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齋集》是元末明初文學家、理學家吳海所撰的文集,由吳海門人王偁編次,主要收錄吳海的散文作品。
吳海(1322—1386),福建閩縣(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元至正末,時逢兵亂,他隱居不出,潛心學術。明朝建立后,他又極力推辭當地官員的舉薦,多次謝絕任命,終生未入朝為官。吳海的好友王翰曾在元朝為官,元滅后,王翰以死明志,留下兒子王偁無人教養。吳海就撫養王偁長大,并將自己的所學傾囊以授,二人關系頗為親厚。他仰慕鄒魯之風,卻未能徙居,故自號“魯客”以表心志。為了時刻提點自己“有規過者,欣然立改”,他自稱住所為“聞過齋”,故世稱其為“聞過先生”。他去世后,王偁為他編次文集,命名為
《聞過齋集》。
學界對于吳海及其《聞過齋集》的研究不多,未有對其版本做系統的梳理考證。《聞過齋集》有四卷本及八卷本兩種版本體系,下文將以此類分,對該書的主要版本進行介紹,具體梳理其版本情況。
一、《聞過齋集》八卷本
(一)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刻本(明建文三年刻本)
據丁丙的《善本書室藏書志》載:“洪武戊寅偁編刻以行,成化初溫州太守邵銅重刻,前列洪武永陽張惟康、永嘉徐宗起序及偁后跋?!鄙坫~在自己所刻書序中亦說道:“文章天下之公器,雖世殊時異,家傳人誦,不忍釋手,及其版行已久,猶欲新之以垂永遠……先生之文,洪武間曾鏤版,未幾皆散失無存。”由此可知,此版當為初刻本。
在傅璇琮主編的《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中,有學者指出,初刻本或為建文三年(1401)所刻,而非洪武年刻本。其根據徐宗起序中所道:“先生沒迨今逾十五年,是集藏于門人王偁家……率好義之士為鋟諸梓,以廣其傳。間以公事道過鄉郡,出以示余請序……歲在辛巳春正既望,將仕佐郎前溫州府儒學教授永嘉徐起書?!眳呛W溆?386年,推算得知,其過世15年后當為1401年,即辛巳年(建文三年),恰與此處記載吻合。該書應當在明建文三年首次付梓,但因政治因素將其年號剜改,據此,該版本也可著為明建文三年辛巳刻本。
這一版本時間最早,流傳較少,現僅在收藏家王德手中存有孤本。根據載于雅昌藝術網的文章《沉淀在歲月時光中的古籍》中知,該本為小汀文庫、石井積翠軒舊藏,由王德于2010年自日本山本書店購回。該書“刊工古雅,序后有長方形刻書牌記”,共四卷,每卷分上下,每半頁約13行
25字。
(二)明成化間邵銅刻本
成化五年(1469),邵銅刻印《聞過齋集》八卷,他在序中稱:“近閱書藏,得先君所錄舊本,手澤尚新,反復玩味不勝悲感,遂命工重刻以永其傳?!毙蚝舐淇睿骸俺苫甓『ゼ厩镏鼐湃铡坫~書。”該版本每半頁10行21字,是據邵銅先君所錄舊本所刻。目前該刻本可查的共有兩部,分別藏于福建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所藏刻本上有丁丙跋,以及“季振宜藏書”“季印振宜”“滄葦”“汪魚亭藏閱書”諸印。
(三)明范氏天一閣抄本
據《中國古籍總目》載,明范氏天一閣刻本現存于上海圖書館,僅存卷一至卷三。但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此本被著錄為“明范氏天一閣抄本”,為藍絲欄抄本。范邦甸撰《天一閣書目》中亦有記載:“《聞過齋集》八卷,藍絲欄抄本。元吳海撰。洪武戊寅,永嘉徐宗起序……”因而該本更可能為抄本,而非刻本。
(四)《四庫全書》本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四庫本所據底本為“兩淮鹽政采進本”。四庫本共八卷,每卷不分上下,每半頁8行21字。該本在目錄后錄有“原序”,即徐宗起所作序,卷后錄有王偁所作的跋?!皟苫床蛇M”當指馬御、江廣達二家所采集呈送的書籍,對該底本具體版本信息則記載不詳。
