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馬川,陳仲飄,陳晚妹
(陽江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廣東 陽江 529500)
膽總管結石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可分為原發性結石和繼發性結石,膽道感染、膽道蛔蟲、膽汁淤積等因素均可致膽管內形成原發性膽囊結石,由膽固醇過高所致的膽管結石為繼發性結石,兩者均以微創治療為主導方式。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常用方式,其可一次性取出膽總管內結石,但會對肝功能造成損傷,術后肝功能恢復緩慢,從而導致膽汁淤積,誘發結石復發。術后常規護肝、抗感染治療可降低手術帶來的傷害,但預防結石復發的效果不明顯,故在術后配合使用預防結石復發藥物,可起到良好的遠期療效[1]。熊去氧膽酸(UDCA)是一種無毒親水性膽汁酸,其具有劑量小、毒性小的優點,可起到溶解膽結石的作用,有效改善ERCP術后患者膽汁淤積的癥狀,且可預防藥物性結石的生長[2]。本研究旨在探究UDCA對膽總管結石患者行ERCP術后總膽固醇(TC)、總膽汁酸(TBA)濃度、肝功能及結石復發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陽江市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3~64歲,平均(54.48±2.39)歲;膽總管直徑 1~2 cm,平均(1.43±0.39) cm;結石直徑 0.3~1.8 cm,平均(1.13±0.24) cm;ERCP 術時間 57~70 min,平均(63.25±3.87) min。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5~63歲,平均(53.87±2.26)歲;膽總管直徑 1~2 cm,平均(1.58±0.41) cm;結石直徑 0.4~1.7 cm,平均(1.04±0.17) cm;ERCP 術時間 56~69 min,平均(62.85±3.48) min。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膽總管直徑、結石直徑、ERCP術時間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肝膽管結石病的診斷與治療》[3]中膽總管結石的相關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CT或腹部超聲檢測確診者;經生化檢查存在肝功能損傷者;年齡40~65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急性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者;結石數量≥?3個,結石直徑>2 cm者;伴有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者;行ERCP術后出現消化道穿孔、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嚴重并發癥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予以兩組患者ERCP術治療,進行術前常規消毒,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由內鏡醫師使用十二指腸鏡插管,造影后明確膽管內結石數量、大小和位置,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后,選用適合患者結石大小和膽總管直徑的球囊擴張乳頭開口,采用取石網籃清理結石,再次造影確保無結石殘留后,置入內鏡鼻膽管引流。術后予以對照組患者護肝和抗感染治療,將100 mg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2,規格:10 mL∶50 mg)溶于25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將2 g注射用頭孢噻肟鈉(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012,規格:1 g/劑),溶于10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釋后靜脈滴注,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熊去氧膽酸片(遼寧格林生物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539,規格:50 mg/片)口服治療,250 mg/次,3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治療,并于治療后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膽汁成分濃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7 d后膽汁中總膽固醇(TC)濃度和總膽汁酸(TBA)濃度,收集鼻膽管引流管中膽汁8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②肝功能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γ-谷氨酰轉肽酶(GGT)、丙氨酸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及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水平,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備操作如下: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③結石復發情況。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的復發情況和復發部位,主要包括治療后3、6、12個月復發情況,復發部位包括膽囊和膽總管,總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膽汁成分濃度 與治療1 d后相比,治療7 d后兩組患者TBA濃度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膽汁中TC濃度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膽汁中TC、TBA濃度比較( ±s, mmoL/L)
