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創造立國戰略下,日本研究型大學形成了綜合型選拔、學校推薦型選拔、跳級入學等創造性人才選拔類型。日本研究型大學基于“學力三要素”形成了創造性人才選拔的標準,分別是憑借標準化考試等對學生知識、技能測評,依托資料審查對學生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測評,通過面試等方式對學生主體性、多樣性、協調性測評。日本研究型大學創造性人才選拔具有構建多樣化選拔類型和多元化評價基準,賦予大學與學科充分自主權,篩選優質人才的同時引導中等教育發展,注重入學前及入學后的選育銜接的特點。
關鍵詞:日本 科技創造立國 研究型大學 創造性人才 人才選拔
以1995年《科學技術基本法》(「科學技術基本法」)的頒布和1996年“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的制定為標志,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逐步確立“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該戰略主要解決二戰后日本過度關注能夠帶來快速經濟效益的應用開發研究而導致基礎性、獨創性研究開發能力薄弱的問題。近年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更加凸顯創新在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日本政府于2020年修訂《科學技術基本法》,并更名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科學技術·イノベーション基本法」),將促進技術創新作為重要目的之一。同時,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也被更名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科學技術·イノベーション基本計畫」)。在該戰略引導下,作為創新體系核心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被賦予開展卓越科學研究和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使命。創造性人才是指在各領域和國內外具有卓越創造力和領導力的精英,是能夠自己發現新課題并積極開拓新的學術領域,以及在國際科研活動中發揮領導力的人才。[1]這類人才既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和專業知識,具備運用這些知識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創造能力,更具有不囿于固有思維方式、自由探索的創新精神。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為順利培養與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人才培養首要環節,即人才選拔過程中采取積極措施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將會對此后的人才培養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啟動的“全球頂級大學計劃”(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中選定的13所“頂級型”大學中的11所國公立大學為分析對象,在探索日本研究型大學創造性人才選拔類型及其選拔標準的基礎上總結其特點,以期為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提供參考。
一、選拔類型
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多樣化的選拔方法,合理、適切的選拔方式不僅有利于遴選具有創新潛質的優質人才,而且能夠有效引導初中等教育的開展。日本大學入學選拔類型在歷經多次改革后呈現多樣化樣態,主要包括一般選拔、綜合型選拔、學校推薦型選拔三類,其中綜合型選拔、學校推薦型選拔是創造性人才選拔的主要類型,此外跳級入學也以創造性人才的選拔為主要目的。
(一)綜合型選拔
綜合型選拔是一類通過詳細的資料審查和細致的面試等,綜合評價、判定申請者的能力、適應性、對學習的積極性、目的意識等內容的入學選拔方法。[2]綜合型選拔由AO(Admissions Office)入試變革而來,出于明確各類選拔方式特性的考慮,自2021年起AO入試更名為綜合型選拔。AO入試萌芽于1990年,由慶應義塾大學出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過程中對多樣化人才選拔的需求而率先嘗試。隨著日本對AO入試的積極肯定和政策推動,自2000年起,包括東北大學、筑波大學等頂尖國立大學在內的眾多大學都開始采用AO入試。然而,由于AO入試降低了對申請者基礎學力的要求,導致通過此方式入學的學生在大一階段基礎課(通識和專業)成績、英語成績等方面均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3],最終導致社會各界對AO入試的質疑。