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焦作 454000)
冠心病是臨床經常接觸到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尤其常見于中老年糖尿病、高血壓等人群[1],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因供血不足而發生一系列心肌功能障礙癥狀,病情危重且致殘、致死率高[2]。當前臨床對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傾向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PCI 的臨床優勢在于通過經心導管技術,有效疏通狹窄或閉塞冠脈管腔,以重新恢復管腔供血。PCI 后為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患者需長期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藥物進行抗血小板、抗凝治療。文獻[3]報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癥與冠脈粥樣硬化有著密切相關性,是PCI 后再狹窄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現已成為PCI 后療效評估的優秀指標。近年來,降血清Hcy 療法也逐漸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新型手段,并獲得了明顯的進展。研究[4]表明,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參與了高危斑塊的發生、進展及破裂整個過程。為此,本研究探討PCI 聯合降血清Hcy 治療冠心病患者的應用效果及對IL-6、CRP 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 例,根據信封密封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2例,男19 例、女13 例;年齡59~77 歲,平均(64.78±4.48)歲;病程1~4 年,平均(2.46±1.02)年;冠心病類型:心絞痛14 例、心肌梗死8 例、隱匿性冠心病6 例、缺血性心力衰竭4 例;合并糖尿病10 例、高血脂19 例、高血壓11 例。觀察組32 例,男20 例、女12 例;年齡48~78歲,平均(64.82±4.37)歲;病程1~4 年,平均(2.38±1.04)年;冠心病類型:心絞痛13 例、心肌梗死6 例、隱匿性冠心病8 例、缺血性心力衰竭5 例;合并糖尿病11 例、高血脂20 例、高血壓9 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依據《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1)》[5]中診斷標準得以確診;經臨床心電圖、超聲心電圖及冠脈造影檢查得以證實;具備PCI 指征;精神狀態、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患者愿意參與本研究并積極配合治療及隨訪。
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用藥不耐受或過敏;治療依從性較差;合并惡性腫瘤、心肌病、急慢性感染、嚴重肝腎器質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伴精神性疾病或影響代謝疾病,如腎病綜合征、甲狀腺疾病等。
1.3.1 對照組 患者擇期接受PCI,術前3 d 開始抗血小板凝集治療,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65051,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100 mg×30 片)0.3 g/次,每日一次。硫酸氫氯吡格雷(國藥準字J20080090,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75 mg)75 mg/次,每日一次。PCI 手術體位選取平臥位,麻醉方法采用1.0% 利多卡因局麻,穿刺血管選擇橈動脈,并沿動脈開口放入導引導絲,根據患者病變特征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直視下完成PCI。術后繼續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用量相同,并可聯合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予以治療。
1.3.2 觀察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當天進行降Hcy 治療,服用維生素B6(國藥準字H31020308,上海信誼黃河制藥有限公司,10 mg×100 片)10 mg/次,每日一次;維生素B12(國藥準字H14022782,山西國潤制藥有限公司,50 μg×25 片×4 板)25 μg/次,每日三次;葉酸片(國藥準字H12020215,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 mg×100 片)1 mg/次,每日一次。維持6 個月的連續用藥。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IL-6、CRP水平,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與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及血脂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血清Hcy、IL-6、CRP、sICAM-1、BNP 及血脂水平檢測: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清晨城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抗凝管搖勻,3 500 r/min 下離心10 min,將血清分離后測定,其中炎癥因子IL-6、CRP 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予以測定,血清Hcy 通過免疫比濁法予以測定,血清BNP 開展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血清sICAM-1 開展膠體金法檢測,試劑盒均由貝克曼庫爾特商貿(中國)有限公司提供。血脂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酶法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直接法測定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由公式計算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LDL-C=TC-(HDL-C-TG/2.2)。
選用SPSS 統計軟件(25.0 版本)對兩組研究數據分析,其中血清Hcy、IL-6、CRP、sICAM-1、BNP 水平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良事件情況等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組間血清Hcy、IL-6、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Hcy、IL-6、CRP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血清Hcy、IL-6、CRP 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Hcy、IL-6、CRP 水平比較(n=32,± s)

