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飛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核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復雜型綜合征,也是臨床多發、常見的疾病,且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逐漸呈年輕化發展趨勢[1]。由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無典型臨床體征,因此醫學研究者多主張以影像學輔助檢查來判斷疾病,但該方式通常缺乏準確反映心功能不全客觀指標,導致大部分無典型臨床癥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2]。因此,當前臨床重點為尋找準確、有效的診斷方式確診慢性心力衰竭。N 端B 型鈉尿肽原(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為臨床新型實驗室檢測指標之一,近年來,該指標在臨床診斷中受到廣泛關注,且在2003 年被美國紐約心臟病聯合會(NYHA)認證為醫學十大進展之一[3-4]。然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治療過程中的變化情況以及預后意義等尚未完全明確。為能夠準確評估NT-proBNP 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意義、預后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8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檢測其血清NT-proBNP 水平,以便判斷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變化、療效等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8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應用美國紐約心臟病聯合會分級標準(NYHA)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為NYHAⅡ組(n=22)、NYHAⅢ組(n=28)、NYHAⅣ組(n=32);患者中男49 例,女33 例;年齡43~52 歲19 例,53~60 歲21 例,60~70 歲27 例,70 歲以上15 例;心力衰竭分類:左心力衰竭35 例,右心力衰竭29例,非心源性心力衰竭18 例。選取同期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體檢的57 例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受檢者中男32 例,女性25 例;年齡43~52歲12 例,53~60 歲19 例,60~70 歲20 例,70 歲以上6 例;受檢者均經體格檢查證實為無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有受檢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考2007 年第四版《實用心臟病學》[5]中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并經過臨床血清學實驗室、超聲心動圖、B 超等影像學檢查,同時結臨床癥狀、體征以及病史等符合治療適應證者;②美國紐約心臟病聯合會分級標準(NYHA)≥Ⅱ級;③獲取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研究對象及其家屬思維感受能力均正常,具有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能力,詳細了解研究課題,主動保密相關臨床資料,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配合檢測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硬化、腦血管意外、明顯外傷、肺栓塞等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異常、Conn 綜合征等疾病者;③腎功能異常,肌酐水平≥120 μmol/L;④肝功能異常,谷丙轉氨酶≥2 倍正常值、谷草轉氨酶≥2 倍正常值;⑤因自身原因不能完成隨訪者。
本研究參考《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6]藥物治療方案。所有受檢者入院后均采集其空腹狀態下的外周靜脈血液3 mL 做為檢測標本,將標本置于肝素抗凝管內左右搖勻,室溫環境下靜置120 min,置入離心機,調整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15 min 后,取上清液,保存待測;應用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美國強生公司,型號:VITROS5600)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評估血清NT-proBNP 水平,試劑均來源美國強生公司儀器配套的N 端腦利納肽測定試劑。
采用超聲多普勒診斷儀(美國HP5500 型)檢查受檢者超聲心動圖,調整其探頭頻率為2.5 MHz,再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同時采取Simpson 法則評估左室射血分數。
心臟超聲指標由采用美國GEL7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獲得,包括二尖瓣口舒張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與二尖瓣口舒張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比值(E/A)、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
分別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7 d、14 d、隨訪3 個月后復查或評估其血清NT-proBNP 水平,并詳細觀察血清NT-proBNP 水平的動態變化過程。
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數據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不同時刻對比采用重復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秩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NYHA 分級遞增,NYHAⅡ組、NYHAⅢ組、NYHAⅣ組的年齡、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均呈遞增趨勢,且與對照組比較,NYHAⅣ組的年齡、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NYHA 分級遞增,左室射血分數則呈現遞減趨勢,與對照組比較,NYHAⅡ組、NYHAⅢ組、NYHAⅣ組的左室射血分數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NYHA 分級遞增,NT-proBNP 水平呈現遞增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基礎資料比較(± s)

表1 各組基礎資料比較(± s)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5;2)與NYHAⅡ組比較,P<0.05;3)與NYHAⅢ組比較,P<0.05。
左室射血分數與NT-proBNP 呈中度負相關(P<0.05);左室舒張末期內徑與NT-proBNP 則呈高度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NT-pro-BNP 與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的相關性分析
治療7 d 后,各組(除12 例死亡病例外)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且與治療前相比,NYHAⅡ組、NYHAⅢ組、NYHAⅣ組的NT-proBNP 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 后,與治療前、治療7 d 后比較,各組的NT-proBNP水平則呈現進一步降低趨勢發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治療前后NT-proBNP 水平比較(± s,ng/L)