鑒于此,2010年起,文部科學省開始限制AO入試的條件,要求高校將學生的學力測試成績納入考查范圍。2014年后,如何完善銜接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入學考試,在維系高中教育質量的同時,抓好大學的入口管理,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焦點。[4]2017年,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局發布《有關2021年起大學入學選拔實施措施的預告》(平成33年度大學入學者選抜実施要項の見直しに係る予告について),提出刪除此前AO入試中要求的“不過分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狀況”,表明對學生的考查不能僅基于調查書等申請材料,必須同時使用大學實施的小論文、資格考試成績等評價方法或大學共通考試成績。
縱觀綜合型選拔的發展歷程,可見綜合型選拔在“高大接續”改革推動下正由非學力型選拔轉變為既注重綜合評價又注重基礎學力的選拔。以“高大接續”改革為契機,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綜合型選拔,據文部科學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有共有83.1%的國、公、私立大學實施綜合型選拔,其中國立大學為63所,占據所有國立大學的76.8%。11所“頂級型”國公立大學中有8所學校實施方式各異的綜合型選拔。
(二)學校推薦型選拔
學校推薦型選拔是基于所在高中校長的推薦,以調查書為主要資料對申請者進行評價、判定。[5]文部科學省在1967年公布的《大學入學者選拔實施要項》(以下簡稱《實施要項》)中正式引入推薦入學制度,從政策層面給予認可。自1976年推薦入試實施以來到2020年,《實施要項》對推薦入試的表述一直都是“基于出身高中校長的推薦,原則上免除學力檢查,將調查書作為主要資料進行判定的入學考試方法”[6]。2021年起,推薦入試的名稱更改為“學校推薦型選拔”,定義中也刪除了“原則上免除學力檢查”,開始在選拔中加入對知識和技能的測評。
學校推薦型選拔大致可分為指定校推薦和公募制推薦。[7]指定校推薦即大學根據過去入學情況,指定可以推薦學生的高中和具體人數,國立大學一般不采用此類推薦;公募制推薦需要滿足大學要求的申請資格,并得到高中校長的推薦。雖然名稱都統一稱為“學校推薦型選拔”,但各大學的實施理念并不相同,尤其是國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國立大學作為具有招生能力、選拔性高的學校,其所實施的學校推薦型選拔相較高中出具的調查書,更注重小論文、面試等表現性評價,以重點測評學生除知識與技能之外的其他創新素養和品質。從高校實施情況來看,2021年實施學校推薦型選拔的國、公、私立大學占比為98.8%,幾乎所有學校都實施了學校推薦型選拔,其中國立大學有76所,占據所有國立大學的92.7%。在11所“頂級型”國公立大學中,有9所大學實施了學校推薦型選拔。
(三)跳級入學
跳級入學是指在特定領域具有特別優秀資質的學生,即使高中沒畢業也能進入大學,大學沒畢業也能進入研究生院。[8]該入學方式以為個人提供與其能力相適應的教育為基本出發點,為在特定領域表現出特別優秀資質的學生提供提前進入大學的機會,幫助學生進一步發展其才能。在對學生提出資質要求的同時,為確保大學能提供高水平教育,日本要求實施該類選拔的學校需設置有相應研究生院,能夠進行相關教育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績,同時還要具備完備的指導體制。
目前日本共有8所大學的11個學部實施跳級入學,其中國立大學千葉大學最早引入這一方式,并且是唯一一所在四個學部中同時實施跳級入學的大學。千葉大學在1998年引入跳級入學,現階段在4個學部的6個領域中實施,分別是理學部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學部的工學,園藝學部的植物生命科學,以及文學部的人文科學領域。該入學方式主要面向高二畢業的學生和完成高三上半年學業的學生,分別在春季和秋季入學,使這些學生盡早展開在科學領域的專門學習,培養他們未來成為活躍在世界舞臺的具有豐富創造性的人才。就具體的選拔方式而言,千葉大學跳級入學的選拔方式因學科而異,共有四類,雖然在申請材料和選拔流程上存在一定差異,但仍通過問題論述以及個別學力檢查等方式考查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也通過推薦信、面試等方式評價學生除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和品質。
二、選拔標準
