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摘 要:離婚率增加帶來的重組家庭增加使得兒童成長環境快速變化,父母的心理調節水平、家庭成員關系、教養方式以及學校、社會因素等的共同作用導致重組家庭兒童較易出現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如自卑、排斥、抑郁、焦慮、自責、怯懦、妒忌、孤獨等,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所以需要學校、教師、家庭以及社會都能夠關注重組家庭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自身的教育優勢入手對兒童進行關懷與心理疏導。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重組家庭;兒童心理
根據民政部數據,僅2018年上半年我國離婚人數就高達193.1萬對,而離婚結婚比則近35%,意味著更多重組家庭的誕生,更多繼父母、繼子女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而這種家庭原本親密的破裂、新生親密關系的重組帶來的成長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的不穩定會對家庭子女,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重組家庭繼父母、繼兄妹關系處理不當容易誘發家庭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重組家庭孩子也成為了社會弱勢群體之一。
一、重組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析
(一)自卑與排斥心理
重組家庭兒童在走入到更大的社會環境或學習生活環境中會變得更加敏感,認為自己與家庭幸福兒童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父母離異成為自己生活中的“污點”,從而變得自卑封閉。同時,由于新家庭關系產生,兒童會認為原屬于自己的父愛、母愛被繼父母、繼兄妹剝奪,因此會排斥新生關系和家庭中的新成員,對于闖入者和被闖入角色的定義會滋生重組家庭兒童的排斥與反抗心里[1]。
(二)抑郁與焦慮心理
兒童尚不能夠理解重組家庭的意義,只能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和新生關系產生來自于家庭的不自信,而不自信情緒長期得不到疏解,或周圍伙伴對自己有“非議”則會讓重組家庭兒童將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歸結在父母身上,變得不愿意與父母溝通,更難以同伙伴交流,變得愈發抑郁;更擔心自己被新家庭所排斥,從而變得焦躁易怒[2]。
(三)自責與怯懦心理
兒童成長非常依賴于家庭環境和家庭關系,而家庭關系破裂之后許多兒童會將父母感情破裂的原因歸結于自身,認為是由于自己不聽話、做的不夠好、不討父母喜歡父母才會分開,逐漸產生內疚、不安、失望的心理。而家庭環境改變,兒童會認為自己的依靠離開了,或自己的父愛、母愛被他人剝奪,在與人交往中會表現的愈發不自信,害怕問題,害怕直面沖突。
(四)妒忌與孤獨心理
在重新組合家庭之后父母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打造更好的家庭關系,如何處理與繼子女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新生家庭問題方面,可能存在對于自己親生子女的忽略,而該種忽略則會被兒童不理解或放大,一方面會感覺到自己被新家庭排斥,進而生成孤獨感,另一方面則非常妒忌新家庭中繼兄妹所獲得的、原屬于自己的愛,部分兒童也會嫉妒其他家庭幸福伙伴的家庭環境、家庭關系,而這種妒忌與孤獨心理也會進一步催生兒童的恐懼、自卑或排斥社會的行為[3]。
二、重組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教育措施
解決重組家庭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其進行適當的干預、教育、指導和幫助是需要社會全方位力量參與的過程:
(一)學校教育
首先,學校需要尤其關注重組家庭兒童,了解其家庭重組的原因,父母現階段的關系,兒童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加之日常教學和學校生活活動的觀察,判斷兒童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方法展開教育,避免對該部分兒童進行嚴肅批評或公開教育。其次,學校還應當成立如心理健康咨詢熱線、解語教室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歡迎有困惑、有問題的孩子們主動尋求學校的幫助,學校也承諾并保守該部分兒童的秘密。對于確實存在心理問題的重組家庭兒童,學校應當配合校內心理健康教師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專職人員形成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的幫助制度,跟進學生的成長和變化。同時,學校還應當從物質和文化環境建設方面入手,形成校園之內積極平等、開放、尊重和包容的環境,讓重組家庭兒童在學校內享受到公平公正對待,能夠用同學愛、師生愛化解現階段個人的心理成長問題。另外,學校應當積極利用家長會、家訪、家校活動等不同的方式和重組家庭父母達成緊密聯系,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盡量將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教師教育
教師作為和孩子連接最為緊密、相處時間更長的專職教學人員,更需要將對重組家庭兒童的心理保護、心理重塑納入工作重點之中。其一,班主任需要通過柔性管理、主題班會、個人談話等方式對該部分兒童進行關懷,釋放關愛,滿足其對于親密關系或依戀關系的需求,在良好師生關系中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心理問題,從關注生活入手解決該部分問題。另外,要對該部分兒童釋放更多的寬容、接納信號,允許一定程度、一定范圍之內的犯錯,再通過教育疏導和心理干預從解決單一問題入手逐步讓孩子有健康的與人合作觀念、親子關系理念。其二,各學科教師也應當關注重組家庭兒童的課堂學習行為,判斷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多利用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并和班主任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教育干預方案,實現潤物細無聲之下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幫助。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解決重組家庭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陣地,父母要負擔起必要的責任。首先,學校和家長應當定期開展對家長的教育培訓活動,讓其了解關注重組家庭兒童心理變化的必要性,了解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和干預的正確方法,讓家長多包容孩子暴露出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其次,應當鼓勵家長多與教師、學校交流,反映孩子在家里的問題,了解兒童在校的行為表現,在全面了解中既可以開展適當的教育,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搭建起家庭內有愛溫馨的環境。
(四)社會教育
社會大環境對于重組家庭兒童心理問題產生和解決也有不同的影響和作用,首先應當在社會內倡導不歧視、不譏諷離異,不區別對待重組家庭兒童的正確風氣。其次,要引導同學之間,尤其是幸福家庭孩子要尊重班級內的重組家庭同學,不起外號,不孤立、不排斥他們,而應當積極伸出自己的小手,在必要時提供幫助,釋放溫暖,讓重組家庭兒童逐步變得開朗自信。
結束語
重組家庭兒童在全新的家庭成員關系、家庭環境之中容易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而大部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勢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所以需要學校、教師首先擔負起科學教育和全面教育的責任,引導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對重組家庭兒童心理問題關注,正確教育和有效疏導之中,給該部分兒童打造起立體包容、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解決其成長道路上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程思佳, 郭蘋. 重組家庭幼兒性格缺陷及教育對策[J]. 中國培訓, 2017(6):2.
[2] 孫文杰. 重組家庭孩子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 家庭·育兒, 2020(3):1.
[3] 王金輝. 淺談重組家庭背景下孩子的教育誤區及教育策略[J]. 兒童大世界, 20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