(五)明代黑格抄本(卷一至卷三缺配清抄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明代黑格抄本,卷一至卷三缺配清抄本。其中明抄本為每半頁10行20字,黑格,白口,四周單邊。所配清抄本為每半頁8行20字,無格。前錄有徐起序,后有“題《聞過齋集》后”,即王偁跋。根據字體及內容可以辨別,徐序亦為清抄本,落款為“歲在辛巳”,書末的王跋則著為“洪武戊寅”。
(六)其他抄本(清抄本五部)
第一,清初抄本,據《中國古籍總目》載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此本并有清陳鳳藻跋。
第二,知不足齋抄本,由鮑廷博批校并補遺詩,共八卷,兩冊,每半頁10行20字,印有“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張叔平”“吳江凌氏藏書”“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翰怡又字貞一”“臣劉承干”章,現存于上海圖書館。
劉承干在該本跋中道:“此書為知不足齋抄本,……刻既成后,又得朱竹垞藏本,添改二百余字,故行款略有不整齊處……”可知,《嘉業堂叢書》本是以知不足齋本為底本、朱竹垞藏本為對校本刊刻而成。
第三,清李氏小李山房抄本,現藏于南京圖書館,共兩冊。
第四,據查詢,中國國家圖書館現還藏有兩部清抄本,其一(清抄本一)為每半頁10行20字,前有張維康序、徐宗起序、邵銅序,后有王偁跋,以及明弘治中鄭濬、萬歷至崇禎間徐?所作跋,此二人分別從舊宅、舊肆中尋得該書,先后抄跋。其二(清抄本二)為每半頁9行21字,前有徐宗起序,后有王偁跋。
(七)民國二年(1913)《嘉業堂叢書》本
據該版本牌記及內容可知,嘉業堂本書名為《吳魯客聞過齋集》八卷。該書牌記刻“南林劉氏嘉業堂刊”。每半頁11行21字,白口,單魚尾。目錄前有徐宗起作“聞過齋集序”,卷后有王偁跋、劉承干跋。本雖增加詩作補遺一卷,但其前八卷篇目及編排與四庫本等是完全一致的,僅多收錄了3首遺詩,“從《秀野草堂》選本錄,補顧選本,凡詩四首,其一首已見集中矣”。
二、《聞過齋集》四卷本及其他
(一)明祁氏淡生堂藍格抄本
《中國古籍總目》所列四卷本中,明祁氏淡生堂藍格抄本是較為重要的版本,它成書較早,被多名藏書家收藏,并有著錄。張金吾曾在《愛日精廬藏書志》中說道:“《聞過齋集》八卷,淡生堂抄本。元吳海撰,門人靈武王偁編次,進士永嘉胡甯校正,卷首有山陰祁氏藏書之章,板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徐起、王偁兩序后,一題‘歲在辛巳,一題‘歲次辛巳,蓋建文三年辛巳也。革除之后,跋經刓改,故不著年號?!贝税姹居赏鮽牼幋?,胡寧校正,有祁氏藏書章,版心有“淡生堂抄本”字。BE581818-7CF3-4D50-8033-C7AA6A86228E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中記載:“《聞過齋集》四卷,舊抄本。元吳海撰,徐起序,門人王偁編并跋。是書每卷分上、下,原本不題作者名,《序》末有‘吳公名海號魯客七字。上方馬瑗題云:‘此黃藜洲先生筆也。舊為山陰祁氏藏書,板心題‘淡生堂抄本。卷首有‘山陰祁氏藏書之章‘曠翁手識二朱記?!泵烤矸稚?、下,合為八個部分,因而張將其列作八卷。
(二)影明抄本
影明抄本,據《中國古籍總目》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或為明刻本的影抄本。《元人文集版本目錄》中記載其為“影成化舊抄本”。
(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儀封張氏正誼堂刻本
正誼堂刻本由張伯行在康熙年間刊刻。每半頁10行22字,四周單邊。張為弘揚理學,“以為后學之矜式”,搜集諸書,刊刻而成《正誼堂叢書》。他在序中說道:“一日,吳生爾明攜其乃祖之《聞過齋集》遺予,予批讀再三……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季秋月儀封張伯行書于榕城之正誼堂?!睆埐兴鶕妆井敒閰菭柮鞯馁洷?,但對贈本的版本信息未作記述。