多樣化選拔類型是創造性人才選拔的首要保障,具體選拔標準則是確保人才質量的關鍵環節。創造性人才本身的多元性決定了依據單一的、放之四海皆準的衡量標準實施選拔、判定是不可行的,唯有基于多元標準才能確保對各具特色的人才給予全面、合理、適切的評價,才能在最大范圍內、高效率地實現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選拔出真正適合學校培養理念的優秀人才。日本研究型大學創造性人才選拔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摒棄難以構成鑒別、評價學生創新潛質標準的唯分數論,創新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雖然不同選拔類型的評價方式和選拔標準各具特色,但都是基于“學力三要素”展開多維度測評,以期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所謂“學力三要素”是指學生在社會上自立地生活所需要的三類能力,分別是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主體性、多樣性、協調性。[9]
為通過這三個維度實現對創造性人才的選拔,日本各研究型大學以不同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維度測評。
(一)借助標準化考試等對學生開展知識、技能測評
知識與技能不僅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技能與已有經驗融會貫通,使其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凇案叽蠼永m”改革中對選拔機制的改革,各研究型大學在綜合型選拔以及學校推薦型選拔中都通過考查共通考試成績或學科自行組織的學科測試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基礎學力的評判,判定學生是否具備進一步學習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思考力和判斷力等。例如,東北大學理學部實施的綜合型選拔分為利用共通考試成績的選拔和不利用共通考試成績的選拔兩類。利用共通考試成績的選拔將共通考試成績作為第一輪選拔的判定標準;不利用共通考試成績的選拔由學科單獨組織筆試,評價申請者對報考學科的關心度、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以及邏輯思考力、理解力等能力。實施學校推薦型選拔的研究型大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等都要求被推薦者必須參加大學入學共通考試中報考學部所指定的所有科目。千葉大學跳級入學也要求通過小論文、個別學力考查等方式考查學生對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等??梢娫凇案叽蠼永m”改革推動下,對學生學力的考查已發展成為創造性人才選拔中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
創造性人才的選拔不僅將基礎知識、技能納入測評范圍,更要求學生在基礎知識、技能方面具有優異表現。例如,東北大學的綜合型選拔要求申請學生調查書的學習成績評價屬于A階段①;京都大學工學部實施的學校推薦型選拔,雖然每一學科的評價標準各不相同,但都將共通考試成績納入考核要素,并要求共通考試成績達到一定標準,如在地球工學科中,要求共通考試成績的得分率在80%以上,并且其中數學Ⅰ·數學A、數學Ⅱ·數學B、物理、化學四個科目中至少有兩門的得分率在90%以上。
(二)依托資料審查對學生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測評
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是指培養學生在變化多端、難以預測未來的社會中活用知識與技能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力是指能夠深入思考事物的能力,即對事物的思考不僅浮于表面,還要能分析出潛藏在背后的原因;判斷力是指能夠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表現力是指正確表現自己想傳達事物的能力。在選拔過程中研究型大學要求申請者提交豐富的申請資料,不同資料意在考查申請者的不同能力,由此通過豐富的資料勾勒出學生整體形象。申請者提交的資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反映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活動情況以及研究成果,主要有調查書、研究成果概要、推薦信等;另一類反映學生入學動機、研究意愿,如入學志愿書等。日本研究型大學通過形式多樣的資料既考查學生在以往經歷中累積的后續學習研究活動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習能力、創新素養等要素,也考查學生入學意愿以及高校與學生間的匹配度。