注:與治療1 d后比,*P < 0.05。TC:總膽固醇;TBA:總膽汁酸。
組別 例數 TC TBA治療1 d后 治療7 d后 治療1 d后 治療7 d后對照組 30 6.94±1.07 6.78±1.09 56.81±5.26 61.25±6.83*觀察組 30 7.03±1.12 5.46±0.87* 57.59±5.34 87.18±6.64*t值 0.318 5.184 0.570 14.910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肝功能指標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血清 TBiL、DBiL、GGT、ALT、ALP、AST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TBiL:總膽紅素;DBiL:直接膽紅素;GGT:γ-谷氨酰轉肽酶;ALT:丙氨酸轉氨酶;ALP:堿性磷酸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
組別 例數 TBiL(μmol/L) DBiL(μmol/L) GGT(U/L)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 30 96.54±10.32 78.32±6.17# 63.54±8.46 47.52±4.38# 329.50±19.81 194.54±15.36#觀察組 30 97.56±9.87 56.85±5.42# 63.89±7.63 31.43±3.72# 331.25±20.48 136.85±11.37#t值 0.391 14.319 0.168 15.336 0.336 16.5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ALT(U/L) ALP(U/L) AST(U/L)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 30 273.25±23.85 146.29±12.65# 258.21±30.21 155.21±16.25# 205.49±13.67 113.54±10.75#觀察組 30 269.18±23.14 106.56±11.20# 261.57±29.54 120.32±15.14# 201.35±13.84 98.15±9.28#t值 0.671 12.880 0.436 8.604 1.166 5.93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結石復發情況 觀察組患者隨訪期間結石總復發率為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3。
膽總管結石的臨床表現為對穿性背痛、上腹絞痛、寒顫、黃疸等,若結石阻塞膽總管,將阻礙膽汁排出,造成肝細胞損壞;若結石引起長時期的膽道梗阻,將使肝內毛細血管發生擴張,膽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造成膽汁性肝硬化,嚴重者將造成腹部出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ERCP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患者取盡結石后可緩解膽道梗阻的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膽道梗阻引起繼發肝內膽汁淤積,影響肝功能的恢復[4-5]。為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需對患者進行護肝與抗感染治療,異甘草酸鎂主要起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起效較慢,因此無法有效避免膽汁淤積的發生[6]。
UDCA是從熊膽中分離的活性成分之一,屬于膽甾酸類化合物,其具有較高的溶解性、細胞保護作用和膜穩定性,無需生物轉化,可在肝臟內與甘氨酸或?;撬峤Y合,從膽汁排入小腸,其可抑制TC在腸道內的吸收,降低TC水平。另外UCDA可發揮膽汁轉運的作用,可通過增加親水性膽酸,促進膽汁酸分泌和膽汁酸重吸收,從而使內源性膽汁酸排泄情況得到改善[7]。有研究證明,膽汁里的TC會溶解在膽汁酸里,若TBA濃度過低,則導致TC無法溶解,使TC濃度過高,從而誘發結石形成[8]。通過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7 d后觀察組患者膽汁中TC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TBA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隨訪期間的結石總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UDCA可減少膽總管結石患者行ERCP術后肝內膽汁淤積的發生,改善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并有效降低結石復發率。結石梗阻會導致膽汁引流不暢,出現膽汁淤滯,使肝臟腫大,從而導致肝功能受損。TBiL是肝細胞攝取、結合、轉運、排泄的指標,可通過膽汁進入腸道后排出,當出現膽道梗阻時,導致膽汁無法排出,從而引起TBiL水平升高;GGT在肝內分布于肝細胞漿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中,在肝細胞受損的情況下,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會導致GGT升高。ALT、ALP、AST從膽道系統排泄,當膽管出現結石后,會造成膽汁淤積,使其無法排出,從而導致其水平升高[9]。UDCA可抑制肝細胞粒體膜上脂質與疏水性膽汁酸結合,從而避免膽汁酸侵害肝,減少線粒體內細胞色素釋放,并降低線粒體細胞通透性,起到保護肝細胞、抗肝細胞凋亡的作用[10]。通過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BiL、DBiL、GGT、ALT、ALP、AS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UDCA可有效促進膽總管結石患者行ERCP術后肝功能恢復。
綜上,膽總管結石患者行ERCP術后使用UDCA可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脂質代謝,減少肝內膽汁的淤積,促進肝功能恢復,并有效降低結石復發率。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建議臨床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量深入研究。