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青
解放軍進入新疆后,首先面臨的是遠離內地補給困難。但是,新疆地廣人稀,陽光充足。除了干旱,還是一個適合農業耕作的好地方。為了堅守邊疆,必須解決補給問題。經過調查研究,新疆軍區決定部隊就地轉入農墾。經過一兩年的探索,不僅自給自足,還上交公糧,極大地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隨著戰爭硝煙散去,新疆軍區所屬野戰軍成建制轉為農業生產部隊,組建生產建設兵團。
新疆地廣人稀,工業、農業生產資源豐富。但是,解放之際的新疆經濟落后,人民群眾生活困難。駐新疆部隊20萬人,每年約需要糧食5400萬公斤。
1950年1月16日,王震在新疆省財經委員會作報告,提出動員部隊從事生產建設。他說:“我們不能與民爭食,相反要助民求食。”“我們要靠自己的勞動,依靠全體官兵動手開墾土地,取得生活資料,來改善官兵生活,增強體質健康,首先生產克服財政困難,減輕國家和人民負擔。”1月23日,新疆軍區發布大生產命令,規定新疆部隊當年生產指標,開荒種地60萬畝,生產糧食5000萬公斤、棉花180萬公斤,做到每人1只羊、1只雞,10人1頭豬、1頭牛。新疆部隊生產方針是:以農業為主,其他各業為輔,達到糧食半年自給,蔬菜肉類全年自給。
新疆軍區以一部兵力擔任鞏固國防、進軍西藏、清剿土匪、維持治安,動員11萬名指戰員按師團布點,就地駐防,就地屯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50年3月,第二軍向塔里木盆地進軍,第六軍和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二十六師向準噶爾盆地進軍,第九軍軍直由喀什縣(今喀什市)經焉耆縣來到景化縣屯墾生產,第五軍在伊犁河畔擺開戰場。
部隊墾區大都是戈壁荒原,渺無人煙,三月的大地還被厚雪覆蓋。帳篷不夠用,指戰員就挖地窩子,搭柴草棚。沒有蔬菜,許多部隊連續數月以鹽水、辣椒下飯。沒有石磨加工糧食,指戰員就煮麥粒、玉米充饑。墾荒部隊不怕苦,不畏難,像紅柳一樣在戈壁荒原上扎根發芽。
墾荒部隊生產熱情很高,各級首長親自到現場進行土地勘察和水源調查。農具不足,指戰員就收集廢鐵自己制作。遠地購運種子緩不濟急,指戰員就每人每天節約100克口糧作為種籽。為了保證灌溉,指戰員冒著零下二三度的嚴寒,在開荒前修建水渠30余條。缺少肥料,首長帶頭身背糞筐拾糞。耕畜奇缺,指戰員就自己拉犁。
第二軍、第六軍前身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陜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尤其第三五九旅美名遠揚。第二十二兵團經過訴苦運動,士氣高昂,拿起镢頭、坎土曼向戈壁荒灘開戰。為了趕進度,指戰員披星戴月,廢寢忘食,每天勞動十二三個小時。手上打滿血泡也不休息,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在農墾指戰員辛勤汗水的澆灌下,寸草不生的戈壁沙灘變成良田,一望無垠的亙古荒原變成了綠洲。第一年大生產,新疆軍區部隊開墾荒地96萬畝,播種83.5萬畝,超額完成計劃,收獲糧食3475.8萬公斤,飼養牲畜17萬頭,造林1000萬畝。收獲的糧食可自給7個月,收獲的油料、蔬菜達到全部自給。
為了長期屯墾邊疆,新疆軍區非常重視建立軍墾農場和大農業基地。1950年初,王震、陶峙岳、張仲瀚親自前往瑪納斯河西岸考察。這一地區有可耕地400萬畝,瑪納斯河、奎屯河流經其間,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宜農宜牧。他們認為,這里可成為北疆地區理想的大農業基地。根據彭德懷的建議,中共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決定,以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二十六師為基礎,發展石河子墾區,建筑石河子新城。當年冬,第二十二兵團司令部遷移沙灣縣石河子(今屬石河子市),組建石河子工程處。然后,從所屬各師抽調連隊,按規劃修筑道路,建窯燒磚,進山伐木,砌蓋房屋。很快修建起糧油加工廠、木工廠、辦公樓、醫院、學校、商店、郵局等,人口達到8000人,使石河子成為戈壁灘上的一顆明珠。同時,隨著瑪納斯河東西干渠建成放水,又在該河流域建成一批軍墾農場。軍墾農場土地集中,水利配套,機械化程度高,采取先進耕作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創造了豐產奇跡。
為解決氣候干燥、雨量稀少而帶來的用水困難,新疆軍區把水利建設作為農墾的重要任務,投入大批兵力進行水利工程建設。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春,各部隊先后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焉耆縣、阿克蘇縣(今阿克蘇市)、庫爾勒縣(今庫爾勒市)、綏來縣、哈密縣等地進行水利勘察、測量、設計,興建了一批較大的水渠、水庫。其中,阿克蘇勝利渠總干渠長66公里,渠上修筑橋梁、渡槽、水閘、排沙閘等建筑100多座。瑪納斯河中游西岸大渠全長125公里,可灌溉農田200萬畝。參加地方修建的迪化紅雁池水庫蓄水5000萬立方米,成為當時西北地區較大的水利工程。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解放前,新疆幾乎沒有現代化工業,手工業也不發達。新疆部隊在農墾中,圍繞農業生產逐漸發展相關的工業、手工業。經過幾年努力,興建了七一棉紡織廠、八一鋼鐵廠等一批大型現代工礦企業。各師團創辦小型發電廠、軋花廠、碾米廠、磨面廠、榨油廠、修造廠、皮革廠、被服廠、磚瓦廠、印刷廠,以及多種作坊。
至1952年底,新疆軍區經過3年農墾建設,生產利潤達2.27億元,超過了國家撥付軍費的總和。新疆軍區屯墾生產既有利于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也奠定了新疆現代化工農業建設的雄厚基礎,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軍隊轉入和平建設時期。6月,新疆軍區奉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所屬部隊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
195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向西北軍區、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央軍委總參謀部請示,提出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8月6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復電,同意第二十二兵團與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7日,新疆軍區發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命令,司令員陶峙岳,政治委員王恩茂。10月30日,新疆軍區公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領導機關駐烏魯木齊,下設設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軍法處。
至此,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新疆部隊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