其中,調查書意在通過過程性評價考查申請者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果以及個人表現等多方面的基本情況。調查書由學生所在高中出具,使用文部科學省統一規定格式記錄學生每一學年所學科目的學習情況、學習成績以及綜合學習活動、特別活動等反映學生基本學科學習以及活動的基本情況,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內容通過填寫學生的學習特征、行動特征,參加課外活動、海外經驗的情況以及在各種比賽、競賽中所取得的成績等內容綜合反映學生各方面能力。研究成果概要是由學生填寫在高中階段有代表性的研究經歷,這一名稱在不同研究型大學間的表述雖有所不同,包括學業活動報告書、課外活動概要、活動實績報告書等,但都希望通過考查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的包括校外活動、研究活動等經歷了解學生的研究潛能、創新資質等素質。推薦信是學校推薦型選拔方式必須提交的材料之一,由高中教師使用學科所規定的格式填寫,內容重在從學校角度評判學生學業成績以及難以通過其他材料判斷的學生個人品質等情況。志愿理由書的格式由各研究型大學不同學科根據學科特點以及本學科所關注考察點的不同進行個性化制定,所填寫內容一般包含選擇本學科的理由、對入學后學習的設想和期望以及畢業后打算。以此判斷學生的入學意愿、學習動機以及未來規劃,判定學生的學習意愿以及未來規劃是否符合本校培養理念的同時,也判定本校、本學科是否能為學生提供其所期望的教育內容。
(三)通過面試等方式對學生主體性、多樣性、協調性測評
主體性、多樣性、協調性是指在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學生不是機械地運用被給定的解決方案,而是充分發散思維、自主思考,并且具有與各種各樣的人協作解決問題的態度。這一品質很難通過書面材料進行考查,因此日本研究型大學的創造性人才選拔一般綜合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成績(或學科自行組織的考試、小論文等)、申請材料以及面試結果進行考查。首先通過材料審核評價高中階段的課程成績、對想要入學學科的關心度、探究心、邏輯思考、理解、表達等方面的特點與能力,然后針對合格者進行面試,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細致交流了解學生的研究熱情,對問題的關心以及獨創性、積極性、好奇心等無法通過書面資料了解到的學生品質。除一般面試外,也有研究型大學會采用集體討論、課題展示等方式。
具體選拔過程中不同學科可自行決定選拔流程以及各部分表現在綜合評價中所占比例。例如,京都大學理學部數學學科實施的綜合型選拔首先根據調查書、學業活動報告書以及學習報告書等材料進行考核;其次對首輪合格者展開與數學相關的能力測試、口頭測試,其中在數學相關的能力測試審查中,對數學的理解力、問題解決力、邏輯思考力、說明能力等進行評價,在面試中,重點針對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熱情以及適切性等進行評價;最終選定在大學入學共通考試中得分率在70%以上的人作為合格者。[10]
雖然不同資料重在針對學生不同能力進行考查,但各資料所面向的考查內容并非涇渭分明。在標準化考試中不僅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測定,而且在2021年開始實施的新的全國統一考試——大學入學共通考試——中通過將成績由精確的分數制改為實行等級制,進一步弱化統一考試的選拔功能,強化其評價功能,同時通過改良客觀選擇題,新增記述式問題,希望靈活調動學生的語言能力、信息活用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學生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的測評。
三、選拔特點
日本大學的人才選拔是在吸收借鑒美國經驗基礎上的自主探索,在尋求融入世界體系的同時積極探索具有個性化的選拔方式,經過不斷發展日本研究型大學創造性人才的選拔呈現如下特色。
(一)構建多樣化選拔類型和多元化評價基準
拓寬人才選拔路徑是選拔創造性人才的首要保障。自1985年臨時教育審議會發布報告以來,多樣化成為政府推動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基本方針。雖然日本高校追求招生選拔考試多樣化的初衷主要是出于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中等教育多樣化發展背景下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而且綜合型選拔和學校推薦型選拔也曾因其“不問學力”而遭受社會各界的批評。但自日本政府確立科技創造立國戰略以來,更加關注對富于創造性和主動性、對科學技術懷有夢想和熱情的科學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為此日本不僅開始充實中小學的理科教育、技術教育,更進一步完善大學選拔方法,根據大學特色、專業特點進行多樣化選拔。只有通過多樣的方法才能找到多樣的人才,因此日本研究型大學不僅實施比較常規的一般選拔、綜合型選拔和學校推薦型選拔,還產生了跳級入學方式,為特別優秀的學生提供提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如果說保障人才選拔的多樣化是選拔創造性人才的基礎,那么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則是保障創造性人才選拔精準性的核心所在。人才的異質性決定了對學生考查方式的多元性,日本研究型大學的人才選拔逐步發展出了包括標準化考試、小論文、資料審查、面試等多種方式在內的評價標準。通過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途徑,實現了靈活的、富有彈性的招生制度。[11]
(二)賦予大學與學科充分自主權
