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苗
(洛陽東方醫院 檢驗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惡性血液病是指造血組織、骨髓及淋巴組織所發生的惡性腫瘤,例如霍奇金、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白血病等,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1]。由于機體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稱為膿毒癥,因化膿性細菌進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導致發病,通過血液流動擴散至其他器官,從本質上講膿毒癥是機體對感染性因素的反應[2]。通常惡性血液病患者經過長期的免疫治療與放化療后,機體免疫功能較差,更有甚者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極易引發感染[3]。有學者研究調查,在全國范圍內,惡性血液病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幾率較高,達70%左右,且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的病死率可達50%以上,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特性,臨床中無法通過檢測白細胞水平判斷其感染程度,使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的疾病診斷與治療難度加大。因此,應確認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的血清特點,及時進行檢測診治,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本研究旨在探討炎性因子、凝血指標在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中的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分析,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洛陽東方醫院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惡性血液病患者22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根據感染程度將患者分為未感染組84 例,普通感染組61 例,膿毒癥組75 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三版)》[5]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上述診斷標準符合者;②臨床病例資料完整齊全者等。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者;②伴有其他疾病感染者;③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等。
①比較三組患者一般資料,記錄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溫。②比較三組患者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約2 mL,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測定。③比較三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待其自行凝固后,以3 000 r/min 離心15 min 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降鈣素(PCT)、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CD64、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④比較三組患者凝血指標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約3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血漿D-二聚體(D-D)、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年齡、體溫逐漸升高,且膿毒癥組患者體溫較普通感染組患者升高(P<0.05),而膿毒癥組患者與普通感染組患者年齡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組患者性別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全血Hb、RBC 水平逐漸降低(P<0.05),而膿毒癥組患者與普通感染組患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組患者全血NEUT、WBC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全血NEUT、WBC、Hb、RBC 水平比較(± s)

表2 三組患者全血NEUT、WBC、Hb、RBC 水平比較(± s)
注:1)與未感染組比,P<0.05;2)與普通感染組比,P<0.05。
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血清PCT、hs-CRP、CD64、IL-6 水平均逐漸升高,且膿毒癥組均高于普通感染組(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血清PCT、hs-CRP、CD64、IL-6 水平比較(± s)

表3 三組患者血清PCT、hs-CRP、CD64、IL-6 水平比較(± s)
注:1)與未感染組比,P<0.05;2)與普通感染組比,P<0.05。
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血漿D-D、APTT、PT 水平均逐漸升高,且膿毒癥組均高于普通感染組(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血漿D-D、APTT、PT 水平比較(± s)

表4 三組患者血漿D-D、APTT、PT 水平比較(± s)
注:1)與未感染組比,P<0.05;2)與普通感染組比,P<0.05。
惡性血液病膿毒癥具有疾病進展迅猛、病死率高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全身性的感染及炎性反應,是重癥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6]。通常機體在嚴重感染發生時,可造成大量炎性物質釋放于機體中,造成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從而繼發一系列促炎、抗炎的平衡紊亂,造成持續性的全身炎癥反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嚴重威脅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安全[7]。目前,惡性血液病重癥患者主要涉及凝血功能障礙、炎癥反應等,而凝血功能紊亂與炎癥反應可起到互相促進作用,具有密切聯系。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血清指標檢驗,其中Hb、RBC、NEUT、WBC 為常見檢驗指標,Hb、RBC 可反應機體血液情況,其水平降低多見于貧血及血液疾病,但在機體中的表達特異性較低,NEUT、WBC 具有細菌吞噬及殺菌作用,其水平高表達時,提示機體存在化膿性感染或中毒,可作為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機體感染程度的判斷[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年齡、體溫逐漸升高,且膿毒癥組患者體溫較普通感染組患者升高,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全血Hb、RBC 水平逐漸降低,而膿毒癥組患者與普通感染組患者年齡及全血Hb、RBC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組患者血清NEUT、WBC 水平及性別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血清Hb、RBC 水平在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機體中的表達水平較低,但對于感染程度的判定檢測意義不大。PCT、hs-CRP、CD64、IL-6 是常見的炎性因子,當惡性血液病患者機體出現感染時,其機體免疫反應可刺激PCT 釋放,使hs-CRP、CD64、IL-6 表達隨之升高,加重機體感染程度,而隨著患者機體感染程度的增加,使PCT 以更高的水平加速釋放,導致炎性因子水平進一步上升,加速患者疾病進程[9]。D-D、APTT、PT 為常見的凝血指標,D-D可反應機體是否存在繼發性纖溶現象,其水平升高,提示惡性血液病患者機體存在高凝現象,APTT、PT 可反應機體內、外源性凝血功能狀態,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凝血功能較差,易發生出血[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未感染組相比,普通感染組與膿毒癥組患者血清PCT、hs-CRP、CD64、IL-6 水平與血漿D-D、APTT、PT 水平均逐漸升高,且膿毒癥組均高于普通感染組,表明炎性因子、凝血指標在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機體中呈高表達水平,患者疾病程度越重,炎性因子、凝血指標的表達水平越高。
綜上,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給予血常規檢查意義不大,可通過檢測炎性因子與凝血指標判定患者的感染程度,為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者提供早期診斷參考價值,但本研究中選例數較少,且選例范圍較為局限,臨床中可通過增加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