(四)《正誼堂全書》本(正誼堂刻本重刻本)
《正誼堂全書》本由左宗棠在同治年間組織刊刻,楊浚編訂,是正誼堂刻本的重刻本。該版本扉頁牌記上題有“福州正誼書院藏版”字,其每半頁10行22字;左右雙邊,白口,上黑魚尾,版心下刻有“正誼堂”三字。卷末有長方形篆體牌記,鐫“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誼書局重校開雕”,目錄前錄有張伯行所作序,以及蔡衍序、邵銅序、張惟康序(有的版本作“張維康”)、徐宗起序和吳海的《明史》本傳。
《正誼堂全書》本與正誼堂刻本是一脈相承的。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任職閩浙總督,對張伯行所刻的《正誼堂叢書》頗為欣賞,于是設立了正誼書局,重新刊刻《正誼堂全書》。左宗棠因所存板片缺損無存,遍訪書籍,從邑人楊浚處得到了大部分原書,便先行將搜集到的書目付梓,牌記題為“福州正誼書院藏版”,《聞過齋集》便是據楊浚藏書刊刻而成。據“吳生爾明攜其乃祖之《聞過齋集》遺予”知,張伯行所據底本當為吳爾明的贈本(吳本),即該版本體系為吳本—正誼堂刻本—《正誼堂全書》本,吳本應亦為四卷本。
(五)舊抄本四卷
該本僅據我國臺灣地區館藏系統著錄,有明徐宗起序、清湯璥手書題記、清邵懿辰手書題記,以及王偁的跋,具體抄錄時間及來源不詳。
(六)長洲顧氏秀野草堂本、《元詩選》本(一卷)
除上述版本外,有顧嗣立秀野草堂本,每半頁13行23字?!对娺x》本收錄有吳海詩作4篇,分別為《送傅德謙還臨川》《游郎官峰》《游七巖寺同行諸君子》《夏日燕東皋亭》?!堵勥^齋集》為吳海的散文集,未有詩作篇目,顧氏選本僅借《聞過齋集》之名罷了。
三、結語
吳海致力于研究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之學,特別喜歡閱讀古文,學識淵博。又因為人正直熱心,嚴于律己,頗受時人稱贊。他注重性理,不悅流俗,在理學上頗有造詣。他的文章平實典雅,闡明理學,《明史》稱其“為文嚴整典雅,一歸諸理”。歷代學者對該書所作序跋中不乏對吳海的溢美之詞,如顧嗣立所編《元詩選》中稱其“為文嚴整雅奧,而歸諸理”,蔡衍序中道其文“至施諸筆墨之間,又復雄健而整麗,精奧而典雅”。
吳海的《聞過齋集》自明初王偁編訂后,多次刊刻出版,且有多個抄本流傳至今。雖版本較多,然其祖本皆為王偁所編次而成的初本。本書在民國二年(1913)以前曾五次付梓: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實為建文三年)初刻,四卷,每卷分上下,現存一部孤本;明成化間邵銅據先君所錄舊本重刻,分為八卷,現存兩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張氏正誼堂刻,為四卷本;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重刊《正誼堂全書》,為四卷本;民國二年(1913),嘉業堂據知不足齋抄本,刊刻而成《嘉業堂叢書》本八卷,并附遺詩一卷,現存有多部。明抄本有祁氏淡生堂抄本、天一閣抄本、明黑格抄本,清抄本有鮑氏知不足齋抄本、四庫本、李氏小李山房抄本等多個抄本。四卷本實當與八卷本同出一源,只有《元詩選》本僅選詩4首算作一卷,是相對獨立的,與文集無關。
筆者囿于眼界篇幅,尚有文集未能經眼,不盡之處仍待探索。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作者簡介:崔艷姿(199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學。BE581818-7CF3-4D50-8033-C7AA6A8622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