人才選拔的自主權能夠加強研究型大學的人才選拔競爭意識,在刺激研究型大學對高質量人才渴求的同時給予其自主理解“人才”概念的空間。各研究型大學依據自身辦學理念選拔適合其理念的人才,也就是創造性人才選拔并非盲目鎖定全國統一考試中的高分學生,而是發現需要的學生,從關注絕對優秀到關注相對匹配。為使研究型大學能發現具有適合各自教育理念的學生,有必要使各研究型大學多樣而自由的入學者選拔設計成為可能。在入學選拔自主權的保障下,日本研究型大學可自行決定本校采用的選拔方式,在一般選拔外,學校通常會采用綜合型選拔和推薦型選拔,但并非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會同時實施這兩類選拔方式。例如,東京大學直到2016年才引入學校推薦型選拔,且沒有實施綜合型選拔;東北大學實施綜合型選拔和其他個性化選拔,沒有采用學校推薦型選拔。
人才選拔的自主權不止步于大學層面,這種自主權延伸到學部,甚至是學科。具體來說,學部是否采用以及采用何種選拔方式可由學部,甚至學科自行決定。例如,京都大學自2016年開始實施的特色入試制度包含綜合型選拔和學校推薦型選拔,各學部可自行決定具體選拔方式。即使是在同一學部中,不同學科可依據其學科特性制定不同的申請條件、評價基準以及具體的選拔流程。例如,在京都大學工學部所實施的學校推薦型選拔中,不同學科看重學生的不同能力,有些學科優先考查共通考試的成績,有些學科優先審核申請資料,將共通考試成績作為最后一項參考標準。而且,在學生提交的申請材料中,除了文部科學省統一規定的調查書以及共通考試成績以外,其余材料都由學部(或學科)自行制定樣式,突出考查本學科需要重點關注的知識能力和素養。
(三)篩選優質人才的同時引導中等教育發展
研究型大學的人才選拔作為連接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作為總樞紐發揮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不僅為高等教育篩選適切人才,也引導中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日本大學入學選拔始終遵循著確保公平性、判斷適切的能力、排除對中等教育的惡劣影響的三大基本原則。相比于選拔功能,日本入學選拔更側重入學考試教育功能的發揮,即對中等教育的引導作用。自1996年制定的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起,就一直關注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2006年制定的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將科學技術政策的關注點從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轉向重視創造源頭的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在第三期及此后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都重點提出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技術人才,其中特別強調對下一代科學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強調在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技術的環境。但對中等教育階段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不僅要依靠中等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而且也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連接中高等教育的大學人才選拔的作用。
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通過AO入試等方式使在高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學生能夠得到適當的評價[12],旨在通過入學選拔方式的改革促進有創造性才能的學生參加各種國際科學技術競賽。從各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的選拔方式中也可見對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性學科的全國性或國際性科學技術競賽的重視,東北大學在理學部中單獨實施科學奧林匹克入試,多數大學也在申請條件中對學生的競賽經歷提出明確要求,或是在選拔中傾向于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研究型大學的這一選拔取向引導高中教育中對在某一領域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能夠盡早發現、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四)注重入學前及入學后的選育銜接
