,第一拍是強拍,應是一個重音,在節律流動的起伏上,應起到引領的作用。因此,第一拍,整體要唱得重一些,具體說來,是第一拍中的“蜜”字要唱得重一些。第二拍弱拍,要唱得輕一點。這一句唱到“綠波兒卷動滾滾的哩”時,都是這種強弱的感覺,聲音要輕巧、歡快,氣息要深一些,不要把音符唱成連線音。 “啊嗡嗡的哩”,第一個“啊”要唱得連貫,第二個、第三個“啊”要斷開聲音,做到聲斷氣不斷。“花蝴蝶起舞翩翩的哩,啊翩翩的哩”,“啊”要唱得跳躍、開心、快樂,運用花腔笑起來的感覺,第18小節音樂向平行大調轉,旋律雖然沒有力度記號標記,但在演唱時聲音的力度應表現得稍微強一點。在處理第22~29小節襯詞“啊”這兩句華彩性樂句時,首先要把握好氣息,然后要處理好花腔與抒情、連句與斷句的關系,尤其要注意短跳音的演唱。在第39~67小節的演唱中,要把握好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39~48小節,這一段以高音的持續為主,歌唱者應以平穩的氣息解決好音高問題并處理好漸強漸弱,將歌曲的抒情性表現出來;第二個層次是49~60小節,這一段旋律以短跳音為主,最高音達到了c3,在演唱時具有很大的難度,歌唱者不僅要解決高音問題,還需要將花腔華彩性的效果表現出來;第三個層次是60~67小節,隨著“啊”的上行氣度的大跳,將全曲推向高潮,應該將其發聲位置抬高靠前,打開共鳴腔體,氣息嘆下來,吸好氣,以飽滿的氣息,最具穿透力、充滿爆發力的音色詮釋高音,實質上是唱出對草原無比熱愛的深厚感情。然后在“真美麗,啊,真美麗”中結束,在演唱時要堅定、有氣勢,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對草原的贊美,對祖國的贊美。
(二)花腔俏麗
歌曲《七月的草原》的演唱難度系數很大。在歌者演唱時,歌者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聲樂基本功及對歌曲的充分認識和理解,其中歌曲中的切分音節奏與八度音,以及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快跳、裝飾音(前倚音)等,要求歌者在演唱時,表現出歌曲本身的旋律靈活度與節奏輕快感。歌曲的第一部分速度快,更要注意字正腔圓和吐字清晰。演唱花腔時,要注意共鳴腔體的高位置,借助腰腹部的力量將襯詞“啊”字甩出來,一步到位,不能拖泥帶水,尤其是要注意音準,不能跑調。歌曲第二部分主要以虛詞“啊”為主,咬字一定要咬全咬準,字頭字尾要啃住,同時還要唱出少數民族的音樂味道和感覺,把握好節奏和強弱關系。
可以說,花腔是這首歌的點睛之筆,要演繹好《七月的草原》這首歌,花腔要盡量唱出俏麗的感覺才好。
(三)以情帶聲
《七月的草原》作為一首花腔女高音獨唱聲樂作品,它要求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巧,還需要演唱者投入誠摯的感情,走心地進入歌曲當中,體會歌曲中每一個音符之間的每一份情感,再通過聲音傳遞到聽者,以此來完成二度創作。所有的情感都需要很強的基本功做支撐,而在掌握了這些基本功之后,所有的基本功技巧又都是為情感投入來服務的,所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演唱《七月的草原》前,歌者本人首先要認真體會新疆維吾爾族天然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到淳樸熱情的民俗民風,懷揣著對這里生活的憧憬與熱情,用情感帶動自身的想象力,在腦海里建構起一幅美好的畫面,仿佛真的看到了小蜜蜂在花叢中搖曳、蝴蝶在風中翩翩起舞、美麗的姑娘注視著年輕的小伙子們奔馳賽馬……當演唱者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之后,情緒自然而然地就會跟著旋律走,聲音才會將其內在的情感與想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聽眾才會伴隨著美麗動人、富有想象力的音樂與歌者一起沉浸在迷人的大草原之中。
歌者要做到以情帶聲,“歌唱是以抒發人的情感為主要任務的,人的情感豐富多樣,有喜、怒、哀、樂、愁,悲等不同的情緒”。[2]例如:唱到 “迷人的畫卷連天山,七月的草原真美麗”這句的時候,腦海中要想象出美麗草原的畫面,讓自己深深地陶醉在這美景中,帶著情感去歌唱。情感與想象力是互為相生的,要讓音樂跟著歌者自身走,而不能讓音樂牽制住演唱者,否則共鳴就不容易產生。
總之,情感表達需要演唱技巧去幫助完成,而演唱技巧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表達出這首歌的情感。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偏重其中一面,只有同時具備二者,才能獲得良好的演出效果,才能使聽者走進歌曲,走進內心。
歌唱藝術是通過音樂旋律和人的聲音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情感,抒發人世間喜、樂、愛、恨等各種情緒的,因而,演唱者必須注重情的表達??梢哉f,缺乏情的歌聲,是脫離生活的、是蒼白的,是沒有感染力的。所以歌唱者必須非常重視歌曲中的情,把情巧妙地融入聲音中,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歌唱才會成功,才能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贊賞。
言為心聲。歌曲演唱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聲樂表演本身就是以演唱為主體來表現表演者內心情感的”。俗話說,“聲為情役,腔為情設”,“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未成曲調先有情”,說的就是要為情而唱。只有當聲樂和感情完美結合時,歌唱才能稱之為藝術。如果只是注重演唱技巧而忽略了情感表達,那么所謂的技巧就會變得機械化,無法引起聽眾的共鳴。只有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通過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深深地打動聽眾,才能加強歌曲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
四、結語
《七月的草原》這首新疆民歌完美地保留了維吾爾族民歌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特征,歌曲中增加的大量襯詞,有效地強化了新疆民歌中俏皮活潑的情緒和情不自禁的節奏感,而有機揉入的花腔處理,更是極大地提升了這首歌的藝術境界,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如果能夠在演唱過程中做到氣韻連貫、以情帶聲,并合理表現出花腔的俏麗,《七月的草原》這樣一首新疆民歌一定能夠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夏侯藍(1976—),女,漢族,江西吉安人,音樂教育本科,群文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和輔導、客家山歌演唱及研究。
參考文獻:
〔1〕尚德義.尚德義藝術歌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孫偉.技術第一情感第一——淺談聲樂演唱中技術與情感的美學關系[J].當代音樂,2015(2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