表1 兩組血清Hcy、IL-6、CRP 水平比較(n=32,± s)
治療前組間血清sICAM-1、BN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sICAM-1、BNP 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sICAM-1、BNP 水平比較(n=32,± s)

表2 兩組血清sICAM-1、BNP 水平比較(n=32,± s)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67,P=0.039)。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32)
治療前組間LDL-C、HDL-C、TC、T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DL-C、TC、TG 水平均下降,HDL-C 則升高,且觀察組LDL-C、TC、TG 降低幅度與HDL-C 升高幅度較對照組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n=32,± s,mmol/L)

表4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n=32,± s,mmol/L)
長期以來,在各類心臟病發病率中冠心病發病率始終穩居首位,且發病年輕化趨勢加劇,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嚴重危害,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6]。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臨床首選PCI,并在PCI 后配合長期抗凝治療,但仍存在15%~35%的再狹窄發生風險[7]。如何有效提高PCI 后冠心病患者預后狀況是近年來臨床探討的重點之一。本研究探討冠心病患者經介入治療后運用降血清Hcy 療法的療效,以期為該療法在臨床冠心病治療中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本研究中,兩組經治療血清Hcy、IL-6、CRP水平都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血清Hcy、IL-6、CRP水平更低。提示PCI 聯合降血清Hcy 治療可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cy 水平,減輕血管內皮炎癥反應。諸多文獻資料[8-9]表明,血清Hcy 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病與病情進展緊密相關。血清高Hcy水平可引發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功能障礙與損傷,致使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與分泌處于失衡狀態,導致冠脈內粥樣斑塊形成,最終促進冠心病的發生及進展。在本研究中,觀察組PCI 后在常規抗凝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6 個月的降Hcy 藥物(葉酸、B6、B12等)治療,因此該組患者血清Hcy 水平降低更為明顯。相關研究[10]證實,冠心病的整個發病過程實際上屬于機體的一種炎癥反應。IL-6、CRP 均為此次研究納入觀察的炎癥因子,其中CRP 作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患者冠脈病變程度,也是患者預后評價的有效指標。王一錦等[11]研究證實,采用降Hcy 治療方案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PCI 后血清CRP 水平,本研究也得出了與之一致的結果。除了血清CRP,IL-6水平也顯著降低,IL-6 作為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促炎因子,可刺激巨噬細胞產生不計其數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同時誘導單核細胞穿過內皮細胞直接參與高危斑塊的形成過程,加速動脈硬化進程。此外,IL-6 還能誘發CRP 的水平的持續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CI 術后采用降Hcy療法的炎癥反應明顯改善,可見血清Hcy 在抑制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的發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恰恰證實了降血清Hcy 療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LDL-C、TC、TG 低于對照組,而HDL-C 高于對照組。既往文獻[12]顯示,Hcy 與TC、TG 均為正相關,與HDL-L 為負相關。另外,患者機體內Hcy 的代謝過程中,如果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將會導致高脂血癥。本研究采用降Hcy 療法,觀察組在服用了維生素B12和葉酸后,其血脂指標和治療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BNP 作為心肌細胞合成的心源性神經激素,當患者心肌損傷時合成會急劇增多并釋放入血。sICAM-1 來源于細胞表面的細胞間黏附分子-1 脫落入血,臨床研究發現在心肌缺血區域sICAM-1 表達水平會顯著增高,且著重位于內皮細胞表面。本研究對比兩組治療后血清BNP 與sICAM-1 水平發現,觀察組患者的BNP 與sICAM-1 水平都明顯較對照組要低,提示PCI 聯合降血清Hcy 療法在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效果。此外,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PCI 聯合降血清Hcy 療法可有效降低PCI 后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針對冠心病患者采用PCI 聯合降血清Hcy 療法,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cy 水平,下調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利于心肌功能恢復,提高預后,臨床優勢明顯,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