選育銜接是指針對所選拔和錄取的不同特點的人才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13]人才選拔只是人才培養的初始環節,如若未能與后續人才培養有效銜接,將會使在人才選拔階段所作的努力大打折扣,為此,日本研究型大學通過綜合型選拔、學校推薦型選拔以及跳級入學等方式入學的學生配套以針對性的培養方案,這將有利于實現人才選拔與培養之間的良性互動,真正達成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日本研究型大學選育銜接的實現主要通過實施小班制教學、導師制,以及為他們提供參與科研項目、進行海外交流等機會。例如,在東京大學,為了能激發通過學校推薦型選拔入學的學生的學習意愿和熱情,學校會在前期課程②中提供專業教育機會,并且在學業上配備單獨的指導教師。千葉大學也會為通過跳級入學制度入學的學生提供由先進科學中心專門實施的少數人教育,并配備一流的學者團隊提供教育研究指導。此外,選育銜接還體現在實現本碩博的貫通式人才培養,千葉大學的跳級入學設置了獨特的升學體制,學生可以接受3年本科課程、1年碩士課程、2年博士課程,在23歲即可獲得博士學位。
另外,也有研究型大學會實施入學前教育,也就是對通過綜合型選拔和學校推薦型選拔入學學生進行的準備教育。因為此類選拔實施較早,從錄用通知到入學期間有半年左右時間,為了督促學生保持學習動力、實現到大學的順利過渡,越來越多的高校利用這段時間針對此類學生實施入學前教育。例如,東北大學面向通過綜合型選拔入學的學生實施入學前海外研修高中銜接項目(High School Bridging Program)。通過參加海外合作校的課程,與海外高校的學生展開交流,加深學生對異文化的理解,培養全球精神。
注釋:
①調查書中將學生的學習成績分為A~E共5個等級。
②東京大學本科課程分為前期課程和后期課程:前期課程為期兩年,以通識教育為主;后期課程為期兩年,以專業教育為主。
參考文獻:
[1]高益民. 創新人才培養與新世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 比較教育研究,2009(11):46-52.
[2][5]文部科學省. 令和4年度大學入學者選抜実施要項について(通知)[EB/OL]. (2021-06-04)[2022-06-10]. 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0617-mxt_daigakuc02-000010813_1.pdf.
[3]張照旭,李玲玲. 日本AO入學考試制度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 外國教育研究,2019(3):75-89.
[4]李昱輝. 日本大學AO入學的發展與挑戰[J]. 外國教育研究,2018(5):3-15.
[6]令和2年度大學入學者選抜実施要項について[EB/OL]. (2019-06-04)[2022-06-20]. 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9/06/05/1282953_001_1_1.pdf.
[7]次橋秀樹. 大學推薦入試の展開と現狀——現代における推薦入試の類型化試案[J]. 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紀要,2019(65):331-343.
[8]文部科學省. 飛び入學について[EB/OL]. (2016-05-20)[2022-06-10]. 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shikaku/07111318.htm.
[9]中央教育審議會. 新しい時代にふさわしい高大接続の実現に向けた高等學校教育、大學教育、大學入學者選抜の一體的改革について~すべての若者が夢や目標を芽吹かせ、未來に花開かせるために~(答申)[EB/OL]. (2014-12-22)[2022-06-10]. 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1/14/1354191.pdf.
[10]京都大學. 令和4年度京都大學特色入試學生募集要項[EB/OL]. (2021-07-01)[2022-06-10]. https://www.kyoto-u.ac.jp/sites/default/files/inline-files/admissions_tokusyokustudent_recruitment_documents2022-application-guidelines-2f0f04fe7b27a65bf 6ce763c8cb2f453.pdf.
[11]李潤華. 統一性和多樣化并存的日本大學招生考試制度[J]. 比較教育研究,2011(2):45-49.
[12]內閣府. 科學技術基本計畫[EB/OL]. (2006-03-28)[2022-06-10]. https://www8.cao.go.jp/cstp/kihonkeikaku/honbun.pdf.
[13]于涵,張弘. 大學招生亟需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J]. 中國高等教育,2015(2):10-13.
作者單位:朱曉霞,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浙江省中小學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021SCG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