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正,柳翔耀
(南陽南石醫(yī)院 醫(yī)學影像科,河南 南陽市 473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常見疾病,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栓子脫落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血管導致;該病致死率、致殘率高,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度加深導致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目前治療AIS 主要依靠溶栓或機械血運重建,但此前準確診斷,明確狹窄位置和程度十分重要。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為動脈狹窄診斷金標準,因為其有創(chuàng)性以及較大的輻射劑量,導致神經后遺癥等問題,在應用上限制較多[2]。影像學的快速發(fā)展,催生多種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血管造影作為動靜脈血流評估重要手段備受重視,尤其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應用較多。本研究以DSA 為金標準,分析MRA 聯合CTA 在動脈狹窄和AIS 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納入南陽南石醫(yī)院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66 例疑似AIS 患者,均行DSA、MRA、CTA檢查,以DSA 為金標準,最終確診51 例。納入標準:發(fā)病<72 h,具有AIS 發(fā)病體征和癥狀;DSA確認顱內大動脈閉塞或狹窄;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顱內血管畸形、顱內腫瘤;其他惡心腫瘤;既往有腦出血病史;顱內有金屬異物;造影劑過敏。男35 例,女31 例;年齡47~78 歲,平均(67.54±6.33)歲;體質量指數22.76~25.76 kg/m2,平均(24.43±2.45)kg/m2;合并高脂血癥17 例,高血壓24 例,糖尿病9 例,心臟疾病8 例;飲酒26 例,吸煙21 例。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掃描 ①CTA 檢查:日本東芝64 排CT 機做頭顱掃描;掃描前禁食禁飲6 h,患者仰臥,在前臂放靜脈留置針,連接高壓注射器,以3~5 mL/s速度注射60~100 mL 碘海醇造影劑,從主動脈弓掃描至顱底;電流300 mA,電壓120 kV,矩陣256×256,層厚3 mm;在Ziostation 工作站完成圖像重建,重建層厚取0.5 mm。②MRA 檢查:西門子3.0T MRI 掃描儀,患者仰臥,先做常規(guī)掃描,之后行血管成像掃描,T1WI,回波時間(TE):9 ms;重復時間(TR):2 000 ms;矩陣224×320;層厚5 mm。T2WI,TE:84 ms,TR:4 500 ms;矩陣358×448;層厚5 mm。3D-TOF,TE:3.7 ms;TR:21 ms,矩陣274×320,層厚0.6 mm。
1.2.2 數據測量 動脈狹窄程度:狹窄程度<30%、30%~69%、>69%~<100%、100%分別為輕度、中度、重度、閉塞。狹窄率=(1-狹窄血管管徑/正常血管管徑)×100%。
觀察CTA 診斷動脈狹窄結果與DSA 結果符合情況;MRA 與DSA 結果符合情況;CTA 下、MRA 下,狹窄≥50% 的患者檢出AIS 的幾率;以狹窄≥50%作為診斷AIS 的標準,分析聯合診斷、CTA、MRA 診斷AIS 的特異度、靈敏度。
使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A 檢查結果與DSA 結果輕度符合率為90.00%(9/10),中度符合率為75.00%(9/12),重度符合率為76.47%(26/34),閉塞符合率為100.00%(10/10)。見表1。

表1 CTA 檢查結果與DSA 對照(例)
MRA 檢查結果與DSA 結果輕度符合率為90.00%(9/10),中度符合率為91.67%(11/12),重度符合率為88.24%(30/34),閉塞符合率為100.00%(10/10)。見表2。

表2 MRA 檢查結果與DSA 對照(例)
66 例患者最終確認AIS 共51 例,非AIS 共15 例。CTA 下、MRA 下,狹窄≥50%的患者檢出AIS 的幾率均高于狹窄<50%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以狹窄≥50%作為診斷AIS 的標準,聯合診斷特異度為:86.67%,靈敏度為98.04%;CTA 診斷特異度為96.67%,靈敏度為90.38%;MRA 診斷特異度為73.33%,靈敏度為96.08%。