表3 各組治療前后NT-proBNP 水平比較(± s,ng/L)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治療7 d 后比較,P<0.05。
在治療前、治療7 d 及末次監測后階段中,與非死亡組比較,死亡組的NT-proBNP 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非死亡組間,與治療前比較,治療7 d 后、末次監測時階段的NT-proBNP 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組間,治療前、治療7 d 后階段的NT-proBNP 水平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治療7 d 比較,末次監測時階段的NT-proBNP 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NYHAⅣ組的NT-proBNP 水平變化比較(± s,ng/L)

表4 NYHAⅣ組的NT-proBNP 水平變化比較(± s,ng/L)
現階段,臨床診斷心力衰竭要求準確、快速,特別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此類患者具有病情變化快、并發癥發生風險高、死亡率高、缺乏特異性癥狀等特點[7]。同時極易與肺部疾病誘發的呼吸困難混淆,故而,早期診斷、評估危險分層對于有效治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8]。當前,臨床主要利用NYHA 分級系統評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分級情況,但由于該系統評價標準以患者自身感受為主,導致臨床癥狀和客觀檢查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分級的準確性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心臟彩超對評估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評價心功能分級雖具有一定客觀性,但該評估結果存在操作者經驗、儀器等局限性,具有明顯弊端[9]。近年來,血清NT-proBNP 已成為國內外醫學界公認的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診斷、心功能評價的重要指標,其符合心衰檢測指標的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高的要求,同時具有可重復性高、結果判讀價值高、操作便捷等優勢,為臨床診斷評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分級、預后評估等提供有力參考。
NT-proBNP 為具有非活性特性的一種氨基酸片段,當機體左心室牽張、室壁張力增多時,該水平釋放量也會隨之增加。正常情況而言,BNP、NT-proBNP 均是由摩爾分泌,兩者血漿濃度基本持平;然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與BNP 水平相比,NT-proBNP 水平濃度更高(2~10 倍)、體外保存時間及半衰期更長以及穩定性更好[10]。因此,當前臨床、相關實驗研究也不斷強調上NT-proBNP對評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重要性。近年來,相關醫學研究表明[11],NT-proBNP 水平是臨床反映人類左心室舒張末期壓的一種生化指標,且該水平與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發現,血清NT-proBNP 水平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級呈相關性,表現為左室射血分數與NT-proBNP 相比,呈中度負相關,心功能越低,左室射血分數越低,NT-proBNP 水平升高越顯著;隨著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發展,左室舒張末期內徑也隨之增大,與NT-proBNP 呈高度正相關。結果提示,血清NT-proBNP 的釋放與左心室負荷、心室容積密切相關,而隨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負荷升高、心室容積擴張,誘發心肌牽張,導致心室肌細胞合成、分泌的NT-proBNP 濃度也顯著增高,這于孟成等[12]研究報道結論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中,對照組、NYHAⅡ組、NYHAⅢ組、NYHA Ⅳ組的血清NT-proBNP 濃度分別為(67.49±18.56)ng/L、(421.54±124.59)ng/L、(4 152.36±485.74)ng/L、(8 549.23±639.23)ng/L,可知,隨著心功能分級遞增,血清NT-proBNP 濃度呈成倍升高趨勢,這與國內其他學者[13]研究報道血清NT-proBNP<125 ng/L 不推薦采取慢性心力衰竭診斷結果相一致。上述結果提示,血清NT-proBNP 水平有助于臨床診斷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嚴重程度。此外,NT-proBNP 水平與性別、年齡、體重等因素密切相關,分析其原因,隨著年齡的升高,心臟發生退行性改變,導致心臟收縮舒張功能、腎功能相應降低,加之心肌質量增加,造成房室腔基因表達特異性改變,從而引發年齡越高心力衰竭程度越嚴重,NT-proBNP 濃度越高的現象。有的學者[14]研究證實,根據NT-proBNP 水平指導治療,不僅能夠有效降低<75 歲患者病死率,還能夠降低NYHAⅡ、Ⅲ、Ⅳ級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風險,故而可用做臨床評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療效果的輔助檢查方法。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7 d 后,其NT-proBNP 水平顯著降低,且隨著療程的進展,病情顯著好轉;同時在持續治療14 d 后,其NT-proBNP 水平明顯有進一步降低趨勢。結果提示,血清NT-proBNP 濃度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轉歸、預后情況。某項研究證實[15],NT-proBNP>5 000 ng/L 提示患者存在極高的短期死亡風險。本研究將NYHAⅣ組進行亞組細分,分為死亡組、非死亡組,進行分析后發現,死亡組患者治療前血清NT-proBNP 為(11 394.25±5 624.27)ng/L,至末次監測時,其NT-proBNP 水平進一步升高至(23 451.37±9 521.54)ng/L。因此,臨床應根據檢測結果,對存在高危現象的患者進一步加強治療,同時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病情發展情況,告知其治療預后[16]。
綜上所述,血清NT-proBNP 水平是臨床評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險分層、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標志物之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