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珍
摘 要:文化自信就是對于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中華上下5000年的文化建設,為中華兒女奠定了文化基礎,提升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象征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以及發(fā)展方向。當代世界文化呈現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音樂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實現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國音樂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迎來走向國際舞臺的機遇,同時也需要面對巨大挑戰(zhàn)。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建立文化自信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旨在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有效參考意見。
關鍵字:音樂課堂 激發(fā) 文化自信;
前言
國家領導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要堅持中國特色主義社會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學生是國之棟梁,只有學生們認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堅定文化自信,民族的發(fā)展和傳承才有希望。
一、關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fā)黨和人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
二、在音樂教育中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學校中美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受到精神的熏陶,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美育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信。美育的實施途徑就是課堂教育,美育只有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學校教育的每個過程,制定美育的目標,才能激發(fā)美感,挖掘學生的潛能。
民歌作為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應當成為音樂課堂的主要內容之一,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課堂中,可以達到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學生音樂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許多民歌是蘊含著愛國主義色彩和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民族音樂凝聚著許多民族文化的精華,美育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個人審美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更是思想和品位的升華,民族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有著深刻的意義。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滲透民族音樂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念。
三、當前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現狀
(一)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缺失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聚,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無論是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戲曲和舞蹈,亦或是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間樂器,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中華民族在經歷了五千年的發(fā)展之后,許多優(yōu)秀的民歌通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保存了下來。但由于現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滲透,民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明顯缺失,會唱民歌、會演奏民族樂器的人也越來越少。為了挽救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我們必須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更多的民族音樂知識,使它一代代流傳下去。
(二)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由于現行不科學的升學制度的影響,導致中小學考試制度的扭曲,音樂學科被視作“副科”,于是“主科”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副科的時間常常被主科老師占用,甚至副科無人問津,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音樂老師,更別談相關的教學設備和教研活動。
(三)教學手段單一無趣
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但是目前教材中涉及的民族音樂較少,缺乏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這使得教師難以開展有效的民族文化教學,較難實現音樂與本地文化的融合,并且老師只是簡單的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和學唱歌曲,把民歌當做音樂鑒賞課來授課,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無味,很難設身處地的感覺到民歌的真正內涵,所以對于民歌學生會覺得有一種距離感。部分學生覺得作品不好聽,不喜歡民歌,覺得民歌中的方言比較難掌握,演唱起來困難。學校音樂課堂是民歌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最佳途徑,如果想要民歌真正的走進音樂課堂并發(fā)揚下去,學校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必須改變。
四、如何通過音樂課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
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缺失,歸咎于現行的教育模式,由于社會及學校的重視和投入不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學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陣地,更應承擔起這個重要的任務。目前國家提出的美育教育的改革為民族音樂走進課堂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讓學校對民歌音樂教學更加重視,認真落實問題所在,學校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培訓,明確培訓內容和意義,提高教師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和教學能力。
(二)讓中學生了解民歌的社會功能
民歌具有傳遞知識功能和傳承歷史功能,在新的習俗代替舊的習俗時, 常見的民間歌舞音樂就會映入人們的視野。民歌可以增進民族地區(qū)情感和地方文化的發(fā)展,是可以表達一個地區(qū)的民族特色,表達自己的民族精神,抒發(fā)自己的個人情感。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功能是極為強大的,民歌蘊含的文化知識是淵博的,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文化時,也能夠體會到民歌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在欣賞的過程中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一個知識的積累。民歌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可以發(fā)現不同種類民歌之間的相同和差異,加強對我國不同文化的認知。
(三)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樂是民族的靈魂和瑰寶,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優(yōu)秀的民族。民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之一。民歌歷史優(yōu)越、形式多樣,飽含了豐富的情感與愛國情懷,不同的民歌表達了不同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學課堂教育教學中引入民歌能夠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對教學有一定的文化滲透功能,能夠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學習民歌。培養(yǎng)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引導學生自主的去學習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文化自信這一理念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接收、感受美,耳濡目染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其文化自信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風情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搜集民歌教學資源,將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料充分融合,借助多媒體展現豐富多彩的各地民歌的特色和風情,對歌曲的學習進行渲染,讓學生能夠更多了解民歌的背景,體會民歌的情感,直觀的感受民歌特色,培養(yǎng)學生對民歌的興趣,讓學生全面了解民歌的意義和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結束語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中華文明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推動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教育是培養(yǎng)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要對我們民族文化抱有高度的自信和自豪,青少年樹立個性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去參與未來世界文化的交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周樹智.“文化自信”概念辨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8(06):27-34.
[2] 習近平.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9-25(002).
[3] 朱雪嘉.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藝術人才問題探析[J].現代農業(yè)研究,2022,28(03):21-23.
[4] 田雅倫. 將民歌帶入中學音樂課堂[D].蘇州大學,2020
[5] 張黎紅.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2.
[6] 柏偉. 試論民歌的社會功能[J]. 劇作家,2004(3):118.
[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EB/OL].[2018-06-13]
(本研究為廣西教育廳2021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XGZJG2021B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