表3 CTA、MRA 檢出AIS 比較(n=66,例)
案例一:男,50 歲;MRA,雙大腦中動脈水平段管壁增厚,病變等T1 稍長T2 信號,局部信號缺失;診斷意見為雙大腦中動脈水平段斑塊形成,相應血管腔重度狹窄-閉塞,見圖1。CTA 發(fā)現大腦后動脈R1 段血管纖細,同側后交通動脈經頸內動脈供血;左側大腦后動脈P2 段局部管腔顯示不清,局部重度狹窄或閉塞;右側大腦前動脈R2 段局部管腔狹窄80%~90%;雙側大腦后動脈多發(fā)管腔狹窄,周圍小血管增生;診斷確定腦動脈硬化改變,見圖2。案例二:女,56 歲,MRA 下左大腦中動脈M1 段管壁偏心型增厚,管腔中度狹窄,等T1 信號,稍長T2 信號;診斷意見為左大腦中動脈M1 段中段斑塊形成,管腔中度狹窄,見圖3。CTA 下雙側勁內動脈虹吸段管壁鈣化,管腔無狹窄,左側大腦中動脈M1 段重度狹窄;左側大腦前動脈A2 段起始部丘狀突起影,后動脈P1 段纖細,由同側后交通動脈代償,后交通動脈代償性增粗;右側后交通動脈纖細,起始部壺腹樣膨大;診斷確定腦動脈硬化改變,見圖4。

圖1 案例一MRA 圖像

圖2 案例一CTA 圖像

圖3 案例二MRA 圖像

圖4 案例二CTA 圖像
動脈狹窄是導致AIS 發(fā)生和進展的關鍵,快速診斷動脈狹窄對臨床干預和預后改善有重要意義;DSA 的有創(chuàng)性可導致血栓脫落,不宜長期作為AIS 首選診斷方法。
CTA 能清晰顯影人體各臟器血管病變和周圍組織情況,通過向血管注射對比劑后進行掃描,經工作站重建血管三維立體影像,充分顯示動脈管腔和不穩(wěn)定斑塊,采用容積成像準確評估病變程度,結合最大密度投影,更精確顯示斑塊內鈣化情況,預測卒中風險。本研究中CTA 檢查結果與DSA 結果較高,在重度和重度符合率上略低;本研究以動脈狹窄≥50%為AIS 診斷標準(既往研究證實透露CTA 和MRA 下動脈狹窄率≥50%可引發(fā)狹窄處湍流沖擊血管壁粥樣斑塊,導致斑塊脫落導致AIS[3-4]),發(fā)現CTA 診斷AIS 靈敏度高。MRA 作為臨床許多疾病常用診斷方法,對血管管腔、血管外壁等均能清晰顯示,能了解硬化斑塊范圍,準確判斷血管狹窄程度,對預防不良事件等有積極重要。且MRA 無輻射,無創(chuàng)傷,能重復檢查。既往許多研究指出,MRA 與DSA 診斷血管狹窄結果符合率高達90%以上[5-6]。本研究應用的3D-TOF MRA 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在顱內大血管顯示上具有很好效果。本研究中MRA 對狹窄程度的診斷中出現的漏誤診主要表現為對狹窄程度的高估,尤其是重度患者出現6 例誤診為閉塞,這與血管嚴重狹窄,3D-TOF MRA 在此處血流信號丟失。另外一些研究指出3D-TOF MRA 診斷4 級以下小血管狹窄能力明顯不足[7-8],這需要后期研究繼續(xù)觀察。本研究中MRA診斷AIS 效能略高于CTA。MRA 也具有局限性,其顯影受金屬和鈣化影響,一些患者掃描圖像質量較差,導致漏誤診;此外MRA 診斷費用高,掃描時間長。CTA 的局限性在于有一定放射損傷,對檢查者要求較高。本研中二者結合能顯著提高AIS 診斷效能。與曹向宇等[9]、張翀等[10]研究者報道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透露CTA 聯合MRA 診斷AIS 能提高診斷效能,通過觀察動脈狹窄程度,對AIS預防和診斷有重要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